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為什么會出現三個祖皇帝?
王浩驊
不少對古代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在看到清朝出現了三個祖皇帝的時候,就會產生一些疑問:不是說開國皇帝才能稱祖嗎?別的朝代也都只有一個祖皇帝,為什么清朝就出現了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順治、清圣祖康熙三個祖皇帝呢?
要解釋這些朋友的疑問,必須要讓大家對古代帝王的幾種稱呼有所了解。
我在之前的博客文章中介紹過,古人很重視自己的名字,和我們現代人的名字不一樣,古人的“名”和“字”是兩回事。所以,古人一般有名,有字,還有號,甚至別號等等。比方說,大家都熟悉的唐代大詩人李白,他是姓李名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姓白,名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
一般人尚且有這么多稱呼,皇帝那就更復雜了。不僅有名有字,有號,還有謚號、尊號、年號、廟號等。
就拿清圣祖康熙皇帝來說吧,他姓愛新覺羅,名玄燁,年號康熙,廟號圣祖,謚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功德大成仁皇帝,簡稱仁皇帝。
這“祖”皇帝的稱呼,源于皇帝的廟號。
廟號指的是君主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所設的名號,通稱某祖某宗。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尤其是漢朝,對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沒有廟號。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后世多習用之),謚號為高皇帝。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謚號,但有廟號者極少。
而且,廟號的選字大有講究,是有褒貶之意的。
太祖、高祖開國立業;世祖、太宗發揚光大;世宗、高宗,守成令主;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為明君賢主,中宗、憲宗,則是中興之主;哲宗、興宗等,為有所作為的好皇帝。
神宗、英宗,功業不足;德宗、寧宗過於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文宗、武宗,名褒實貶;穆宗、敬宗,功過相當;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國。
但是,還是有一些例外的。
雖然,歷史上為大家熟悉的著名的祖皇帝,諸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無一例外都是開國皇帝。但在清朝,卻出現了三個“祖”皇帝。
努爾哈赤,是清王朝的奠基者,開拓者。他起兵統一女真各部,平定中國東北部,并屢次打敗明朝軍隊,建立后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并制定了打入關內的目標,所以被尊為清太祖。
順治帝是清朝入關后的第一位帝王,他遷都燕京統一中原,是清朝統治整個中國的第一祖,所以被尊為清世祖。
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敢于稱“圣”的帝王。這源于他開創了史無前例的61年杰出統治,他“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所以康熙被尊為“圣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