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力是身體抵抗外來入侵的防線、清除內部隱患的護衛。這些年,無論是抗擊疫情,還是抗癌治癌、預防常見病、調理慢病,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免疫力的作用,改掉影響免疫力的習慣,提升應對疾病的底氣。
如果免疫力下降,最直觀的反映是疲勞感明顯、食欲下降、睡不安穩、莫名發熱、氣色變差、感染增多,小病大病慢慢找上門,特別容易被傳染病光顧。
免疫力下降,意味著體內白細胞隊伍、淋巴器官力量削弱、消極怠工,比如“哨兵”樹突細胞偷懶,“殺敵主力”T細胞不足,“除污能手”巨噬細胞瞌睡,“免疫勞模”NK細胞休息,“精準打擊力量”B細胞開小差,等等。
為了挽回免疫力下降的趨勢,很多人想到用免疫力的好朋友和好幫手——藥物。其實,用藥物提高免疫力是徒勞的,至今為止,沒有藥物能夠讓免疫力提高,反而某些藥物還會拉低免疫力。為什么會這樣?
人體生病是一個漸進過程,意味著病毒、細菌等外來物質找到了身體漏洞,或腫瘤細胞、炎癥放開手腳在體內搗亂,不過得益于免疫系統筑起的皮膚、黏膜、粘液質、T細胞等數條防線,很多搗亂者莫名其妙就被免疫防線擋住或收拾了。
反過來說,生了病,意味著免疫系統被攻破,打了敗仗,為了趕跑疾病,免疫力需要支援,很多人自然想到了藥物。不過,藥物可治病,也有副作用,多見于毒性反應、過敏反應、后遺反應、上癮性等不良反應,它們就是破壞和降低免疫力的證據。
藥物是如何損害免疫力的,哪些藥物需要重點關注?主要有4種:
1、容易耐藥的——讓細菌、病毒、寄生蟲、衣原體等產生耐藥。
最常見的是抗生素類藥物,它們以青霉素為鼻祖,目前已研發到第五代并投入使用。抗生素是強效殺菌抑菌劑,但病菌也不是善茬,它們在與抗生素對戰中提高自身抗打能力。如果濫用抗生素越多,病菌的耐藥能力提升越快,甚至出現“超級細菌”。
抗生素耐藥是很麻煩的問題,患者依靠自身免疫力短期內無法戰勝快速繁殖的病毒,用藥物抑制病毒也不管用,只能眼睜睜看著病菌收割生命。
2、傷肝腎的——藥物對肝功腎功帶來傷害。
藥物進入身體后,有兩個路徑:一是口服類在胃液分解下,經腸道吸收,進入肝臟,代謝掉一部分之后,再通過血液游走身體各處,并在病灶起效,最后經腎臟過濾排泄;二是注射類,直接滲透血液系統,抵達病灶,后經肝腎代謝。
絕大多數藥物是經肝腎代謝的,對肝腎有一定影響。不過肝腎有一定的自我修復和代償功能,短期和偶爾服藥影響不大,怕就怕在長期吃、胡亂吃,導致肝腎功能反復受損或急劇受損。
肝腎功能下降,意味著“人體化工廠”、“水處理站”運轉不暢,相關的營養物質要么吸收不好,要么流失太快,它們都是免疫力的中堅和根基,意味著免疫力受到影響。
典型的藥物有抗生素、非甾體藥物、結核藥、某些中藥等。
3、腸胃類藥物——直接破壞腸道菌群。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它的底氣來自于數以億計寄生在腸道的菌群,它們為維持人體平衡、調節免疫水平發揮了不可替代作用。
一些腸道藥物或抗生素,是腸道菌群的天然克星,如同“犁庭掃穴”那樣把腸道菌群清除,就像短時間大量砍伐森林,后續的生態惡果慢慢顯露出來。
腸道菌群被破壞,恢復周期至少2—3個月,意味著這段時間,免疫力是掛空檔的。典型的藥物有質子泵抑制劑、通便類藥物、止瀉類藥物、抗生素等。
4、慢病類藥物——抑制營養成分吸收和加大營養成分流失。
很多藥物的不良反應,本質是影響微量元素吸收,降低維生素和礦物質吸收,或者把營養成分從身體挖出來,直接排出體外。
營養物質是免疫水平的支柱,營養不良的人,免疫力的比較差的。典型的藥物有一些心腦血管、降糖、降脂、降壓類的藥物,它們需要經常服用。
易耐藥、傷肝腎、腸胃類和慢病類藥物,很多人家里備有。它們在緩解病癥方面有突出作用,但長期使用、亂用,會成為降低免疫力的幫兇,一定程度上幫了疾病的忙。關鍵是,這些藥物,很多家庭就備有。所以,日常使用這些藥物,要注意檢查身體,且要遵醫囑服用,杜絕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