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證實:周武王滅商,實為篡逆,并非仁義。
一、偷襲內應
武王伐紂,并非孟子洗白那樣,仁義戰勝殘暴,順天應民,而是雙方歷代爭斗的結果。古本《竹書紀年》記載:“文丁殺季歷,(帝乙)二年周人伐商”。文丁是商紂王祖父,而季歷則是周武王祖父。文丁死后,紂王的父親帝乙繼位,周人再次發動進攻,但被商軍擊退。到商紂王繼位時,“乃囚西伯於羑里”。
這說明,商周恩怨糾葛,至少三代,絕不是紂王殘暴,周人起兵誅暴,那么冠冕堂皇;商朝對周國擁有絕對軍事優勢,才能做到屢屢擊敗進犯的周軍,并囚禁其國君西伯侯。
而周最后勝利,是“偷襲”“內應”成功。但這兩條,當時并不光彩。那時,諸侯作戰,先下戰書,約定時間地點。遠道而來的周軍,選擇在剛剛抵達牧野的黎明進攻,則是偷襲。
至于內應,《呂氏春秋》記載,牧野之戰前,周武王密會殷商臣子膠鬲,雙方約定甲子為期。周軍冒雨急行軍,在甲子日抵達朝歌近郊,里應外合。
二、牧野一功
史書記載牧野之戰:“商軍臨陣倒戈,武王兵不血刃而天下歸之”。既印證武王伐紂正義性,又反襯紂王不得人心。實際上,商軍倒戈的僅僅是膠鬲部下,更多商軍都進行了拼死抵抗。戰后3天,周軍先鋒姜子牙還獻上大批戰俘。
周武王克商,遠沒有史書所描繪的那般仁義。早期史書《武成》,還有“血流漂杵”的記載。但儒家對這種記載諱莫如深,孟子做出洗白論斷:“盡信書不如無書。仁者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不仁,如何其血流漂杵也?”將不利于武王仁義內容,全部刪去。
三、紂首系白
至于紂王結局,《史記》記載,紂王戰敗后登鹿臺自焚而死。而銀雀山漢墓出土先秦本,《六韜》殘卷則說:“甲子之日,至牧之野。禽受(紂)系其首于白”。就是說,紂王在前線作戰,被俘遭斬首,頭顱掛在白旗之上。
與商軍作戰時,武王“乃手大白以麾諸侯”,瓦解商軍志氣,并使諸侯紛紛前來祝賀。
四、武王成圣
據出土甲骨文卜辭顯示,紂王帝辛一生征戰無數,戰斗經驗極為豐富,但卻失敗于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真相是:周軍偷襲突入朝歌附近,自負的紂王,認為商軍對周軍占據決定性優勢,因而親自帶兵迎戰于城外,不料周軍內應倒戈,紂王意外被俘殺,商軍斗志瓦解。
2019-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