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覺得,老年人一旦出現記憶變差、反應變慢、自理困難,就是得了“老年癡呆”。其實,還有一種常見病也會引起這些情況,此病的狡猾之處在于初期癥狀與“老年癡呆”高度相似。用街坊鄰居的話來說,83歲的周大爺是個“很會折騰的老爺子”,熱情爽朗,會享受生活,時不時外出旅游,還愛玩攝影。
可半個月前,周大爺突然變得反應遲鈍,記性大不如前,幾分鐘前跟他說的話轉眼就忘了,走路還磕磕碰碰。他懷疑自己得了老年癡呆,將擔憂告訴女兒后,女兒急忙帶他到醫院檢查。周大爺本身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等基礎疾病,家人先帶他來到杭州市中醫院老年病科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治療,精神有所好轉,懸起的心還沒來得及放下,女兒突然發現周大爺病床的床單有幾次是潮濕的。老年病科方芳主任醫師為周大爺再次進行詳細檢查,發現頭顱MR圖像上的腦室明顯增大,于是聯系腦外科會診,認為可能是“正常壓力腦積水”,補充檢查的腰穿放液實驗證實了這一判斷。明確診斷后,醫生為周大爺進行手術治療。手術后,周大爺逐漸恢復,目前已順利出院。正常壓力腦積水也叫正常顱壓性腦積水,和阿爾茨海默病在臨床表現上非常相似。
不僅好發人群多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甚至在頭顱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上的表現也頗為相似。但阿爾茨海默病主要是由腦萎縮引起腦室擴大,而正常壓力腦積水除了腦室擴大,還伴有腦室周圍的組織變化。
知識拓展
一般情況下,成人大腦中約有100-150毫升腦脊液,每天人體會產生400-600毫升腦脊液,但也會吸收對應數量的腦脊液,從而維持動態平衡。當這種動態平衡被破壞時,顱內腦脊液會留存過多,而儲存腦脊液的腦室和腦池就會擴大,從而對周圍正常腦組織形成壓迫,進而出現癡呆、行走不穩、小便失禁等一系列癥狀,這類癥狀與阿爾茨海默病相似。醫學上常見的癡呆有阿爾茨海默病、血管性癡呆、路易體癡呆、額顳葉癡呆、帕金森病癡呆等。
· 血管性癡呆通常由腦血管病或心血管病引起,其臨床表現主要包括認知功能障礙和相關腦血管導致的神經功能障礙。· 路易體癡呆則表現為波動性認知障礙、以視幻覺為主的精神癥狀和帕金森綜合征。波動性認知障礙即患者突然出現短暫的認知障礙,多為執行功能和視空間功能障礙,比如迷路,近事記憶早期損害比較輕。
↓↓↓
如果是良性健忘,今天是幾月幾號、什么季節不會記混,癡呆病人就不知道,看著外邊下雪也可能說是夏天。健忘不影響生活能力,癡呆患者則不能獨自生活、出門。健忘的人喜怒哀樂都很正常,對家人知冷知熱;癡呆患者情感特別冷淡,對家人也不關心。如果是健忘,老人會因記性不好而苦惱,會做備忘錄提醒自己;癡呆老人對記憶力下降沒有感覺。健忘老人記憶力下降較慢,很多年維持在大致相同的狀態;癡呆老人記憶力下降較快,用不了幾年,日常生活能力就下降到完全要由家人照料了。浙江老年報記者 戴虹紅 通訊員 徐尤佳 綜合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