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2 13:29·
谷禾健康維生素B12(鈷胺素)
維生素B12(鈷胺素)是一種含鈷的維生素,以甲鈷胺素和腺苷鈷胺素的活性形式催化甲硫氨酸的合成。它有助于DNA生產、心血管支持和能量代謝。
四項觀察性人體研究報告了α多樣性的結果,維生素 B12 的攝入與成人的α多樣性增加有關。較高的維生素 B12 攝入量與較低的擬桿菌門相對豐度和較高的變形菌門和疣微菌相對豐度有關。
? 維生素B12相關的發現
在老年男性退伍軍人(50-75 歲)和哺乳期婦女的研究中,維生素 B-12 的攝入與較低的擬桿菌屬相對豐度有關。
擬桿菌對幾種維生素B12轉運體進行編碼,這表明它們可能在腸道環境中利用維生素B12方面具有優勢。然而,富含維生素B12的環境可能會阻礙這種競爭優勢。
擬桿菌屬(Bacteroidetes)是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中的一個革蘭氏陰性屬,可代謝腸道中的聚糖和多糖,對免疫功能和代謝性疾病具有共生性和致病性。
一項研究發現,腸道細菌表面的脂蛋白在獲取維生素的過程中有重要作用。BtuG2蛋白在擬桿菌與人類宿主競爭維生素B12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該機制或可解釋腸道菌群過度繁殖導致的人體VB12缺乏癥。
在維生素B12攝入量低于中位數的女性中,瘤胃球菌科的相對豐度差異顯著。
較高的維生素B12攝入量和狀態與Faecalibacterium相對豐度的增加有關。最近一項對F. prausnitzii新陳代謝的代謝重建發現,它不能產生鈷胺,這表明在富含維生素B12的環境中,它的生長會增加。Faecalibacterium是厚壁菌門中的革蘭氏陽性屬,包括F.p ausnitzii,共生菌群,是人類中最豐富的微生物群之一,對腸道微生物組功能和丁酸鹽(一種具有抗炎作用的短鏈脂肪酸)產生具有重要貢獻。
維生素B12促進免疫反應
在宿主免疫方面,膳食維生素B12缺乏會減少小鼠體內CD8+T細胞的數量,并抑制自然殺傷T細胞的活性;補充甲鈷胺可以改善這些狀況,這表明維生素B12通過CD8+T細胞和自然殺傷T細胞促進免疫反應。
膳食維生素B12
膳食維生素B12與膳食蛋白質復合存在,胃蛋白酶將其分解為游離維生素B12。游離維生素B12通過胃糖蛋白內源性因子(IF)被小腸上皮細胞吸收。
在上皮細胞內,如果維生素B12復合物被溶酶體分解為游離維生素B12,然后釋放到血液中,在血液中轉化為活性形式并分布在全身。
細菌維生素B12
細菌維生素B12由前甲胎蛋白-2合成,產生腺苷鈷胺素,直接被大腸吸收并分布在全身;這種吸收的機制目前尚不清楚。
哪些菌會產生維生素B12呢?
可能參與B12合成和代謝的菌如:脆弱擬桿菌Bacteroides fragilis、普雷沃氏菌屬Prevotella copri、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乳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lactaris、Propionibacterium freudenreichii、植物乳桿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actobacillus coryniformis、Lactobacillus reuteri、動物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animalis、嬰兒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infantis、長雙歧桿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可變梭桿菌Fusobacterium varium。
從發酵食品中分離出的植物乳桿菌和棒狀乳桿菌產生維生素B12,而動物雙歧桿菌在牛奶發酵過程中合成維生素B12。
大約三分之一的A. muciniphila分離株能產生類似于A. glycaniphila的維生素B12。多種結腸微生物可以產生可供A. muciniphila利用的維生素B12,正如霍氏真桿菌(Eubacterium hallii)所顯示的那樣,在共培養實驗中,發現該細菌與菌株MucT形成微生物網絡,導致從粘液中產生丙酸鹽和丁酸鹽。
一項研究估計,42%的人類腸道微生物組基因組合成維生素B12,并且人類腸道微生物組有能力產生大約每日推薦維生素B12攝入量的三分之一。然而,在人類糞便中發現的類胡蘿卜素中,只有大約2%是鈷胺素,而其余的是維生素B12類似物,這表明細菌產生的維生素B12類似物比維生素B12更容易進入循環。
另一項研究發現,MMA升高(>0.75 mmol/L)與和holohaptocorrin結合的維生素B12類似物濃度較高有關,維生素B12的循環形式被認為是不活躍的,這表明維生素B12類似物的濃度可能會影響維生素B12的狀態。
在人類中,維生素 B12 轉運蛋白僅存在于小腸中;大腸細菌產生的維生素B12類似物可能會通過被動擴散進入循環系統。
攝入量
世衛組織/糧農組織建議成年人每天攝入2.4μg維生素B12。青少年和懷孕或哺乳的女性需要更多:每天 2.6 至 2.8 μg。
VB12的健康益處
●對氰化物中毒有效
靜脈注射氫氧鈷胺(氰胺,靜脈注射高達10克)可能對因吸入、攝入或皮膚接觸而引起的氰化物中毒有效。該治療已獲得FDA批準,包括妊娠期氰化物毒性治療。
●減輕神經疼痛和損傷
根據臨床研究,甲鈷胺治療可減輕神經痛、糖尿病神經性病變和腰痛的疼痛癥狀。
注射甲鈷胺(維生素B12的一種形式)可以減少腿部的臨床癥狀,例如一些糖尿病神經性病變患者的感覺異常(刺痛等異常感覺)、灼痛和自發性疼痛。
對7項臨床試驗的薈萃分析證實,其對糖尿病神經性病變的某些癥狀,包括疼痛,有中度益處。
在一項研究中,甲鈷胺顯著改善了頸部疼痛患者的癥狀,如疼痛和刺痛感。
根據對178名患者進行的兩項臨床試驗,它對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神經痛(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安全有效。
甲鈷胺改善了動物模型中不同類型的神經性病理性疼痛,增加了軸突的再生,并促進了神經元修復。
●降低空氣污染導致的癡呆風險
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結果,在7183名中老年女性中進行平均9年的隨訪后發現,在維生素B(包括葉酸、維生素B12及維生素B6)攝入量較低的女性中,PM2.5暴露與全因癡呆風險呈正相關;而在維生素B攝入量較高的女性中,PM2.5暴露與全因癡呆風險無顯著關聯。
●降低視力喪失風險
高同型半胱氨酸和低B12水平與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MD)風險增加有關。
一項研究涉及5442名服用B6/B9/B12已有7年的老年女性。該研究發現,補充B6/B9/B12可降低34-41%的黃斑變性風險。
●改善抑郁癥
在一項對200名患有抑郁癥和正常低水平鈷胺素的患者進行的隨機試驗中,當添加到標準治療中時,補充鈷胺素可以改善抑郁癥狀。
對11項研究發現,長期補充葉酸和B12(數周至數年)可能會降低抑郁癥復發的風險。短期影響不顯著。
●改善特應性皮炎
在對70名患者進行的兩項臨床試驗中,局部應用鈷胺素改善了特應性皮炎的癥狀,如皮疹、發紅和瘙癢。它對成年人和兒童都有效且耐受性良好。
需要更大規模的臨床試驗來證實局部使用維生素B12治療特應性皮炎的益處。
●甲烷產生與維生素B12攝入量相關
甲烷的產生與腹痛、脹氣、便秘等有關。納入100名健康青年志愿者,測定其腸道宏基因組及代謝組,分析呼出氣體組分,據甲烷呼出量分為高甲烷排放者(HE)和低甲烷排放者(LE),高甲烷排放者的腸道菌群多樣性高于低甲烷排放者。高甲烷排放者腸道中甲酸鹽和乙酸鹽水平升高,與膳食及維生素B12攝入量相關。
證據尚不足的發現
●對阿爾茨海默病有效
鈷胺素可能在預防老年人的大腦發育障礙、情緒障礙以及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中發揮作用。
對68項試驗的薈萃分析發現,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B12水平顯著降低。此外,他們確定高同型半胱氨酸是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因素。
根據一項研究,兩年服用維生素B12、B6和葉酸可能會減緩某些患者認知下降和阿爾茨海默病相關區域的腦萎縮。
一項最新研究發現,β-淀粉樣蛋白累積的線蟲模型中,補充維生素B12可通過促進甲硫氨酸的合成,以影響甲硫氨酸/S-腺苷甲硫氨酸循環,以抑制β-淀粉樣蛋白誘導的蛋白毒性,從而緩解癱瘓及能量缺失。
●睡眠-覺醒節律障礙:研究不一致
在126名患者的試驗中,大多數患有原發性晝夜節律睡眠障礙(CRSD)的患者對補充B12和強光治療反應良好。然而,繼發性CRSD的患者(由于另一種健康狀況)也沒有反應。
在另一項對106名不同類型CRSD患者的研究中,反應是可變的,但大多數組出現了輕度到中度的改善。
另一方面,甲鈷胺(3克/天)對50例延遲睡眠期綜合征(DSPS)患者沒有任何有益影響。
需要進一步的試驗來闡明補充B12對睡眠障礙的相互矛盾的影響。
●緩解非酒精性脂肪肝
維生素B12和葉酸顯著促進同型半胱氨酸轉化為蛋氨酸,降低HHcy和肝臟Hcy化的蛋白水平,并恢復Stx17蛋白表達和自噬,從而改善NASH小鼠的肝臟炎癥和纖維化。
VB12與藥物的相互作用
一些女性受試者使用激素避孕(口服避孕藥和 DMPA)降低了 B12 水平。
一些服用二甲雙胍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可能會降低身體吸收維生素B-12的能力。
質子泵抑制劑或組胺2 受體阻滯劑(Zantac、Tagamet)、奧美拉唑(普洛賽克)、蘭索拉唑(普雷維酸)或其他降胃酸藥物可能導致 B12 缺乏,因為吸收較差。
在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過程中,質子泵抑制劑的使用將降低維生素B12水平。
氨基水楊酸(Paser)
服用這種用于治療消化問題的藥物可能會降低身體吸收維生素B-12的能力。
秋水仙堿(Colcrys、Migrate、Gloperba)
服用這種用于預防和治療痛風發作的抗炎藥可能會降低身體吸收維生素B-12的能力。
其他一些可能與維生素 B12 相互作用的藥物包括抗驚厥藥、阿司匹林、齊多夫定 (AZT)、西咪替丁、氯貝特、秋水仙堿、環絲氨酸、紅霉素、法莫替丁、非諾貝特、加巴噴丁、慶大霉素、異煙肼、甲基多巴、新霉素、一氧化二氮、尼扎替丁、苯巴比妥、雷尼替丁、磺胺甲惡唑、四環素、三環類抗抑郁藥、甲氧芐啶和丙戊酸。
維生素C(抗壞血酸)補充劑:與維生素C一起服用維生素B-12可能會減少體內維生素B-12的可用量。為了避免這種相互作用,在補充維生素B-12兩個或更多小時后服用維生素C。
過量會導致
過多的維生素 B12 副作用可能包括頭痛、惡心和嘔吐、腹瀉、疲勞后虛弱、瘙癢、血栓、四肢麻木、手腳有刺痛感、嚴重的過敏反應等。
過量的維生素 B12 也可能增加患前列腺癌的風險。
2017年發表在《臨床腫瘤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發現,攝入過多的維生素B6和維生素B12會大大增加男性患肺癌的幾率。
俄亥俄州立大學綜合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在 10 年內檢查了 77,000 名 50 至 76 歲的患者。結果發現,服用高劑量維生素B6和維生素B12的男性患肺癌的風險增加了一倍。
VB12缺乏導致
維生素B12缺乏會改變腸道菌群和代謝物,影響小鼠腸道菌群多樣性,降低短鏈脂肪酸和參與激活腸上皮細胞中線粒體β-氧化代謝物的水平,引起線粒體功能受損,進而導致小鼠腸道中好氧性沙門氏菌豐度激增。
維生素B12 缺乏癥的長期后果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包括對神經、心臟健康、心理健康和認知等的不利影響 。
一般缺乏可能導致的癥狀:
虛弱和疲勞;頭暈目眩;心悸和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舌頭酸痛,外觀呈紅色、或腫脹;惡心或食欲不振;減肥;腹瀉;皮膚和眼睛泛黃等。
長期缺乏可能與以下癥狀相關:
手腳麻木和刺痛;行走困難;肌肉無力;易怒;記憶喪失;失智;沮喪;精神病。
B12 缺乏可能與一些女性的不孕和流產有關。
B12 缺乏會導致同型半胱氨酸過多,這是已證實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單獨或與葉酸和維生素B6聯合補充維生素B12可以成功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B12 缺乏的個體心血管危險因素的患病率較高,例如心力衰竭、中風和糖尿病。
低水平的 B12 與抑郁癥、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類型的認知和精神障礙有關。
多項研究表明,老年人缺乏B12會增加虛弱、虛弱和殘疾的風險,并增加住院時間。
一些研究表明B12缺乏與較低的骨量有關。
雖然很少見,但維生素 B12 缺乏可能會導致視力模糊或眼睛疼痛。
缺乏可能會導致妊娠期糖尿病風險:
一項前瞻性隊列(4746名)孕婦,其中妊娠期糖尿病(GDM)患病率14.7%,隊列中孕早期葉酸缺乏率1.3%,而B12缺乏率高達42.3%,孕早期維生素B12水平較高者,孕晚期妊娠期糖尿病發病風險降低14.4%.
與維生素B6和B9一起,維生素B12在紅細胞形成和核酸合成中起著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神經元中。因此,維生素B12缺乏會導致巨幼細胞性貧血和神經系統癥狀,如手腳麻木,刺痛。低紅細胞可能表明 B12 缺乏。
其他還會導致包括貧血、失智、沮喪、難以保持平衡、手腳麻木或刺痛或“感覺異常”、疲勞、虛弱、體重減輕、腸道問題、肌肉無力、膚色蒼白、頭暈、口腔潰瘍或舌頭酸痛、視力模糊、呼吸困難等癥狀,缺乏也會損害神經系統,并可能導致記憶力差、情緒障礙、抑郁、精神錯亂和癡呆。
什么情況會缺乏?
除了飲食攝入量不足的原因之外,維生素 B-12 缺乏還可能是由于惡性貧血(一種影響壁細胞和內因子釋放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維生素 B-12 吸收所必需的)導致的生物利用度低或吸收受損;
維生素B12缺乏癥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從65-74歲人群中約二十分之一增加到75歲或以上人群中十分之一甚至更高。
隨著年齡的增長,藥物(例如質子泵抑制劑)的使用,胃腸道疾病(例如炎癥性腸病)或胃腸道感染(例如幽門螺桿菌、腸道蠕蟲)的發生,萎縮性胃炎、吸收不良和惡性貧血的風險增加。
其他有維生素B12缺乏風險的人包括:
1.素食主義者
2.貧血患者
3.胃腸道疾病(克羅恩病或腹腔疾病)患者
4.做過胃腸手術的人
孕婦需要更高水平的B12來預防出生缺陷
B12缺乏的母親所生的嬰兒,或攝入的動物源性食物量不足的嬰兒在6-12個月的年齡段容易出現B12缺乏。
先天性維生素B12吸收不良
肌注維生素B12(每天1毫克,連續10天+終身每月注射)是治療先天性維生素B12吸收不良(伊默斯隆德-格拉斯貝克綜合征)的有效方法。
維生素B12缺乏的治療
口服或肌肉內補充維生素B12可以預防和治療不同來源的維生素B12缺乏癥。即使在惡性貧血或吸收不良的情況下,高口服劑量(每天647-1032微克)也可以與肌肉注射治療同等有效。
然而,有神經損傷癥狀的更嚴重病例可能需要立即肌肉注射治療。
食物來源
牛肝、草飼牛肉、扇貝、蛤蜊、魚類(沙丁魚、鱈魚、金槍魚、鱒魚、三文魚、鯖魚)、帝王蟹、章魚、雞肉、有機雞蛋、羊肉、蝦、肝臟雞蛋、紫菜、蘑菇、大豆、酸奶、海苔、香菇
主要參考文獻:
Yoshii K, Hosomi K, Sawane K, Kunisawa J. Metabolism of Dietary and Microbial Vitamin B Fam ily in the Regulation of Host Immunity. Front Nutr. 2019 Apr 17;6:48. doi: 10.3389/fnut.2019.00048. PMID: 31058161; PMCID: PMC6478888.
Tripathi M, Singh BK, Zhou J, Tikno K, Widjaja A, Sandireddy R, Arul K, Ghani SABA, Bee GGB, Wong KA, Pei HJ, Shekeran SG, Sinha RA, Singh MK, Cook SA, Suzuki A, Lim TR, Cheah CC, Wang J, Xiao RP, Zhang X, Hoe Chow PK, Yen PM. Vitamin B12 and folate decrease inflammation and fibrosis in NASH by preventing Syntaxin 17 homocysteinylation. J Hepatol. 2022 Jul 9:S0168-8278(22)02932-4. doi: 10.1016/j.jhep.2022.06.033.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5820507.
Langan RC, Goodbred AJ. Vitamin B12 Deficiency: Recognition and Management. Am Fam Physician. 2017 Sep 15;96(6):384-389. PMID: 28925645.
Ge Y, Zadeh M, Mohamadzadeh M. Vitamin B12 coordinates ileal epithelial cell and microbiota functions to resist Salmonella infection in mice. J Exp Med. 2022 Jul 4;219(7):e20220057. doi: 10.1084/jem.20220057. Epub 2022 Jun 8. PMID: 35674742; PMCID: PMC9184849.
Liu C, Yang Y, Peng D, Chen L, Luo J. Hyperhomocysteinemia as a metabolic disorder parameter i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audi Med J. 2015 Jul;36(7):839-46. doi: 10.15537/smj.2015.7.11453. PMID: 26108589; PMCID: PMC4503904.
Xu G, Lv ZW, Feng Y, Tang WZ, Xu GX. A single-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local methylcobalamin injection for subacute herpetic neuralgia. Pain Med. 2013 Jun;14(6):884-94. doi: 10.1111/pme.12081. Epub 2013 Apr 8. PMID: 23566267.
X G, Xu S, Cheng C, Xú G, Tang WZ, Xu J. Local Administration of Methylcobalamin and Lidocaine for Acute Ophthalmic Herpetic Neuralgia: A Single-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ain Pract. 2016 Sep;16(7):869-81. doi: 10.1111/papr.12328. Epub 2015 Jul 22. PMID: 26200815.
Syed EU, Wasay M, Awan S. Vitamin B12 supplementation in treating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pen Neurol J. 2013 Nov 15;7:44-8. doi: 10.2174/1874205X01307010044. PMID: 24339839; PMCID: PMC3856388.
Chen C, Whitsel EA, Espeland MA, Snetselaar L, Hayden KM, Lamichhane AP, Serre ML, Vizuete W, Kaufman JD, Wang X, Chui HC, D'Alton ME, Chen JC, Kahe K. B vitamin intakes modify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articulate air pollutants and incidence of all-cause dementia: Findings from the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Memory Study. Alzheimers Dement. 2022 Feb 1. doi: 10.1002/alz.12515.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5103387.
Almeida OP, Ford AH, Flicker L.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s of folate and vitamin B12 for depression. Int Psychogeriatr. 2015 May;27(5):727-37. doi: 10.1017/S1041610215000046. Epub 2015 Feb 3. PMID: 25644193.
Shen L, Ji HF. Associations between Homocysteine, Folic Acid, Vitamin B12 and Alzheimer's Disease: Insights from Meta-Analyses. J Alzheimers Dis. 2015;46(3):777-90. doi: 10.3233/JAD-150140. PMID: 25854931.
Pinna A, Zaccheddu F, Boscia F, Carru C, Solinas G. Homocysteine and risk of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cta Ophthalmol. 2018 May;96(3):e269-e276. doi: 10.1111/aos.13343. Epub 2016 Dec 14. PMID: 27966830.
Saravanan P, Sukumar N, Adaikalakoteswari A, Goljan I, Venkataraman H, Gopinath A, Bagias C, Yajnik CS, Stallard N, Ghebremichael-Weldeselassie Y, Fall CHD. Association of maternal vitamin B12 and folate levels in early pregnancy with gestational diabetes: a prospective UK cohort study (PRiDE study). Diabetologia. 2021 Oct;64(10):2170-2182. doi: 10.1007/s00125-021-05510-7. Epub 2021 Jul 22. PMID: 34296321; PMCID: PMC8423653.
Marques de Brito B, Campos VM, Neves FJ, Ramos LR, Tomita LY. Vitamin B12 sources in non-animal foods: a systematic review. Crit Rev Food Sci Nutr. 2022 Mar 28:1-15. doi: 10.1080/10408398.2022.2053057.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5343314.
Kumpitsch C, Fischmeister FPS, Mahnert A, Lackner S, Wilding M, Sturm C, Springer A, Madl T, Holasek S, H?genauer C, Berg IA, Schoepf V, Moissl-Eichinger C. Reduced B12 uptake and increased gastrointestinal formate are associated with archaeome-mediated breath methane emission in humans. Microbiome. 2021 Sep 24;9(1):193. doi: 10.1186/s40168-021-01130-w. PMID: 34560884; PMCID: PMC8464155.
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