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因果報應,乃仰承天地圣人之心,以成全世人道德仁義之性德也。若以因果報應為渺茫無稽,不但違背天地圣人之心,自己神識,永墮惡趣。且使上智者不能奮志時敏,聿修厥德。下愚者無所忌憚,敢于作惡。以致天地圣人化育之權,抑而不彰。吾人即心本具之理,隱而弗現。其為禍也,可勝,言哉。
提倡因果報應,這個不是小事,它是世間圣人成全世間人類道德仁義之性德的一種方法。道德仁義是代表了性德的主要幾個特性,我們常聽老師說儒家四科,即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都是性德的顯著特點。性德者,天地之間自自然然的,不是人為造作的產物,不是人為搞出來的東西。通常我們叫它作道。依著它來規范我們的思想行為,這叫德。道德的代表就是這四科,圣人施教,都從道德的原始點上開始,這個原始點就是愛。五倫的第一倫就是父子有親,這個親愛就是大教的原始點。
所以各個宗教都不約而同地講大愛。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仁慈博愛,佛教講慈悲,都是這個大愛。日本的科學家在水試驗里總結出,宇宙的核心是愛。道德仁義就是性德的特點,表現在外面。圣人治世都采用這個來教化世人。而保證這個教化的根本就是因果報應。
古人常說:“懂得倫理道德,不恥于作惡;明了因果報應,不敢作惡”,不恥于作惡,不敢作惡,就保證了性德的教育,性德的實行。如此看來,因果報應的教育是個大事,這是保證世間人類的行為不出閣的方法。所以自古以來圣賢君子都提倡因果報應,從皇上到平民都有講因果,懂因果,都在提倡以孝治國。孝就是愛的原始點教育,有了孝道一切道德都可以做出來了。對自己的父母都做不到愛(孝道),他對一切人怎么會有愛心,有也是別有用心。
是故夫子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夫子又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大教從此開始,又由因果來保證。我這些年來有親身體會,在家落實孝道,落實因果報應,在小事上還好辦,容易做到道德仁義,可是在家才分配上就覺得很難,很難守住道德仁義,這時候要不是想著因果報應的可怕,老師又在一旁天天提醒,這才放下競爭心,放下爭奪意。
“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該是你的跑不掉,不該是你的得不到,就是勉強得到,不是生病,就是牢獄之災。真的是“小人冤枉做小人,君子樂得做君子”。就是你的被別人霸占,不過晚幾年得到而已。可是在這里面你守住了道德,對方自毀德行。一個在積功累德,一個在折損道德。
我們有機會學習圣賢學問,不是充嘴上華麗的,對方沒有學過圣賢教育,我們不能責怪她做錯事。要是在太平年月,我們還沒有機會形成這樣大的反差,今天全社會都失去了圣賢教育,我們是祖宗有德,令我們遇到圣賢教育,真要落實到生活中去。幾年之前,他們把我排斥在家才分配之外,我為了保住孝道和悌道,自己發愿守住道德因果。
我真的積了一些德行,而他們不顧親情,見利忘義,實在是做了損德的事情。一個命運在提升,一個命運在跌落。當時看不出來,經過這幾年,事情顯了出來。她們在做手術,在失去職位,財產的分配也有了新的變化,向著有利于我的方向變化。
守著圣賢教育,當時看著吃虧,最終不吃虧。不守道德,當時以為占了便宜,事后吃了大虧。所以當初拗不過來自心,習氣作怪,做的很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