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草原是北方游獵游牧民族的成長搖籃,蒙古人從這里崛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從這里出發,以震撼世界的大手筆,改寫了十三世紀的歷史。呼倫貝爾草原還是一個流傳神話故事的地方。草原的名字,就來自一個凄美的神話傳說。
古時候,草原上有一對情侶,呼倫和貝爾,他們相親相愛,過著恬靜的游牧生活。這一天,熱忱的牧人為美麗的呼倫送親。就在馬隊來到烏蘭崗的時候,突然間,莽古斯呼嘯而來,刮起了漫天的狂風,卷起了無邊的沙塵,還趁亂掠走了呼倫姑娘。原來莽古斯早就覬覦呼倫的美麗,幾次逼婚不成就使了魔法。憤怒的貝爾和憤怒的牧人,鏖戰九九八十一天,殺死了這個風妖沙魔,還草原以往日的寧靜。然而,不屈服于莽古斯淫威的呼倫和勇敢正義的貝爾,卻因耗盡生命雙雙死去;而后又化作兩個碩大的湖泊,養育著岸邊的牧人和牛馬羊駝。牧人送親時走過的馬道和歇腳的地方,變成了連接兩湖的烏爾遜河和魚兒產卵孵化的溫床烏蘭泡。
呼倫湖
貝爾湖
從此,天上的雁和水中的魚也有感于他們的義舉,春來秋往,年復一年,傳遞著綿綿的情意。后來,人們把呼倫與貝爾聯袂起來,為草原取了這個詩化的名字。直到今天,牧人還稱呼倫湖為額吉諾爾——母親湖,每當途經湖畔時,都敬酒、叩拜。
面對大自然和諸多自然現象,人歷來有敬畏的心理。富有獨特想象力的北方游牧民族,編織了這一神話傳說,顯然是出于對風沙災害的憎惡和對水草豐美的渴望。這是一種原始的樸素的環保意識。
其實,呼倫、貝爾是蒙古語雌水獺和雄水獺的意思,本身就有生態的內涵。呼倫、貝爾也好,風妖沙魔莽古斯也好,都是一種符號,像五線譜上的“蝌蚪文”一樣,所演奏的是人與自然的樂章,這樂章自古以來就是呼倫貝爾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