或許我們都曾聽說過“后羿射日”、“女媧補天”、“嫦娥奔月”這類神話故事。
其實中國的神話故事和西方不同,中國神話故事起源于人類對天地萬物、自然宇宙、部落斗爭、生命探索等這類哲學問題比較幼稚的猜想。
并且這些神話故事對現在新時代下唯物主義的中國仍然有著深遠的影響。
就比如說“精衛填海”、“夸父追日”這類浪漫主義的藝術想象已經被收錄在教科書中,成為兒童啟蒙的讀物。
再比如說,生活中我們常常稱呼自己為“炎黃子孫”、“華夏民族”,來體現我們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傳承。
而“炎黃子孫”這個名字就起源于上古的中國,是帶有玄幻色彩的。
那時候人們認為,宇宙處于混沌之中,盤古就從中孕育,他隨著天地的升高和加厚身材變得無限高大,最終盤古垂死化身,他的眼睛、四肢、毛發、血液都變成了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由此天地萬物開始運轉。
后來,大地上開始出現了生命的跡象,從草木、昆蟲到動物、人類,隨著人類的繁衍生息,又出現了部落,為了爭奪水源和食物,部落之間必然會有沖突,其中代表性的兩位首領就是黃帝和炎帝。
阪泉之戰中,黃帝打敗炎帝,在統一的領導下,兩個部落逐漸融合成一個,就是我們現在的華夏民族,“炎黃二帝”也被尊稱為中華始祖。
后來他們的屬臣、后代造字、發明工具,共同開創了華夏文明。
社會形態也就不斷發生演變,從原始社會演變為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再到現如今的社會主義社會,可以說“炎黃”二字深切地銘刻在每位華夏人民的心中。
但是當我們認真地去了解這段創世神話故事時,就會發現一個問題,遠古的部落里面只有“炎黃”兩位首領嗎?
我們發現有些書中在提到中華祖先時,提到了“蚩尤”這個名字,只不過后來在涿鹿之戰中,“蚩尤”戰敗,被黃帝殺死,其他的書才并未提及。
那么同樣都是被黃帝打敗,為什么炎帝就能與黃帝并尊,而“蚩尤”卻不行呢?
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關于“蚩尤”和黃帝之間的恩怨情仇。
在盤古開天辟地之后,世界上的生靈就競相孕育而出,人類在大地上生息繁衍,慢慢由個體演變成了部落,之后由于各個部落之間的聯姻又形成了氏族社會。
根據《國語·晉語四》的記載,黃帝和炎帝共同屬于一支脈絡,他們的先祖分別是有嶠氏和少典氏。
因為資源爭端,這個婚姻集團被迫分裂出不同的氏族,一個發祥于姬水,也就是今天陜西麟游杜林地帶,另一個發祥于姜水,同樣是在陜西的渭水地帶。
后來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這兩個古老的氏族又經過分裂、重組,產生了很多女兒氏族,女兒氏族們不斷繁衍,在中原大地上開辟出了更多的生存空間。
其中就有黃帝的姬姓氏族和炎帝的姜姓氏族。
因為黃帝居住在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所以又稱之為“軒轅氏”。
在東漢與西漢時期,王室貴族曾經對遠古時代的氏族社會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將“炎帝”與“神農氏”融合在了一起,所以在此后的記載當中,“炎帝神農氏”這個詞語就比較多見了。
與之同時發展的就是在黃河流域附近的“苗族”,這里的“苗族”不同于我們現在所說的少數民族,而是上古時代的古老氏族,又名“八十一寨”。
“苗族”的首領就是“蚩尤”了。
在現存的古代典籍當中,并沒有明確地指出蚩尤的誕生,只是淺略地提了一下他原來的姓氏是姜姓,可能與炎帝同出一脈。
關于他的外貌,《述異記》這樣說過:“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牛氐人,人不能向”。
相傳蚩尤頭頂兩角、面容丑惡,甚至一些書中會將其丑化成人獸的混合物。
就比如唐朝的《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啟筮》記載道:“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于青丘。”
這段話怎么解釋呢?
意思是這樣:遠古時期的醫療水平特別落后,女子生產是九死一生的事情,但是母羊生產卻特別順利,因為幼崽是連同母體的羊水一同產出的,等羊羔落地,羊水才破裂。所以就有人說蚩尤其實是動物生的,一生下來就有八條腿、八個腳趾,頭發長的稀疏,非常丑陋。
雖然先天不足,但是蚩尤卻有一身超凡的能力,傳說中他可以制造許多精巧的兵器,讓人們用于生產生活中,因此也被尊稱為“主兵之神”。
并且在“垂耳妖婆”危害苗族部落的時候,他挺身而出,帶領人民趕走了妖怪,成功當上了部落的首領。
后來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黃河流域的生存條件確實比炎帝和黃帝所處的地方好很多,憑借著先進的技術和優渥的環境,蚩尤東征西伐,合并吞沒,很快建立了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史書中將其命名為“九黎部落”。
作為首領的蚩尤也被尊稱為“尤帝”,“尤帝”麾下共有九個兄弟氏族,八十一位驍勇善戰的臣子。
可以說這一段是獨屬于蚩尤的輝煌時代,他帶領的“九黎部落”,幾乎是所向披靡,從無一場敗績,直到在擴張勢力的途中,也就是西下之時與“炎黃兩帝”率領的部落相遇。
其實一開始并不是蚩尤與黃帝先打起來的,而是炎帝的姜姓氏族與九黎部落先起了沖突。
起因是要爭奪適合耕種和放牧的中原地帶,大概就是在豫東地區,炎帝和蚩尤之間爆發了一場大戰,但是由于蚩尤有一把絕世兵器——勁多寶劍。
相傳這把寶劍能斬除世間一切生靈,無論對手多么強大,也終將會敗下陣來,而后在兩方對戰的過程當中,炎帝率領的部落大敗,只能退出長江一帶。
說到這里我們就不得不提及一場對開啟中華文明史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戰爭了——阪泉之戰。
根據《史記·五帝本紀》當中記載的:“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
也就是在神農氏末期,農業文明所產生的氏族制度走向衰落,為了維持部落的生存和首領的地位,炎帝向外征伐,與黃帝產生了沖突。
其中具有決定性的一場戰役就發生在阪泉之野,簡單來說就是黃帝首先采取火攻的策略,先發制人,使炎帝退居到阪泉之谷,后來又豎起七星大旗,活捉炎帝。
阪泉之戰時間持續三年之久,前前后后一共有三次大戰,黃帝勝利后,炎帝甘愿俯首稱臣,與他結成了部落聯盟,從此拉開了英雄時代的序幕。
炎、黃兩帝結盟后,他們在南方就有了一個共同的敵人——蚩尤。
在炎帝被蚩尤打敗后,姜姓一族的地盤都被九黎部落占領,族群遭到驅逐,黃帝聽說了這件事情之后,本著結盟互助的援助,起兵奔襲,救炎帝于水火之中,涿鹿之戰就此爆發。
《史記·五帝本紀》當中這樣記載道:“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
但是關于涿鹿之戰的地點說法不一,有人說在今天的河北、北京地區,《中國古代史》中則認為,涿鹿在黃河、濟水一帶。
不管怎樣,這場戰爭的主要人物和結果影響卻是無可爭議的。
上文我們提到過,因為九黎部落起源與黃河流域,生產文明比較發達,所以即便是炎、黃二帝聯合起來作戰,蚩尤也絲毫沒有落于下風。
這也就導致了任何一方要取得這場戰役的勝利也分外艱難,單單就說涿鹿之戰的次數就高達九次之多,在期間也留下了不少神話故事。
比如說,蚩尤在開戰之前就向天地神靈借取了“水霧”元素,將其雜糅成陣法,在戰場上彌漫三天三夜,意圖困住黃帝。
但是黃帝身邊也有高人相助,他的屬臣風后夜晚觀摩星座,無意間參透了北斗神星的啟示,借此發明了指南車這一神兵利器,幫助黃帝沖出大霧。
還有人說,當時黃帝的部落被圍困,在夢境中得到了天上神女的幫助,派出東海的神獸來營救,這只神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可以招來風雨雷電,讓黃帝可以威震四方。
《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記載了涿鹿之戰的結果,相傳在九次大戰的最后,蚩尤舉兵大反,黃帝招來了深海應龍蓄水攻陣,但是蚩尤又請出了掌管天地氣象的“風神、雨神”,大縱風雨,想要淹沒黃帝的軍隊。
后來天女下凡,止住了風雨,九黎部隊大驚,黃帝立即下令攻陣,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其實很多典籍當中都記載了這些奇幻的場景,不可否置的是,兩人都企圖借助自然力來戰勝對方,這也體現了中國神話的浪漫主義色彩。
那么黃帝帶領的姬姓部落勝利后,為什么沒有像炎帝那樣握手言和,而是直接斬殺了蚩尤呢?
這里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蚩尤生性殘暴,不可能像炎帝那樣俯首稱臣。
《路史·后紀四·蚩尤傳》當中記載道:“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其像率為獸形,傅以肉翅。”
從這里可以看出來,蚩尤的性情并不像炎帝那樣溫和平順,如果今日放他一馬,那么來日很可能會舉兵再犯。
況且九黎部落才剛剛兼并,人心不齊,蚩尤作為首領曾經的首領,又享有那么大的聲譽,如果他說造反,那八九不離十肯定會造反成功。
而且我們從上文中可以看出,涿鹿之戰黃帝取得的勝利并不輕松,最后因為他召喚來了神女才能壓制住蚩尤,那萬一下回再打仗,神女不來了怎么辦,剛剛建立起來的大好局面,豈不會成為一盤散沙,立刻分崩離析。
還有一點是,在阪泉之戰結束后,黃帝愿意接受炎帝與其共治天下,是因為他十分仰慕炎帝的醫藥手段和農耕技術,如果能夠與自己的陣法兵術合二為一,那兩人部落的先進程度一定會更上一層樓。
而蚩尤呢,他雖然被尊稱為“主兵之神”,能力程度與炎帝不相上下,但是“兵器”這兩個字,它意味著暴力,意味著征戰,蚩尤本人又極具野心,這樣來看不確定的因素可太多了,如果放他一馬,未來很有可能局面會失控。
二則是為了萬物生靈一個交代。
逐鹿之戰當中超自然的力量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卷入人間戰爭,他們下凡是要付出代價的,就比如說神女,因為使用神力,功力遭到削弱,從而“不得復上”;同理,應龍、風、雨幾位神仙也是如此。
這就造成了天上無人降雨,直接導致了人間大旱數十年。
面對如此凄慘的困境,造成這一切的黃帝、蚩尤二人自然難逃其咎,黃帝作為勝利者自然沒人敢要求他什么,這就需要蚩尤給大家做出一個交代了。
后來蚩尤身死,九黎部落與炎黃部落冰釋前嫌,重新和平相處,漸漸地兩大部落兼并成一家,經歷時間的演變,共同發展成了現在的華夏民族。
部落的首領黃帝,也因此引得各方諸侯歸順,成功坐上了天子的寶座,為將來一統中原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從此華夏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