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中國傳世花鳥畫:隋唐五代
文化藝術欣賞 2010-01-24 17:50:07 閱讀2 評論0 字號:大中小
引用
香兒 的
中國傳世花鳥畫:隋唐五代中國傳世花鳥畫:隋唐五代《百馬圖》唐 佚名 絹本設色 縱26.7厘米 橫302.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卷共描繪各種馬95匹,牧馬的奚官與圉人41人在一條河中及岸邊洗馬、戲馬、馴馬、飼馬的場面。這幅圖中所描繪的近百匹黑、白、紅、花等各色馬,有動有靜,姿態各異,生動活潑。畫家對馬的描繪,極善抓住其動態和神情,運動中的馬被表現得活潑頑皮,靜立時的馬又被表現得莊重威武。畫中筆法清秀溫雅,敷色清淡,可以看出唐法向宋元法變化的痕跡。
《五牛圖》唐 韓滉 紙本設色 縱20.8厘米 橫139.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韓滉(723—787),字太沖,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東西兩道節度史,后封晉國公。以畫牛著稱于時。此圖畫五頭狀貌、姿態各不同的黃牛。五頭牛均膘肥體壯,強健有力,沉穩而行動遲緩,但又各自有不同的性情,居中一頭更顯沉靜本份,蹭癢那頭顯得有些調皮,回頭舐舌那頭較為活潑,昂首那頭似乎有些膽怯。此畫行筆粗放凝重,設色較為淡雅。作品以淳樸的畫風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表現了唐代畫牛所達到的高度水平。
《神駿圖》五代 佚名 絹本設色 縱27.5厘米 橫122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畫的前隔水有金書“韓幹神駿圖”五字題簽。經比較研究,初步認為是五代摹唐人之作。是工筆畫晉人支盾愛馬的故事。此圖人馬用筆極為精練,施重彩而不愿其濃艷,畫人馬形神統一,樹石鉤而不皴,水紋浪花尤見功夫。總而言之,此畫技法出自唐人,纖巧處露五代畫師之風。
《寫生珍禽圖》五代 黃筌 絹本設色 縱41.5厘米 橫70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黃筌(約903—965),五代后蜀畫家。字要叔,今四川成都人。歷仕前蜀、后蜀,官至檢校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擅畫花鳥,自成一派,作品多描寫宮廷中異卉珍禽,先用淡墨勾勒,然后以重彩渲染。后人將他與江南徐熙并稱“黃徐”,有“黃家富貴,徐熙野逸”之評。《寫生珍禽圖》描繪了龜、蟬、麻雀、鳩等20多種動物。從畫面“付子居寶習”來看,顯然是一幅課徒的寫生稿本。
《溪蘆野鴨圖》五代 黃荃 紙本設色
此圖見《歷代名筆集勝冊》第一冊。此圖雖無款,卻是北宋早期之作。一望即知是狀物至精的畫幅。舊題黃荃作。黃荃集諸家之善而兼有之,凡山花野草,幽禽異獸,溪岸江島,釣艇古槎,莫不精絕。廣政癸丑歲(953),嘗畫野雉于八卦殿。有五方使呈鷹于陛殿之下,誤認雉為生,掣臂者數四。以此知筌之用意為至,悉取生態,豈是踏襲陳跡者哉。
《雪竹文禽圖》五代 黃筌 絹本淺設色 縱23.6厘米 橫45.7厘米 臺灣故宮博物院藏
黃筌對后世工筆花鳥畫起了開拓和奠基的作用。圖中畫水邊數石疊起的岸上,所有景物,其上都布滿積雪,皚皚一片,柳枝竹葉亦在積雪中努力伸展。池塘上,霧氣一片,水天一色,一片清寒靜寂的景致,在靜寂中又寓有生機。畫中筆法奇峭,精細而又簡潔,石的畫法簡練含蓄,竹樹則枝葉具體,而寒鳥和雙鴨則更生動傳神。畫中用墨潔凈,設色簡淡,是一種與其精工富麗完全不同的另一種畫風。
《豆花蜻蜓圖》五代 徐熙
此圖是散頁,不知舊在何集冊中,其作風甚為古樸。下押徐熙印,不可靠,但卻是北宋早期徐熙派的畫幅。徐熙,鐘陵人。《圣朝名畫品》云:世仕為唐,為江南名族。熙善畫花竹林木、蟬蝶草蟲之類。多游園圃以求情狀。雖蔬菜莖苗亦入圖。寫意出古人之外,自造于妙,猶能設色,絕有生意。《宣和畫譜》(卷十七)云:今之畫花鳥者,往往以色暈淡而成,獨熙落墨以寫其枝葉蕊萼,然后敷色,故骨氣風神,為古今之絕筆。此圖體察物態極深刻,表現力極強,在紈扇的狹小畫幅上,揮寫著自然界迷人的動息,可稱是寫生的妙手。
《晚荷郭索圖》五代 黃居寀
此圖原載《煙云集繪冊》(《石渠寶笈續編》著錄)。無款,簽題黃居寀作。居寀為筌子。《圣朝名畫評》云:黃居寀亦善畫花竹毛羽,多與筌共為之,其氣骨意思,深有父風。孟昶時,畫四時花雀圖數本,當世稱絕。評曰:居寀之畫鶴,多得筌骨。其有佳處,亦不能決其高下。至于花竹禽雀,皆不失筌法。
錯過這些風景你會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