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命百歲”是人們常用的祝福語,但現實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希望長命百歲的。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老年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超過六分之一的成年人并不愿意活得那么久。他們認為比起死亡,枯槁的容顏、失能的身體、糊涂的頭腦更可怕。因此,如果可以選擇,他們寧愿早一點死去,也不希望茍延殘喘。
有個成語叫“一語成讖”,指戲言有可能成為事實,在期待自己壽命的事情上,研究者發現了這樣一個事實:你的期待壽命有可能就是你的實際壽命。
這其中并非存在詛咒之類帶有迷信色彩的因素,而是可以理性分析出其中的緣由。研究人員認為,對長壽沒有期待的人和希望長壽的人是存在差異的。
首先,他們對生命抱有的勇氣和信念不同。
歐·亨利小說《最后一片葉子》中的年輕女畫家身患肺炎,醫生已經束手無策,因為她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她將生命的希望寄托在窗外最后一片藤葉上,認為窗外最后一片藤葉落下之時,她的生命也就隨之結束。女畫家的鄰居——一位落魄老畫家以生命為代價,畫了一片永遠不會落下的樹葉。正是這片樹葉燃起了女畫家求生的欲望,最后她轉危為安。可見精神的力量對生命有多重要。
實際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有不少,一些被醫生宣判為不治之癥的人依靠樂觀的情緒、求生的信念、積極的治療,最后長期存活,甚至痊愈的人也不在少數。
而不希望長壽的人對生命缺少執著和熱愛,身體上、生活中出現問題和挫折,很容易沮喪、灰心、放棄。心理上放棄,身體就很容易垮下去,難以康復。
第二,對老年生活狀態的態度不同。現實生活中、媒體上與老年人生存狀況相關的消息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不希望長壽的人更容易接收負面的消息,這些負面消息更有可能在其心理發酵、夸大,從而引發悲觀、厭世的負面情緒。
而希望長壽的人更容易接收老年相關的正面信息,他們不會哀嘆年華老去,而是積極發現、享受老年階段的幸福。即使面對負面的消息,也會做好心理建設,相信自己可以應對。
就好像同樣面對半瓶水,有的人會悲觀地想:只剩半瓶了;有的人則會樂觀地想:還有半瓶呢。
第三,老年階段生活方式不同。許多老年人都有這種感覺:退休后衰老得很快。因為不工作,少了約束和壓力,整個人就懈怠了、懶惰了,生活沒有規律了。還有的老年人忙于柴米油鹽,努力貢獻自己的余熱,基本沒有了社會交往,也不再注意自己形象,更是疏于健康保養。
近來網上走紅的雪瑞姑姑,雖然已經60歲,但年輕的體態、優雅的舉止、精致的生活是很多年輕人都自嘆不如的。雖然很多老年人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支撐雪瑞姑姑所展現的生活,但熱愛生活,適當鍛煉,生活自律卻是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的。
電影《哪吒》中有句臺詞:“我命由我不由天”,在某種程度上,這句話是不是也適用于人的壽命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