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日益長壽,共病現象普遍,復旦教授:“學習是未來最好的養老”
文匯客戶端 2023-07-03 11:27:43
伴隨著全球老齡化進程加快,老年人日益長壽,但同時罹患多種慢性病的共病現象日益普遍,成為威脅老年人群生存與健康的重要隱患,也是目前全球醫療關注的熱點之一。這個剛過去的周末,圍繞“科學防治慢病,助力老齡健康”主題,2023中國老年慢病大會在上海召開,會期兩天。
大會由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上海中醫藥大學聯合主辦,老年慢病防治促進行動和老年慢病管理系列指南在會上發布。
長壽但不健康,老年慢病高發如何破局
大會主席、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會長劉維林在致辭中指出,快速發展的老齡化使我們面臨眾多挑戰,其中之一就是“長壽不健康”的短板突出,老年慢病高發。為此,中央制定并實施了健康中國戰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提出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通過實現健康老齡化,有效地應對人口老齡化。本次大會是落實“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的具體體現。老年慢病防治任重道遠,要始終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中西醫并重、落實在基層,釋放更多精彩的學術內容和研究成果,激發新的思想和創意,為我國老年慢病防治提供科學解決方案。
作為大會執行主席,上海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季光也談到,我國正處于由快速老齡化向深度老齡化邁進的階段,多種慢性病并存成為影響老年健康的主要問題。應對慢病挑戰,需要全社會各行業共同努力,需要生命科學、醫學科學、中醫藥學、人工智能大數據、人口社會學等學科交叉,創新中國醫學發展模式,為慢病防治提供中國智慧。
世界衛生組織駐華代表處、國家項目官員姜曉朋強調了三個關鍵詞,一是轉型,積極應對老齡化需要整個社會的轉型,這超越了衛生部門和衛生服務體系,需要采取全政府和全社會的方式推動。二是研究,推動這種全方位的轉型,還需要很多證據、很多跨部門和跨學科的聯合研究來支持決策。三是創新,信息技術和手段不斷涌現,但是如何確保這些創新能使老年人同樣受益、不被落下,需要共同關注。
老年教育應轉型為更具賦能性的發展模式
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吳靜在《我國老年人健康狀況及應對》中指出,慢性病是我國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她強調,要重視老年人健康狀況與應對策略的重要性,包括關注身體功能障礙和心理問題的篩查與早期干預,預防老年人失能,關注口腔健康,并重視老年人群傷害的預防。
求解“健康老齡”,院士名家分享觀察與思考。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中醫藥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陳凱先圍繞多學科交叉推動中醫藥科技創新發展的這一主題,論述了中醫藥學在當代的重要價值。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樊代明認為,需要改變思維方式,整合醫學的出現是對傳統醫學的補充,通過綜合各種醫學方法和理論,可以更好地應對健康問題。此外,改變生活習慣對預防和治療腫瘤起著重要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長賈偉平提出,慢性病防治要從僅治療患者的生理癥狀與疾患,到基于患者的社會、心理、環境、個體化危險因素提供多維度、全程化、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服務模式轉變。她重點介紹了慢性病防治管理模式的轉型案例和大數據推進醫防融合式糖尿病全程管理經驗。
“學習是未來最好的養老”,圍繞老年教育與老年健康,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吳玉韶提出“強化六個健康老齡觀”的理念,強調學習是最佳的養老方式,提升健康素養是老齡健康亟需的重點,而健康教育是關鍵。老年教育應轉型為更具賦能性的發展模式,以在健康老齡化戰略中發揮更大作用。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北京大學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強調,應通過制度改革來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實現從治病模式向健康保障模式的轉變。這需要改變公立醫院的投入機制、運行機制和分配制度,以促進醫保、醫療和醫藥的協同發展與治理,構建一個高質量、低成本、高效率且可持續的健康模式。
復旦大學營養系主任、教授高翔則談到一個細節問題——對老年人來說,睡眠障礙是影響非常大的疾病,68%的老年人都存在睡眠障礙。他從三個方面解讀了《營養、睡眠與生物節律》,一是通過不寧腿綜合癥如何影響睡眠,二是通過總體睡眠質量談睡眠如何影響飲食行為,三是節律和營養的關系。
大會開幕式發布了老年慢病防治促進行動。今年3月,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與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正式啟動該行動,以老年慢病防治5項標準編制和采信為抓手,以助力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工作為核心,以學會資源為平臺,取得階段性成果,助力實現健康老齡化。同期發布的老年慢病管理系列指南,涵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管理指南》《老年2型糖尿病慢病管理指南》《老年慢性失眠慢病管理指南》《老年骨關節炎慢病管理指南》《老年骨質疏松癥慢病管理指南》《老年前列腺增生慢病管理指南》《苓桂術甘顆粒臨床應用專家共識2023》。
作者:唐聞佳 編輯:顧軍 責任編輯:姜澎 圖:受訪方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