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灣湖公園,荔枝灣涌,仁威廟,美食街...
老街坊在這里唱粵曲
有種慢節奏的生活滋味
小巷子里
滿滿都是西關的市井生活氣息
吃貨,請帶十個胃來這里
瓜子要介紹這里,除了因為有深厚感情
當然還因為這里的各種地道美食啦
金漆招牌的第一馬蹄粉
玻璃柜里面有各式各樣的中式糕點
由于天太熱,我買了被馬蹄爽冰冰佢
里面有西米露、馬蹄粒,用馬蹄粉煮成糖水
第一口有點甜,喝多兩口就覺得剛剛好
有得喝有得吃,解暑必備!
成裕雪糕,在泮塘都沒誰不知道的啦
藏在荔枝灣的17年的雪糕老店五顏六色的雪糕盒
有芒果、抹茶、香芋、哈密瓜等等
成裕的招牌有:香脆蛋筒雪糕、班戟薄餅、薄餅夾雪糕
雪糕筒和華夫餅都是自己手工做
聽老板講,在他們這里的老熟客中
小粉絲是最常來幫襯的
經常會有一群學生圍坐在門口吃雪糕
大名鼎鼎的泮溪酒家
中國最大的園林式酒家
早茶的好去處啊~
隔壁有皇上皇、蓮香樓、陶陶居等的零食門店
都是廣州很出名的老牌子
想買手信,來這里可以任君選擇啦
每次來開記都忍不住嘆翻碗糖水
老街、大榕樹下,原汁原味的本土氣息
有很多明星都來過
就連美食家蔡瀾都大贊這里的糖水
綠豆沙熬得起沙,整碗稠稠的
夏天來一碗冰的太棒了~~
另外這里的粽子也很受歡迎
咸蛋肥肉香菇臘肉,綠豆非常綿軟~~
有人說“廣州的傳統小吃都被凌記承包了!”
菜單上足足42樣
來到凌記就不得不吃招牌瀨粉
自制的辣椒佐料好香,瀨粉口感軟糯Q彈
湯汁濃稠,帶著蝦米香
向群飯店,真·街坊飯堂
一到飯點就門庭若市,粉絲層面普及老中青
服務員都是說粵語的叔叔阿姨,嗓門有點大
推薦這里的蔥油雞
雞皮很爽
簡單的蔥姜調制更能帶出雞的鮮味
泮塘老鋪
琳瑯滿目很多干貨和湯料
門口擂芝麻的師傅絕對是這家店的生招牌
就算沒有看到招牌,也會被濃郁的芝麻香氣所吸引
如果沒有吃過伍湛記的咸煎餅
就等于去長沙不吃臭豆腐
就不算來過廣州,不算吃過廣州美食
一碗粥,一個咸煎餅
是伍湛記最精準的味蕾記憶
跟著美食快車2號車走前一點
往恩寧路方向的龍津西路,還藏著超多老字號~
感覺越來越少這種門口可以擺幾圍的士多啦
以前就喜歡在士多門口喝汽水,吃花生
明記腸粉,1981年開業的老字號
最喜歡這里的及弟粥,超級足料
粥底口感綿軟~
還有傳統竹升面,汶記美食店,龍潮記等老店....
一日肯定是吃不完泮塘路的..
吃完散散步,感受西關的悠游
原本的2號車總站——,已經不在了
盡管泮塘路經過改造翻新
但這里的美食和人情舊依然跟以前一樣
依舊人氣爆棚的荔灣湖公園
幾年前開始可以免費游玩
簡直是微縮版的嶺南園林
繁華茂林,水道湖泊
荔枝灣
充滿西關風情的小橋流水
是個經翻新的極具嶺南水鄉特色的景點
平時不少游客來參觀
但我總感覺少了點市井氣
仁威廟,建于宋朝
專門公分道教真武帝的古廟
建筑設計富有嶺南傳統特色
經過可以來參觀一下
仁威廟隔壁是所中學
現在覺得在這里讀書的孩子好幸福...
附近竟然這么多西關美食
廣州市西關外國語學校
最初是43中,然后是荔灣中學,現在..又變了..
名字變了,但是校內的一切還是很熟悉
地面上干干凈凈一點落葉都沒有
還記得以前天還沒亮就回來當值日生掃落葉
嘴上埋怨著,其實掃地的時候和同學玩成一片很歡樂
寫著校長寄語的小黑板換成了電視機
有點懷念校長蒼勁有力的粉筆字
以前下課就會來打乒乓球
就算上課鈴響了也不是很愿意走
操場還是那樣
體育課喜歡坐在邊上跟肥波吹水
坐在榕樹下看著喜歡的男同學打籃球、跑步
學校的后門上
“廣州市第四十三中學”九個大字
見證著43中人在這里讀書的日子
有點慶幸后門的字沒變呢
學校隔壁是食街,放學和那些年的男孩來過這里
不小心遇見同班同學,會忍不住甩開手
但是卻被牽得緊緊的
有時見到校霸,也會避得遠遠的
小吃街簡直是學生的天堂
美味說不上,但肯定是很便宜的
十年前的時候,很少去對面的老字號
而是來這里買些小零食
以前第一家賣炸雞塊炸薯條的士多
經常排長龍
現在好像已經沒有賣了
那時候這里的珍珠奶茶才3元一杯
有很多很多珍珠
湯粉也很受歡迎
走到食街的盡頭可以繞到中學的后門
看到這個斑駁的涂鴉有點驚喜
其實很臟的不適合打卡...但以前竟沒有發現
初三的時候比較晚放學
所以一出校門都會奔來全家
沒想到這全家竟在這存在了這么多年
徑直走到冰柜飯團的位置
考慮幾分鐘吃柴魚好還是雞排好
以前的柴魚收卷只需要2.5元...
只要這里還有西關美食
還有荔灣湖公園、仁威廟、43中
那這里還是我印象中的泮塘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