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有一種東西永遠是虧本的,那就是發脾氣。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總喜歡發脾氣,對孩子大吼大叫。其實,這是最無效的一種教育方式。 脾氣越大,教育效果越差。
一分脾氣、七分害
教育界的專家指出:貧窮不會帶來教育的失敗,但精神的虐待一定會制造一個問題兒童。讓孩子生活在精神的虐待中,就如同給他穿著枷鎖走路。很多家長把孩子的任性、不聽話、頑皮、搗蛋等歸咎于孩子的不是,其實每一個問題兒童的背后,必有一個問題父母,這是鐵的規律。“一分脾氣、七分害”,再有靈性的孩子,如果常常遭受精神虐待,就會走向消極、悲觀的世界,這是不可避免的。
壞脾氣會遺傳
什么樣的環境,造就什么樣的娃。愛發脾氣的父母,教育出的娃容易叛逆、多疑敏感、心里脆弱又愛抬杠。當孩子長大后,性格也會變得暴躁、為人苛刻。等到他們為人父母時,也會遺傳祖輩的壞脾氣,也會出現“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而孩子,就是我們壞脾氣的“重災區”。正如蒙臺梭利所說: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壞脾氣是親子關系最強的殺傷性武器
家長脾氣不好,讓孩子不敢親近、不敢向你敞開心扉,時刻處在擔心害怕中,沒有安全感……成長中會出現各種各樣問題。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父母脾氣越大,孩子越頑劣;父母越氣急敗壞,孩子越難管;父母脾氣升級,孩子的不良行為也跟著增多。
我記得鄰家有個小男孩,小時候非常淘氣難管,后來他的父親居然用繩子把他綁起來打,結果呢?這孩子非但沒有被打服、變乖,到了小學三年級,男孩就徹底不上學了。
父母的思想教育容易陷入一種奇怪的慣性,管孩子,吼沒用,就罵;罵的“力度”不夠,就開始打,最后到奉行“棍棒出孝子”。實際上這樣的父母不知道自己教育子的方向已經反向了,自然是“力度”越大,情況越糟了。
大人應多給孩子一些耐心、寬容和信任空間。眼看著孩子犯錯卻不馬上糾正,是很考驗父母的承受力的,但我們要相信孩子有自我糾錯的能力。人的成長也是一個不斷自我反省、自我糾錯的過程,我們應尊重孩子有享受這個過程的權利。
改變壞脾氣的方法有很多
1、把發脾氣換為溝通
家長隨便發脾氣就像到處扔垃圾,是非常不好的行為。孩子不應該成為我們負面情緒的“垃圾桶”,與其發火動怒,不如好好溝通。
比如,看到孩子作業沒有寫完,不要一上來就火冒三丈,對孩子大吼:“你怎么還沒寫完?天天就知道玩!”不僅搞得孩子心情不愉快,一些壞的學習習慣絲毫沒有因你的發火而改善。
你完全可以這樣說:“你不按時完成作業,我真的很難過。如果你能在半小時內把作業寫完,我會覺得很開心……”這樣做的好處是,既能達到目的,又能把傷害降到最低,表面看上去輕描淡寫,卻能“四兩撥千斤”。
教育中的“點到為止”,比大發雷霆效果好得多。教育的力量是一個累加過程,一次這樣做,未必能看到效果,長期堅持就會看到驚人變化。父母別以為改善自己的脾氣,只是對孩子態度的問題,實際上最終受益的還是家長自己。當家長學會了與自己的情緒友好相處時,人生的幸福和快樂就會觸手可及。
2、靜心思考,以寫宣泄
一味地壓抑、克制脾氣不是最好的辦法,如同把霉變的東西放在沙發墊下,雖然看不到,但會時時被難聞的味道困擾。
有位朋友在改善自己脾氣時有一個成功經驗:凡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在對著電腦,把心里的想法“敲”出來,等把自己所有的怒氣、怨氣、壞脾氣一股腦兒寫出來后,他心中的怒氣也平息了許多。
家長這樣做,不僅是疼惜自己身體的一種辦法,也是高效率改善自己情緒的實用方法。讓我們的思想能夠騰出更多“內存空間”去做有意義的事,效果非常好。
3、不把壞情緒傳遞給孩子
讓你的“另一半”做心理醫生
我有個同學是公認的好脾氣,做了媽媽后也從不發火。她說之所以從不發火,是因為身邊有一個懂得心理疏導的丈夫。
她說不管在外遇到什么事,被老板罵也好,被朋友誤解也罷,只要回家向丈夫傾訴一番,心情就會恢復平靜,從不擔心會把負面情緒帶給孩子。
比如,當她氣急敗壞地跟丈夫說某人的“壞”時,老公從不在一旁煽風點火。只是靜靜地聽,尊重她的感受,說:“恩,是的,你肯定氣壞了!真是太氣人了……”直到讓她的情緒得到宣泄,再幫平靜下來的她理清思路,尋求解決的辦法。這在心理學上叫“共情”。
當你的“另一半”氣得發瘋、抓狂時,只需要給對方一個有力的擁抱,并用心傾聽、肯定對方的感受,就能夠給對方前所未有的安慰,讓對方永遠珍惜你這位生活中的“知己”。
對孩子也是如此。當孩子做了錯事、受了委屈后,家長無需急著指責、埋怨和打罵,此刻你只要理解、關愛和傾聽。當孩子把內心的憤怒、抱怨或委屈等傾瀉出來后,才能真聽得進家長的良言和教誨。不管用什么樣的方法控制脾氣,都要有智慧,心中裝滿愛,就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沒有脾氣的胸腔,才能裝滿愛的教育
◆ ◆ ◆
讓孩子的脾氣消散在空氣中
父母心中無怒火,孩子脾氣就發不起來。有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一次,孩子火急火燎地要吃菜,我一邊打掃廚房一邊對她說等爸爸洗好澡一起吃。可孩子不聽,不但用手去抓菜,還往菜盤里噴口水。這一幕正好被我看到,用眼睛瞪她時,她也反過來瞪我,令我非常憤怒,想吼她“不聽話、沒教養”,可我忍住了,繼續若無其事地打掃廚房臺面。
接下來,孩子可能知道錯了。在吃飯時,我對她剛才的舉動只字不提,她反而比往常任何時候吃飯都要乖,吃完飯后還懂得把碗放進水池。看到孩子的反常表現,我突然感覺到自己當時克制住脾氣是對的。如果當時沒忍住,并對著孩子大聲呵斥或打罵,后果肯定不堪設想。
脾氣的對持,就像拔河比賽,對方的鏗鏘有力是以你的堅持不懈為前提。如果想讓對方放棄,最好的辦法是自己先放手——父母心中無怒火,孩子的脾氣就發不起來。父母小小的改變,對孩子未來影響巨大。人的脾氣都有互動性,你投射出去的脾氣往往都會加倍反彈回來,所以,我們要讓好脾氣與我們朝夕相伴。
與其發脾氣,不如傳遞正能量
在和孩子較量中,只要你動怒、發脾氣,就輸了。父母若不和孩子發脾氣,凡事有定力、會變通,孩子也會學到這些智慧。
一次單位臨時開會,我想把孩子送到鄰居家幫助照看。這時正看到鄰居對著自己的孩子大聲斥責,我家六歲的孩子對阿姨說:“你不應該那樣批評他,他會很難受,你應該跟他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
鄰居跟我說:“你家孩子真懂事,不僅會說,還會出主意、善動腦筋。”我家孩子告訴阿姨:“我媽媽從來都不對我發脾氣。”鄰居問我是不是真的。回想起來,我確實很少對孩子發火,即使她犯錯、淘氣,我大多忍著,然后跟她一起動腦筋想辦法。
正因如此,孩子也學會了用同樣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在幼兒園里,有個叫蕾的小朋友把馬桶蓋弄歪了。一個叫靜的同學看到后,不分青紅皂白的說是我家孩子搞壞的。放學后,孩子跟我說,她今天心情特別不好,她沒有搞壞馬桶,同學靜偏偏說是她弄壞的,所以很不開心,很生氣。
當時我在想,若是換做大人之間發生這樣的事情,也許會沖上去揍一頓那個冤枉自己的人才解氣。可是孩子是這樣解決的:
她對著靜說:你以后可不能這樣不明不白地冤枉人了,被你冤枉了,我心里很難過,否則你就會少了一個朋友……
我很欣慰。孩子遇到事情不是通過動怒、發脾氣來解決,而是擁有了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辦法。
如果你對待事情只會發脾氣,孩子從你身上除了學會發火、實施暴力外,什么也學不到。
小區里有個孩子,看見別人都玩滑板車,哭著嚷著也要騎別人的滑板車。他媽媽怎么哄都不管用,便對著孩子劈頭蓋臉一頓臭罵,孩子委曲地坐在地上大哭。周圍鄰居紛紛議論說孩子太嬌慣,不該任由孩子這樣。可我卻感到悲哀:一個四五歲的孩子懂什么?為什么父母不能耐住性子跟孩子好好說話?其實他媽媽可以這樣跟孩子說:你這樣硬要別人東西的行為是不對的。媽媽心里很難過,對你今天的表現很失望,我很傷心。
蹲下來,和孩子好好溝通,事情就會截然不同。父母永遠不要以發脾氣、打罵作的方式管教孩子,應把注意力轉向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才對。
控制情緒,不發脾氣,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
記得有一次,我喊孩子吃飯,她沒理我,之后她把畫好的畫展示給我看,我故作生氣扭頭沒看,她卻給了我一巴掌。當時我雙目圓瞪,氣得想打回去,狠狠教訓她一頓,可是我忍住了。而孩子卻坐不住了,看我沒有一點火藥味,她三番四次地跑到我面前,跟我道歉,并解釋她沒有馬上過來吃飯的原因。是因為畫還沒有畫完,她是想畫一幅漂亮的畫,送給媽媽作為禮物。
如果我當時選擇對孩子發脾氣、打罵,就永遠不會知道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親子之間也會產生嚴重的交流阻礙。
孩子有時候叛逆、不聽話甚至頂嘴,家長要看到事情的本質。其實,孩子此舉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你的孩子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和面對問題的勇氣了。在家長為孩子營造和諧健康環境的同時,其實自己也在成長。沒有脾氣的胸腔才能傳遞正能量,只有心中裝滿愛和感恩,才能使愛不斷傳遞。
祝愿每一位父母都能擁有好脾氣,每個家庭都有好氛圍,每個孩子都有快樂的童年,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