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擁有本文版權,歡迎分享)
張愛玲說過一句“出名要趁早”,運用到育兒身上,就是“管教孩子要趁早”。
為什么呢?
在這里先打一個比喻:孩子就像是一個小樹苗,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終會長大,但是是長成一個頂天立地的參天大樹,還是一個盤根錯節的“歪瓜裂棗”,全得仰仗成長過程中的“修剪”。因為如果沒有及時的規避,及時的修剪,一些枝枝丫丫勢必會無邊界的蔓延,而后果就是導致他長歪。
因此,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及時、適時的管教極為重要。
在孩子性格形成的過程中,有兩個時期非常重要,這兩個時期是孩子心智發育的重要階段。
1、潮濕的水泥期:3~6歲
這也是孩子性格塑造最關鍵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80%~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逐漸形成。比如孩子的自我欣賞與接納,同理心,以及表達自己的勇氣等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
2、正在凝固的水泥期:7~12歲
在這個時期,孩子85%~90%的性格都已經形成,而且這時孩子的學業壓力日益增加,各種學習和生活習慣也正在形成,此時需要重點培養的是孩子的決策能力,以及壓力處理和解決沖突的能力。
由此可見孩子的性格塑造最主要的是在3~6歲,性格形成期是在7~12歲。俗話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其實也就是這樣道理。
因此,管教孩子得趁早,不然等孩子的性格已經像水泥一樣“凝固定型”了,那時候想挽救也來不及了。
3、不早管教的孩子永遠長不大
不管教的孩子,永遠都長不大,哪怕是一個48歲的海歸,照樣回來“啃老”。
我們應該都曾看到這個新聞“48歲啃老海歸宅家7年,82歲老母親患尿毒癥身心俱疲狀告兒子”,當時在網友引來不小的轟動,但是很多網友表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自己養廢的兒子只能自己擔著”……
原來是兒子從加拿大留學回來之后,盡管學歷很高,一身光環,可回國之后就是不找工作,反而在家化身“巨嬰”需要82歲的老母養育。而在48歲的兒子自己認為,自己人生的不順都是母親的溺愛造成的,面對這樣的困境,82歲老母請也自認:“是我的教育方式不對,從小沒有好好管教,所有的事情給他包辦,導致樣樣是現成的,所以他現在是依賴慣了……”
后來盡管老母親試圖管教,可早已晚了,最后只能走上狀告兒子的地步。
因此,在最佳的時期不管教孩子,孩子就會被“養廢”,而后面再付出千倍萬倍的努力而無補于事。
1、出生~1歲
就算是寶寶還處在嬰幼兒期,父母也要開始給孩子設定限制,鼓勵好的行為習慣,弱化不好的行為。
比如媽媽的頭發,由于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能力、記憶力、注意力保持都很有限,所以改變孩子不好行為的一種辦法是取代法,也就是用一種無害或者有益的行為代替他的不好的行為。下次孩子再拽你的頭發的時候,你可以輕輕挪開他的手,親一下他的臉蛋,然后給他一個真正有趣的玩具,比如一個搖鈴。
2、1歲~2歲
這是一個較為棘手的階段。因為孩子在這個時候溝通能力已經有了質的飛躍,孩子開始會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個階段孩子的的生理機能得到迅速發展,孩子也想獨立,可是由于孩子的思想發展往往在行為發展之前,因此常常會產生挫敗感,會產生不良情緒。因此這個時候,父母要認識到這是孩子成長必經的一個階段,要有耐心應對,更要正確引導孩子。
3、2歲~3歲
這是一個不管不行的階段,因此家長一定要管。
在兩歲到三歲這個年齡段,分享對于孩子來說是件很難做到的事情。這時的孩子已經可以懂得一些簡單的命令、暗示和因果關系。所以在這個階段,家長可以利用這些概念來進行管教。
4、3~6歲
這是孩子的性格塑造期,此時父母更多的應該是關注孩子品性方面的培養。比如孩子對待人或事的態度,知道禮貌、知道尊重、知道堅持等。
5、6歲之后
這個時候孩子的性格基本成行,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一個好的習慣,這樣孩子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事業中、感情中有一個好的價值導向以及一個堅持不懈的精神。
正所謂:“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復印件有問題的話,肯定是原件的原因。”因此,父母之于孩子太過重要,父母對于孩子的管教也太過重要。(J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