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孔子此語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精英階層對普通大眾所能產生的強大影響,因此,一個國家的社會風氣優劣與文明程度高低,其決定權很多時候往往都是掌握在少數關鍵人物手里的。
大成至圣先師孔子圣像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刊登于《牡丹晚報》2019年6月21日第11版“修德苑”之“經典解析”)
【原文】
【淺釋】
季康子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說:“如果我殺了無道之人,以成就有道之人,怎么樣?”有道、無道,以善、惡論。
孔子回答說:“您來為政,哪里需要殺人呢?如果您心里想要的是善,那么民眾就會跟著變善。在上位的君子其德如風,在下位的小人其德如草,草上如果有風吹過,就會隨著風向仆倒。”君子、小人,以有位、無位論。德,素質狀態。上,施加。草上之風,對草施以風吹。偃,仆,倒地。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孔子此語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精英階層對普通大眾所能產生的強大影響,因此,一個國家的社會風氣優劣與文明程度高低,其決定權很多時候往往都是掌握在少數關鍵人物手里的。所以,弘揚文化、傳播文明的工作,要想開展得有效,首先要去影響那些有影響力的人。
孔子的為政思想,崇尚禮樂教化,反對濫用殺伐,因為“不教而殺謂之虐”(《論語·堯曰第二十》)。而且從人性與文明的深層關聯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第二》)導善與用殺,何本何末,還不夠昭昭然嗎?
退一萬步講,假定“無道”就該殺,那么是誰令他“無道”的呢?要殺又該先殺誰呢?
作者|王西勝
編輯|楊秋燕
審校|趙 燕
責編|熊 欣
監制|張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