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
1.維生素是一類維持人體正常代謝和健康所必須的小分子有機化合物。
2.不提供熱能,但卻以多酶或輔酶形式直接參與體內和新陳代謝和重要的生化反應。
3.維生素分類
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D、E、K等,代謝慢,超劑量可產生毒性效應。
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B1、B2、B4、B6、B12、煙酸、煙酰胺、維生素C、葉酸、泛酸等。代謝快,多余的水溶性維生素迅速從尿排出,不會蓄積中毒。
(一)作用特點
1.水溶性維生素
(1)維生素B1缺乏:依次出現神經系統反應干性腳氣病(周圍神經炎)、心血管系統反應濕性腳氣病(水腫、高血壓)、韋尼克腦病及多發性神經性精神病。
(2)維生素B2缺乏:如口角炎、唇干裂、舌炎、陰囊炎、結膜炎、脂溢性皮炎及貧血和神經系統癥狀等。核黃素缺乏癥很少單獨出現,常伴有其他維生素的缺乏。
(3)維生素B6缺乏癥:主要表現為皮膚和中樞神經系統改變。脂溢性皮炎、口唇干裂,也可用于妊娠嘔吐及放療和化療抗腫瘤所致的嘔吐,新生兒遺傳性維生素B6依賴綜合征、遺傳性鐵粒幼細胞貧血。
(4)維生素C
用于防治壞血病,以及創傷愈合期、急慢性傳染病、紫癜及過敏性疾病的輔助治療。
維生素C可促進鐵胺對鐵的螯合,促進鐵的排出加速可用于慢性鐵中毒的治療。
(5)煙酸:糙皮病。還具有調節血脂的作用,主要為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
(6)葉酸
活性體為四氫葉酸,是參與合成嘌呤、嘧啶、核苷酸。用于巨幼細胞貧血和血小板減少癥的治療。
(7)同型半胱氨酸(Hcy)
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與高血壓和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病機制密切相關,補充葉酸和維生素B12能使Hcy下降超過20%,進而使腦卒中風險顯著下降25%。
2.脂溶性維生素
(1)維生素A
1)對視網膜的功能起著重要作用。
2)對視覺起作用的是視黃醛,對生殖起作用的是視黃醇。
3)維生素A缺乏癥:如角膜軟化、干眼病、夜盲癥、皮膚角質粗糙等。
(2)維生素D
1)作用機制:促進小腸對鈣的吸收。雌激素可以促進小腸對維生素D的吸收。
2)臨床特點:用于預防和治療維生素D缺乏及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癥,因吸收不良或慢性肝臟疾病所致的維生索D缺乏,甲狀旁腺功能不全引起的低鈣血癥。
(3)維生素E
臨床特點:用于吸收不良新生兒、早產兒、低出生體重兒;用于進行性肌營養不良,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習慣性流產及不孕癥的輔助治療。
維生素E缺乏:睪丸萎縮和上皮細胞變性,孕育異常。
(4)維生素K
適應證:用于預治維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
小結★
維生素A缺乏→角膜軟化癥、夜盲癥;
維生素B1缺乏→腳氣病;
維生素C缺乏→壞血病;
維生素D缺乏→骨軟化病或成人佝僂病;
煙酸缺乏→糙皮病等。
(二)典型不良反應
1.水溶性維生素
(1)維生素B1:可能發生過敏性反應或休克;
(2)維生素B2:大量服用后尿呈黃色;
(3)維生素B6:嚴重神經感覺異常,進行性步態不穩至足麻木、手不靈活;
(4)維生素C:偶見腹瀉、皮膚紅亮、頭痛、尿頻、惡心、嘔吐。大量可引起尿酸鹽、半胱氨酸或草酸鹽結石。
2.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A、D、E、K)
(1)長期、大量服用維生素A:可引起慢性中毒,可出現疲乏、軟弱、全身不適、發熱、毛發干枯脫落、皮膚干燥瘙癢、貧血、眼球突出。
(2)長期、大量服用維生素D:可會引起低熱、煩躁哭鬧、驚厥、厭食、體重下降、肝臟腫大、腎臟損害,骨硬化等癥。
(3)大量服用維生素E:可引起視物模糊、乳腺腫大、類流感樣綜合征、胃痙攣、疲乏、軟弱。
(4)維生素K1常見嘔吐。
(三)藥物相互作用
1.水溶性維生素
(1)服用維生素B2時應用丙磺舒可使人體對維生素B2的需求量增加。
(2)異煙肼可拮抗維生素B6或增加維生素B6經腎臟排泄,可引起貧血或周圍神經炎。
(3)小劑量維生素B6與左旋多巴合用,可降低后者的療效。
(4)服用雌激素時應增加維生素B6的用量。
2.脂溶性維生素
(1)維生素D與強心苷合用,因誘發高鈣,易誘發心律失常。
二、用藥監護
(一)區分維生素的預防性與治療性應用
1.預防性和治療性應用維生素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其劑量和療程也不盡相同。
2.人體每日對維生素的需要量甚微,但如果缺乏,則可以引起“維生素缺乏癥”均衡的膳食是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最好來源。
(二)合理掌握維生素的劑量
不宜將維生素作為補藥,以防中毒。
(三)注意聯合用藥時對維生素吸收和代謝的影晌
長期大量應用β-內酰胺類抗生素可引起維生素K、B的缺乏。
(四)選擇適宜的服用時間。
維生素B2若空腹服用則胃排空快,大量的維生素B2在短時間集中于十二指腸,降低其生物利用度;而餐后服用可延緩胃排空,使其在小腸較充分地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