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在西方文化的強勢沖擊下,我們的教育如何才能培養出傳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現代人?越來越多的學校開設了國學課程。國學課程如何開發?怎么教學?學生喜歡學什么?
近日,魔都好課(ID:SHEdu330)采訪了數年來在各大學校、社區主講國學課程,且被學生、家長瘋狂“點贊”的楊瑛老師,請她從國學課程開發的理念、目標、重點和策略等方面給希望對于孩子進行國學熏陶的老師和家長完整的指導。
楊瑛
上海開放大學 分校文學藝術系教師
復旦五浦匯實驗學校“五浦學堂”特聘專家
為什么教國學?為了孩子人格的養成
國學課程到底教什么?現在很多人一提到國學,腦海里面想到的就是讓孩子穿古裝,行祭拜禮。在楊老師看來,現代社會里,國學課程的教學任務并不在于此。她說:“掌握傳統文化才能抓住民族自信的根,民族自信和孩子的自信是個統一體。”
學國學的孩子,從淺的方面來講,孩子作文中會引用論語中的詩句,家里面來了客人,他會愿意去表演一段《學而篇》,或者是講解一個成語小故事。這種外顯的行為,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其實,這是一個幫助孩子呈現學習成果、建立自信的方式。
更深層次來說,教孩子去學習古代經典文化的東西,是讓孩子內心有一種貴族精神,視野不局限,不狹隘。所謂“仁”、“義”,其實才是真正的貴族精神,不是讓別人作為我的奴役,去吞并他人,而是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
她說,“在我眼中,孩子首先要學會去了解自己的國家。如果你對自己的國家都不了解,還說自己非常愛國,我覺得,這無外乎是一句空話。
此外,不能因為自己愛國,就去否認其他國家文化的價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是從統治階級的角度去講的。但《論語》中,提倡的人人平等的境界,不是建立在金錢平等、社會地位的平等,而是人格的平等,公民責任的平等。”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我們今天提倡國學教育,去學習經典作品,仍是要讓孩子對自己、對人生、對他人、對世界抱有愛和寬容。
楊老師說:“我也是希望學生通過《論語》的學習,去明白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精神貴族,也就是中國的“君子”,能夠去幫助更多的人,能夠容納更多不同國家的人。其實就是一種中國式的“國際情懷”。
開發國學課程有哪些要領?怎么教好也是學問
確定了國學課程孩子到底要學什么?老師怎么開發課程、怎么教學就變成了關鍵。
楊老師認為,教學設計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論語》這本書在不同的年齡段去讀,應該有不同的學習重點。
她說:“特別小的孩子,我更多的關注的是字形字音,孩子讀出語感就好;大一點的孩子,就側重通假字、成語,句意解釋,提升古文閱讀能力;更大些的孩子,我更關注的是思維方式的培養,啟迪他們思考每句經典背后有沒有哲理,有沒有現實意義,鍛煉孩子們擁有舉一反三的能力。“所以說,要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就是要考慮到學習對象心理認知的發展階段。
小學低年級的孩子還在具象思維階段,邏輯思維還不發達。老師就需要由情感需求出發,用感性的方式讓孩子先從感知事物開始,繼而引發思考。
那設計課程時,具體有哪些策略呢?
① 首先,要用輕松有趣的文本、與生活實際相關聯:
比如在講“宰予晝寢”時,楊老師會用“晝寢太郎”的漫畫吸引同學們的注意力,還會讓同學們想一想同班同學中有沒有白天上課時睡覺的小朋友,這樣生動、鮮活的講解方式一下子就讓同學們興奮了起來,興奮之余還會反思下自己在學習中是不是也會做類似“晝寢”的事情。
② 用孩子情感需求驅動學習, 游戲讓孩子學習興趣盎然:
低幼階段的孩子,靠感知和情感驅動,而非說理。所以老師要將授課邏輯隱藏在充滿趣味的教學活動中。楊老師說:“你要用感性的東西牽著他走,讓他始終保持好奇心,上課時愿意跟著你走。
《論語》一堂課一般一個半小時,要保證小孩子不走神。楊老師在設計課程時,花了不少心思。通過好看好玩的視頻、音頻、游戲,帶著學生們玩不同的花樣。
楊老師設計的游戲類型也是多種多樣。比如破冰游戲,讓同學們模仿自己用形容詞和成語介紹自己,如果能夠用得貼切又能夠讓同學們記住就是勝利。
又比如“分組競賽”,楊老師通過調動同學們的榮譽感和好勝心,吸引同學們預習、復習、背誦等。
③ 以“列舉法”和“對比法”發展孩子思維:
在講解《論語》的過程中,楊老師會讓同學們用列舉法,讓學生根據所學的語句自行補充可以作為佐證的歷史人物小故事,同學們不但學了表達,而且對于學習內容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有時,楊老師還用“對比法”讓同學們比較某一主題中西方觀念的差異,并引導學生去探究背后的深層原因。楊老師認為文化是多元的,學生需要有宏觀視野、辯證思考,去理解其中的異同。
④ 以“可視化”幫助孩子總結和反饋;
很多時候,楊老師會為同學們制作“時間軸”,從開學、初學到學期結束,讓他們的筆記和作業的變化得到視覺上的呈現。
課程結束時,楊老師也會帶學生們回顧課程重點,讓他們理解作業和學習的關聯。很多時候,學生們因為喜歡上這門課,而喜歡上了去做作業。
⑤通過甲骨文的解釋進行義理的闡釋:
比如在講解“學而時習之”時,楊老師選擇從字眼“習”入手,楊老師出示了“習”的象形字,利用象形字的圖畫感,讓小朋友自己猜出來這是什么字,同時引導指出“小鳥的翅膀”和下半部分“小鳥的巢穴”,小鳥在離開母體之前,需要不斷練習飛翔,這就是“習”,孩子們學習了新知識,需要通過練習,不斷熟練。學生們也就自然理解了何為“溫故而知新”。
⑥跨學科學習:
在在學到“逝者如斯夫”的時候,楊老師會讓學生感受“時間流逝”的悲傷。從《長歌行》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過渡到教同學們學唱王俊凱演唱的《明日歌》,一來從《論語》教學中滲透詩教;二來通過演唱詩歌可以實現“樂教”,歌聲里或整齊合唱,或者分聲部演繹,讓同學們感受到班級的凝聚力。
楊老師還提醒道,盡信書不如無書,即便是前人說的話,如果我們都照搬的話,肯定是不可取的。 她說:“不一定是說要一字不落地照著書上來,時代在變化著,現在和論語時代相比,很多細節都在變化。活學活用才重要。哪怕是孔子的學生,都是很鮮活的,有性格的,也不會盲從孔子。我想,這才是我們要教給孩子的國學精粹吧。”
案例詳解:《論語》導入課是怎么讓孩子陶醉其中的?
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一堂好的國學課是如何設計的呢?對老師來說,如何從宏觀的角度去架構一堂國學課?
楊老師說,有兩種思路可以參考:
1.正向思考:通俗地說,就是“廣撒網”和“串珍珠”。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尋找大量的素材、設計豐富的活動,然后進行篩選和組合,將能夠有效貫徹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和文本進行“串聯”。
2.反向思考:簡單來說,就是先確定教學目標,然后再尋找對應的素材、設計必要的環節。
當然,這些思路都只是提供一種課程設計的“路徑”。在她看來,真正的“功夫”在課外,老師應該要在平時有大量關于國學知識的積累,才能在設計課程時靈活調動豐富的文本和思考。楊老師類比到,PPT上一般只會呈現“論點”,而“論據”是她根據面對的學生、教學的場景隨時更換、不斷迭代的。如果這樣的PPT給別的老師使用,就會因為積淀不同,效果會有差異。
楊老師就拿最近在復旦五浦匯“五浦學堂”給小學生上的《論語》導入課為例子,講了幾點課程設計的要點:
①幫助學生明確《論語》學習的意義所在。為了讓同學們明白《論語》課是一門建立文化自信心的課,楊老師首先讓同學們聽了《最后一課》的名家朗讀節選,之后,給同學們介紹了臺灣抗日電影《賽德克·巴萊》。面對殖民侵略,如果民族語言與文化尚在,民族就不會覆滅,反之,如果孩子們都忘記了自己國家的文字和歷史,則是真正的消亡。同學們在領會語言文字和傳統文化的意義之外,也能建立中外文化比較、貫通的思維。
楊老師對學生說,作為中國人出國后,英文不標準不會被嘲笑,但是如果對于本民族的文化和典籍知之甚少,真正的平等對話何以可能?
② 幫助學生充分掌握事實性內容。楊老師認為學生需要在課前對于《論語》有全面的了解。她圍繞“《論語》是什么樣的書”、“孔子是誰”、“怎么學習《論語》”等三個問題進行了介紹。在講解孔子生平時,楊老師以圖表為支架,補充了大量的故事,讓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她還提醒同學們留意提到的幾位孔子的弟子,為之后學習中的“再次照面”留下期待。
③ 幫助學生培養學習習慣。楊老師針對小學生特意強調了記筆記的習慣和方法,她認為學習專注力的培養是教學非常重要的部分。另外,她還要求學生保持坐姿,這與學生的學習狀態密切相關。
《論語》導入課PPT截圖:學習習慣
福利時間到!
福利①:國學課程開發研討群等你來討論~
(二維碼失效后臺留下微信號我們邀你入群)
福利②:想看楊老師講《論語·學而》?
(更多楊老師授課視頻請在該公眾號的其他文章中查找)
福利③:楊老師推薦《論語》版本
錢穆先生、南懷瑾大師解讀的版本都很出名。
錢穆先生博學又嚴謹,《論語別裁》口語化容易理解。
鮑鵬山老師的《論語導讀》,每個章節都總結這個章節和其他哪些章節有聯系。
劉定一老師的《論語讀本》非常講邏輯,會去考證作為語錄體的《論語》,
編錄人是根據什么來確定這些篇章的順序。收集前人的論述也比較多,適合做參考書。
魔都好課
Creative Lessons for CHINA
微信號:SHEdu330
云集教育新青年,發現魔都好課程
每個人都有一堂好課,我們在這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