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戊戌變法時期第二次公車上書述論

1895年公車上書,是維新派以嶄新的面貌登上歷史政治舞臺,演出的第一幕威武雄壯的“話劇”??涤袨樵谏蠒?,力勸光緒皇帝毀約開戰(zhàn),“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變法成天下之治”。(康有為:《公車上書記》(光緒二十一年文升閣刻本)。)不少論者把它視作醞釀多年的資產(chǎn)階級改革思想變?yōu)閷嶋H政治運動的標(biāo)志。但是,人們對于三年之后,即百日維新運動前夕,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策動的第二次公車上書,則很少予以足夠的重視。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康梁策動的第二次上書,為整個變法運動定下了基調(diào),起到了一定的鼓舞人心、振作士氣的作用,同樣具有反帝愛國、救亡圖存的性質(zhì)。但也暴露了維新派的一些本質(zhì)弱點。本文擬據(jù)清代檔案史料,對康有為策動的第二次公車上書予以剖析,試作論述。


(一)


1898年春季,正是戊戌科會試之期,各省公車(會試舉人),云集京師。當(dāng)時,中國面臨著的瓜分豆剖的危機空前緊迫:自一八九七年底,德國出兵強行占領(lǐng)膠州灣之后,俄國又提出“租借”旅大,緊接著“英國要割長江,法國要割兩粵,日本要割福建”。這種情形正象康有為在《外釁危迫,分割□至,宜及時發(fā)憤,大誓臣工,開制度新政局革舊圖新折》中所云:“譬猶地雷四伏,藥線交通,一處火燃,四面皆應(yīng)。膠警乃其借端,德國固其嚆矢耳。二萬萬華腴之地,四萬萬秀淑之民,諸國耽耽,朵頤已久,慢藏誨盜,陳之交衢,唾手可得,俯拾即是,如蟻慕膻,聞氣并至,失鹿共逐,撫掌歡呼。其始壯夫,動其食指;其后老稚,亦分杯羹,諸國咸來,并思一臠?!?內(nèi)府抄本:《杰士上書匯錄》卷一(光緒二十四年內(nèi)府進呈)。)康有為這段繪聲繪色的描述,勾畫出了中華民族當(dāng)時所處的河潰魚爛、朝不保夕的危迫局面。


面對著空前嚴(yán)重的民族危機,自皇帝以至滿朝王公大臣咸感束手無策。光緒皇帝“臨軒憂嘆頓足,(內(nèi)府抄本:《杰士上書匯錄》卷一(光緒二十四年內(nèi)府進呈)。)翁同和等“樞軸諸臣”,也只不過“流涕被面”(內(nèi)府抄本:《杰士上書匯錄》卷一(光緒二十四年內(nèi)府進呈)。)而已。至于以慈禧為靠山的頑固派更是麻木不仁,他們置國家民族的安危于不顧,只圖保全自己的祿位與權(quán)勢,一味崇奉封建倫理綱常,把維新派的改革,斥為異端邪說,橫加攻擊。他們屬于喪心病狂的賣國派,已無足論。


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為了推行新法,實施改革,以期振衰起弊、挽救危亡,采取了兩種策略:一方面“上書求變法于上”,另一方面“復(fù)思開會振士氣于下”,(梁啟超:《戊戌政變記》,中華書局1954年版,第74、81頁。)據(jù)《杰士上書匯錄》記載,這一時期,維新派為取得光緒皇帝的支持,頻頻上書,很短時間內(nèi)總理衙門分別于二月十九日、三月初三日、三月二十三日先后代遞了康有為的五個奏折和他所進呈的《俄彼得變政記》、《日本變政考》、《泰西史新攬要》、《列國變通興盛記》四部書,他們希望光緒皇帝“假日本為向?qū)?,以日本為圖樣”,(康有為:《日本變政考·序》(光緒二十四年手寫進呈本)。)發(fā)憤維新,“重起天地,再造日月”。(內(nèi)府抄本:《杰士上書匯錄》卷一(光緒二十四年內(nèi)府進呈)。)


與此同時,康有為等人趁萬余名舉人“云集輦轂”的機會,大力宣傳鼓動,為變法大造聲勢。據(jù)梁啟超后來回憶,康的用意在于“欲令天下人咸發(fā)憤國恥,因公車諸士而摩厲之,俾還而激勵其鄉(xiāng)人,以效日本維新志士之所為,則一舉而十八省之人心皆興起矣”。尤其是經(jīng)歷了第一次公車上書的康有為,深知士大夫“合群”的力量。認(rèn)為面對著“瓜分之說,騰于全球”的危迫局面,“若使吾四萬萬人皆發(fā)憤,洋人豈取正視乎?”(《戊戌變法》(近代史料叢刊)中華史學(xué)會編,第四冊。)而要使全國四萬萬人行動起來,必須從啟發(fā)愛國的士大夫覺悟入手。正是出于這種考慮,維新派非常注重做各省會試舉人的發(fā)動工作,確信只有如此,方能“合四萬萬人,人人熱憤,則無不可為者,奚患于不能救?”(《戊戌變法》(近代史料叢刊)中華史學(xué)會編,第四冊。)


因此,在百日維新前夕,康一直在尋找機會,策動會試舉人上書。1898年2~3月間,當(dāng)沙俄向清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強行租借旅順、大連灣時,康有為極力表示反對,他于3月12日(二月二十日)(此處日期據(jù)《杰士上書匯錄》卷一?!犊的虾W跃幠曜V》謂:俄人索旅順、大連灣,三月一日吾上折陳三策請拒之。”所記日期失誤。)向總理衙門呈遞了《為脅割旅大,覆亡在即,乞密聯(lián)英日,堅拒勿許,以保疆土而存國祚》的條陳,認(rèn)為“拒俄則必存,與俄則必亡,倘諸臣畏懼失機,一時誤割,則祖宗二百余年之天下,神圣四百兆之遺民,盡付強俄,皆為奴隸。”他一再勸告光緒皇帝“獨奮乾斷,堅拒俄請,專以開制度局、變新法、修戰(zhàn)具為事?!毖詷O激切。同時,康有為還策動舉人與之呼應(yīng),自稱“時門人麥孺博公車適來,吾口授一折……令孺博與龍贊修、況晴皋等百數(shù)十人,于初五日遞都察院?!?《康南海自編年譜》,見《戊戌變法》第四冊。)但因為頑固派一意倚俄,匆匆畫押,都察院拒不接受。此次上書雖未達到阻止沙俄侵占旅大的目的,但康有為并沒有停止活動,仍在尋找機會,甚至“欲集各省公車開一大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光緒二十四年閏三月初二日,孔廣□等十七人《為殘毀圣像,任意作賤,公懇據(jù)情代奏折》。)以便廣聯(lián)人才,開通風(fēng)氣,挽救世變。


(二)


1898年4~5月間(光緒二十四年閏三月),康有為終于找到了一個策動第二次公車上書的機會。這就是武裝侵占膠州灣的德國士兵騷擾即墨縣文廟的事件。


這件事發(fā)生于1月22日(正月初一日),但直到4月22日才由參加會試的孔孟后裔孔廣謇、孟昭武等十七人和山東舉人黃象轂等一百零三人分別上書都察院,向清廷告發(fā):“正月初一日有德國洋人率領(lǐng)多人,闖入即墨縣文廟,將圣象四體傷壞,并將先賢仲子雙目挖去。”(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光緒二十四年閏三月初二日,孔廣謇等十七人《為殘毀圣像,任意作賤,公懇據(jù)情代奏折》。)任意作踐,為情理所難容,“遠近士庶,傳聞此事,無不憤懣。”(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光緒二十四閏三月初二日,黃象轂等一百零三人《據(jù)實陳明,懇請代奏折》。)都察院對此事很重視,并由堂官左都御史裕德領(lǐng)銜,全臺列名,于初七日遞給光緒皇帝。


以康、梁為首的維新派聞訊之后,即亟起借機發(fā)難。據(jù)《梁任公年譜長編》所記:“德人毀壞山東即墨縣文廟的事傳入京師,一時公車非常憤慨,先生嘗聯(lián)合麥孺博等十一人上書都察院,請嚴(yán)重交涉?!?《梁任公年譜長編初稿》第一冊,第86頁,所記上書人數(shù)為十一人,誤。事實上人數(shù)遠遠超過此數(shù),詳見下文。)梁啟超等人還專為此事寫了一封公開信,鼓動各省公車簽名上書。據(jù)清宮檔案查出,首先響應(yīng)的是以康有為的弟子林旭為首的三百六十九名福建舉人。他們在上書中綜述了德兵的狂悖行徑后,指出:“方今外警日至,吾上下猶有持以無恐者,非度支之充裕也,非備御之精堅也,君臣父子之倫,孝悌忠信之義,維系而不可解。愛國尊君,人人可用,所恃者此。然所以致此者,孔子之教也。教者,國所與立。故彼族利人之人民土地,則思以其教易人之教,教存則國存。波蘭、印度之終受制于人者,教失也。故保教以保國。若吾圣教,彼夷猶所畏忌,故求逞志于中國,乃思快心于孔子前,此微詞詆毀耳。今將見之行事,乃施其端,致其漸,覘我之人心士氣,以審教之可亡與否。……應(yīng)請飭下總理衙門,責(zé)問德使,令其懲辦賠償,應(yīng)人心益奮,士氣益振,大教不墜,中國幸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福建舉人林旭、林慶禧等三百六十人《為圣像被毀,圣教可憂,請飭總理衙門責(zé)問德人公呈》。)


同一天向都察院呈遞的還有湖北省舉人李家群等一百六十五人、湖南省舉人易順豫等四十三人,以及安徽舉人洪□、廣西舉人萬祥□的聯(lián)名上書,重申了林旭等人上書中的觀點。(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光緒二十四年閏三月十二日,湖南、湖北、安徽、廣西四省舉人聯(lián)名公呈。)而江蘇省舉人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與林旭等上書只隔了一天,5月4日(閏三月十四日)江蘇省松江府舉人莊仁泳等三十一人向都察院遞交了《即墨文廟一案,關(guān)系重大,請旨嚴(yán)詰德人,交犯懲辦,以伸公憤》的公呈,內(nèi)稱“倘德人自知理屈,就我范圍,則前此積弱之風(fēng)為之少振,而英俄諸國,亦可少戢覬覦之心。萬一豺狼性成,理喻不能,不得已而以兵戎相見,則皇上乃為圣教而興師……則孰不各勉同仇,枕戈待命。”(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光緒二十四年閏三月十四日,松江府舉人莊仁泳等三十一人聯(lián)名公呈。)同日江蘇省舉人汪曾武、冒廣生等二百零四人亦遞了《為至圣像毀,乞飭總理衙門責(zé)問法駐京公使,迅速查辦,以安人心》的公呈。后二日江蘇省淮安府舉人程人鵠等十七人,也向都察院上書,認(rèn)為德國士兵“侮圣慢賢,實欲借欺蔑圣教之端,為挫折中國人心之計,非尋常欺侮可比”,(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光緒二十四年閏三月十六日,江蘇省舉人汪曾武等人聯(lián)名公呈。)要求清廷認(rèn)真處置。


康有為除了策動各省公車上書都察院之處,還極力鼓動在京各衙門的官吏、士大夫呈遞條陳。目前,清宮檔案中所保存的有兩份類似的條陳,都是由翰林院編修李桂林領(lǐng)銜遞上的。第一份是由翰林院掌院學(xué)士昆岡和徐桐于5月8日(閏三月十八日)代奏兩天前翰林院編修李桂林、朱祖謀,修撰駱成驤,檢討閻志廉以及庶吉士林開□等二十四人的聯(lián)名公呈。呈文稱:“孔子之教,本乎天地之自然,合乎人心之大同,窮天地恒古今而不變。西土之稍明事理者,往往牽附圣言,援儒入墨……圣教猝遭橫逆,縱使置若罔聞,譬如日月之明,塵霧暫蒙,久而必復(fù)。惟夫大義不伸,人心因此解散,其于我皇上宰世之大權(quán),為患有至巨且速者,不可不查也?,F(xiàn)在會試公車,咸集都下,語及此案,皆以為彼既毀我圣像,我何不可毀彼教堂,人人攘臂切齒,誓欲得而甘心,轉(zhuǎn)瞬回籍,紛紛傳播,勢必借端雪恨,且將波及他邦。……伏乞飭下總理衙門大臣速與德使嚴(yán)切理論,責(zé)令將犯事兵丁,趕緊查出,置之重典,并與定約”工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光緒二十四年閏三月十六日,翰林院編修李桂林等聯(lián)名公呈。)云云。


另一份由李桂林領(lǐng)銜的言官上書是由都察院于5月13日(閏三月二十三日)代奏的。簽名人員十分廣泛,既有翰林院的編修、檢討、庶吉士,又包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和國子監(jiān)、光祿寺、都察院的司員,還有一些舉人、拔貢,共計一百五十四人之多,其中還有不少是保國會的成員,如翰林院編修徐仁鏡、禮部主事王照(禮部只有王照一人署名,其余各部人數(shù)則很多)、舉人徐仁錄等都參與了此次上書的行列。他們在呈文中指出:“去年膠澳之事,彼曲我直,不能遍告各國與之理論,友邦已共議其失機。今德人此舉,行同盜賊,非但中國所同憤恨,應(yīng)亦外國所共非議矣,我若能杖義執(zhí)言,徑相詰責(zé),則各國知我人心不死,必有出而衡其是非者”,否則,“恐天下人心,無復(fù)知有親上死長之義?!?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翰林院編修李桂林等一百五十四人《德人殘毀文廟圣像,請旨嚴(yán)行責(zé)問,以保圣教而杜隱患公呈》。)


在第二次公車上書中,簽名人數(shù)最多,影響最大,又最能反映維新派觀點的是5月6日(閏三月十六日),由康門大弟子麥孟華、梁啟超等人領(lǐng)銜,有八百三十一名廣東舉人簽名的公呈。今征引其要旨如下:“伏惟孔子道參天地,德在生民,列代奉之以為教,我朝列圣,尤加尊崇。今天下人知君臣父子之綱,家知孝悌忠信之義,廟祀皇皇,至巨典也。……自膠旅之事,習(xí)知吾國勢極弱,尚不敢遽加分滅者,蓋猶畏吾人心也。頃乃公毀先圣先賢之像,是明則蔑吾圣教,實隱以嘗吾人心。若士氣不揚,人心已死,彼即遍毀吾郡邑文廟,復(fù)焚毀吾四書六經(jīng),即昌言攻我先師,即到處迫人入教,若人咸畏勢,大教淪亡,皇上孤立于上,誰與共此國者?……舉人等私憂竊痛,實有難言,彼越數(shù)萬里而傳其教,稍不得當(dāng),則索地殺人,我在內(nèi)陸而不能自保其廟像,夫復(fù)何言?……割膠不過失一方之土地,毀像則失天下之人心,失天下之圣教,事之重大,未有過此。查兩國和約,既保彼教,亦當(dāng)保吾教。飭下駐德國使臣呂海寰責(zé)問德廷,責(zé)令查辦毀壞圣像之人,勒令賠償,庶可絕禍萌而保大教,存國體而系人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麥孟華、梁啟超等八百三十一名廣東舉人《圣像被毀,圣教可憂,乞飭駐使責(zé)問德廷嚴(yán)辦以保圣教而安人心公呈》。)


這份由麥孟華領(lǐng)銜,有八百三十一名廣東舉人署名的上書至關(guān)重要,它反映了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當(dāng)時的真實思想及其政治主張。出于政治斗爭的需要,康、梁在政變之后所寫的關(guān)于戊戌變法的論著中很少提及這次上書。經(jīng)分析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這份上書有如下幾個特點:


其一,這份上書流傳十分廣泛。先后刊登在光緒二十四年閏三月十六日的《國聞報》,四月十一日的《知新報》(第54期),以及《光緒二十四年中外大事匯記·掌故》上。此外,它還以公開信的形式廣為散發(fā)。在發(fā)表這份公呈時,幾乎都附有《公啟附后》。它強調(diào)孔教之興衰關(guān)系到國家的存亡,聲稱“頃者公車咸集,宜伸公憤……凡我同人,讀孔子書,受孔子教,茍忍坐視圣教淪亡,則是自外衣冠之種族。單到請書姓名,并注科分、省分,以便匯列附上。呈稿傳覽……事關(guān)公憤,非一二人之私也”。(《國聞報》,光緒二十四年閏三月十六日。)康有為和他的弟子們,打著維護孔教的旗號,廣泛聯(lián)絡(luò)各省公車,向朝廷呈遞條陳,施加影響。


其二,廣東舉人的這份上書,與林旭領(lǐng)銜的三百六十九名福建舉人上書和翰林院編修李桂林等二十四人的上書,不僅內(nèi)容上極為相近,且文句頗為相似,都把即墨事件,提到保衛(wèi)孔教的高度,以此來聳動觀聽。


其三,廣東舉人的這份上書的作者變幻不定,在上給清廷公呈上,署名者八百三十一人,而領(lǐng)銜者為麥孟華;在《光緒二十四年中外大事匯記》所輯《請辦德人拆毀山東孔廟呈稿》上署名者則為“梁啟超等同啟”;在閏三月十六日《國聞報》上,署名者則為十二人同啟,其排列順序為:梁啟超、麥孟華、林旭、張銑、陳榮□、陳濤、程式轂、張鵬一、龍煥綸、錢用中、況仕任、邢廷莢;(《國聞報》,光緒二十四年閏三月十六日。)在四月十一日的《知新報》上署名則為“同人公擬,順德麥孟華屬稿”??梢?,這份內(nèi)容相同的公呈署名是比較混亂的,其作者究竟是誰,從現(xiàn)有材料分析,是難以確定的,但是,有一點是非常顯明的,即它反映了康有為關(guān)于孔教的一貫主張??涤袨樵谧跃幠曜V中,曾多次談到他為別人代擬折稿,這在清宮檔案中已得到印證。這份廣東舉人公呈很可能出自康有為之手筆。或者由康有為授意,由其弟子草擬,最后由康審定,都有可能。尤其是在我們閱讀了康有為在變法期間向光緒皇帝進呈的各種書籍以及抄錄了康有為十八個奏折的《杰士上書匯錄》之后,便會發(fā)現(xiàn)廣東舉人的這份上書不僅在思想上、政治主張上與康有為相同,而且所使用的語言,也和《杰士上書匯錄》中康有為的有關(guān)奏折極為相似。這充分說明康有為在這次公車上書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


(三)


綜上所述,可以清楚看出,在百日維新前夕,康有為等維新派圍繞德國士兵滋擾山東即墨縣孔廟事件,做了大量的宣傳鼓動工作。這在當(dāng)時的歷史條件下,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首先,康有為策動的第二次公車上書,起到了進一步動員、聯(lián)合愛國的知識分子和士大夫的作用。這次活動與三年前由康有為鼓動的第一次公車上書相比較,參加的人數(shù)要廣泛得多。據(jù)滬上哀時老人未還氏《公車上書記序》稱,第一次公車上書“集眾千三百余人”。(康有為:《公車上書記》(光緒二十一年文升閣刻本)。)康有為在自編年譜中則稱,“與名者千二百余人”。但是,在《公車上書記》后附的《公車上書題名》中所記載的簽名人數(shù)才六百零三人。(實際列名者為六百零二人,加上領(lǐng)銜者康有為方足此數(shù)。)而在第二次公車上書中簽名的,幾乎達二千人次。在封建專制制度統(tǒng)治之下,能有如此眾多的知識分子出來講話,三番五次地上書言事,應(yīng)當(dāng)說是相當(dāng)可觀的。


其次,這次上書活動把“救亡”的號角吹得更響。它使廣大士大夫都知道國家處于萬分危急的狀態(tài)。正因為“吾國勢極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麥孟華、梁啟超等八百三十一名廣東舉人《圣像被毀,圣教可憂,乞飭駐使責(zé)問德廷嚴(yán)辦以保圣教而安人心公呈》。)而又不知道奮起維新,改變現(xiàn)狀,列強們才敢于“橫肆欺凌,攘奪淫驚,無所不至”。舉人們既以德人殘毀孔廟,深感痛心疾首,又以國勢不振而產(chǎn)生憤激圖強”,“不約而同”的決心。這對于推進當(dāng)時維新運動的發(fā)展,具有很大作用。


對于康有為等人借德人滋擾即墨孔廟事件,激起民憤,為變法維新制造輿論的意圖,頑固派看得十分清楚。當(dāng)此事剛剛發(fā)生,給事中張仲□即在4月27日(閏三月初七)的上書中,表露了保守派的憂慮。他指出:“德人無理太甚,眾怒難平,……傳播至京,士大夫及會試舉子,聞之者亦莫不同聲憤恨,慨然于國威之不振,匡救之無術(shù),致令異族逼處,辱及先師;其不知大體者甚或互相籌議,商同擁至德使署中,聲罪報復(fù)。此舉若成,必至一倡百和,不分皂白,妄事焚擊,貽累國家。且西學(xué)盛行,邪說紛起,民權(quán)之論,充塞于耳,更難保無不逞之徒,乘機煽亂,禍起蕭墻。臣竊憤中國勢力俱孱,外侮日甚,憂慮紀(jì)綱漸替,外亂將興,優(yōu)心如焚,罔知所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光緒二十四年閏三月初七日,張仲□《德人無理,請旨嚴(yán)行責(zé)問,以崇治本而杜亂萌折》。)張仲□的折子表達了頑固派的心聲。他們所擔(dān)心的“禍起蕭墻”,“紀(jì)綱漸替”,“內(nèi)亂將興”,指的正是變法維新高潮的到來。御史文悌于5月5日(閏三月十五日)的奏折中亦直言不諱地表白了守舊派的驚慌失措,“聞仍有各省士民,紛紛聚議,傳遞約單,皆欲陸續(xù)呈遞,不下數(shù)千人之多……中國邇來氣機日變,尊俠力,伸民權(quán),興黨會之說日出而不窮,以算學(xué)家言之,是殆亂之起點已見,若朝廷并不自收主權(quán),一任□□□□,諸臣粉飾推延,茍求安靜,誠恐有借題行文,假托保教為名,面公然哄斗者,則士崩瓦解,大亂立成矣?!?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御史文悌《德人作賤孔廟,中國公理當(dāng)伸折》。)顯然,文悌在這里含沙射影攻擊的不是別人,正是康、梁為代表的維新派。就文悌、張仲□等人的言論來看,可以說是從對立面反映了康有為等人策動的第二次公車上書對于啟發(fā)士大夫覺悟,使之增強民族危亡的迫切感和促進變法高潮的迅速到來,確實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但是,與第一次公車上書相比較,康有為策動的這次上書活動,亦有其消極的一面。第一次公車上書是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國慘敗之后提出來的,群情激憤,眾口一詞,都在責(zé)罵“聞敗則喜,聞勝則憂”的投降派李鴻章,有的言官甚至直接將攻擊矛頭指向慈禧,愛國救亡的熱情空前高漲。康有為在這種形勢下上書,慷慨激昂,直言不諱。他勸告光緒皇帝改弦更張,全面維新。大膽提出了改變過去“僅寄耳目于數(shù)人”的做法,實行“與民共之”的政治制度。他懇求皇帝頒布特別詔書,“令士民公舉博古今,通中外,明政體,方正直言之士,略分府縣,約十萬戶而舉一人,不論已仕未仕,皆得充選,因用漢制,名曰議郎”。他還要求皇帝開武英殿,讓這些選舉出來的“議郎”入直其中,以備顧問,并且具有“上駁詔書,下達民詞”的權(quán)力。凡國家內(nèi)外興革大政以及籌餉事宜,均須經(jīng)過會議三分之二的多數(shù)通過,然后再分別交部施行。在康有為設(shè)計的這套政治方案中,“議郎”不是世襲連任的,而是強調(diào)“歲一更換,若民心推服留者領(lǐng)班,著為定例”。(康有為:《公車上書記》(光緒二十一年文升閣刻本)。)


康有為當(dāng)時認(rèn)為,中國只有實行這種帶有資產(chǎn)階級民主色彩的代議制度,皇上才能“坐一室而知四海,下合天下之民志,可同憂樂而忘公私”;方可出現(xiàn)“君民同體,情誼交孚,中國一家,休戚與共”(康有為:《公車上書記》(光緒二十一年文升閣刻本)。)的政治局面??涤袨榈倪@些意見,是在綜合前人成果,又經(jīng)過自己深思熟慮之后提出來的,決非一時心血來潮之作。因此,他在此后的《上清帝第三書》中,幾乎原封不動地將這種主張重新抄呈,并以此為光緒所推重,立命“謄抄數(shù)份,時時省覽”。(《康南海自編年譜》,見《戊戌變法》第四冊。)


正是由于康有為在第一次公車上書中,提出了從體制上改變傳統(tǒng)封建政體的方案,體現(xiàn)了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要求,才使它成為在近代中國歷史上閃閃發(fā)光的篇章。這次上書沖破了清王朝二百多年黑暗統(tǒng)治下一潭死水的局面,帶來了思想解放的滾滾潮流。


但是,在康有為策動的第二次公車上車中,卻提出了幾乎完全相反的政治主張。無論是林旭領(lǐng)銜的福建舉人上書,還是麥孟華、梁啟超領(lǐng)銜的廣東舉人上書,抑或是李桂林領(lǐng)銜的閏三月十六日的上書,都是在極力頌揚孔教,推崇君權(quán),維護三綱五常,把孔教說成是“本乎天地之自然,合乎人心之大同”,“窮天地恒古今而不變”的圣教,并錯誤地認(rèn)為,在外侮頻仍情況下,中國所以能存在下去,完全是憑借孔教的滋育,使天下人皆知“君臣父子之倫,孝悌忠信之義”,顯然,康有為已由原來鼓吹的“興民權(quán)”,倒退到“尊君權(quán)”的立場上。三年前他所設(shè)計的政治方案已煙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對孔教和君權(quán)的贊頌。


這里應(yīng)強調(diào)指出的是,康有為的這種轉(zhuǎn)變和倒退絕非是一種偶然的歷史現(xiàn)象。在百日維新開始不久,光緒即于6月16日在頤和園仁壽殿破格召見康有為,垂詢殷切,洽談長逾九刻鐘之久。通過這次談話,康有為了解了光緒的變法決心,深受鼓舞。他經(jīng)過一番認(rèn)真考慮之后,于6月22日(五月初四)將兩個重要奏折遞給光緒。(該折遞上日期系從光緒二十四年軍機檔中查出。據(jù)《康南海自編年譜》所記,此折上于五月一日。)其一、是《為推行新政,請御門誓眾,開制度局以統(tǒng)籌大局,革舊圖新以救時艱折》,請求光緒盡快于內(nèi)廷開設(shè)制度局”。妙選通才入直,統(tǒng)籌新政事宜。其二為“請商定教案法律,厘正科舉文體,聽天下鄉(xiāng)邑增設(shè)文廟,謹(jǐn)寫孔子改制考進呈御覽,以尊圣師而保大教折”。在這個非常重要的奏折里,康正式向光緒提出了“令銜圣公開孔教會,自王公士庶,有志負(fù)荷者皆聽入會,而以銜圣公為總理,聽會中士庶,舉學(xué)行最高為督辦,稍次者多人為會辦”,各省、府、縣都要成立分支機構(gòu);關(guān)于孔教會的規(guī)格,康主張“略如外國教部之例,其于禮部,則如軍機處之于內(nèi)閣,總署之于理藩院”。關(guān)于孔教會的教義,康有為也有一段絕妙的解釋:“夫天之生民有身,則立君以群之;有心,則尊師以教之。君以紀(jì)綱治大群,師以義理教人心;然政令徒范其外,教化則入其中。故凡天下國之盛衰,必視其教之隆否……”關(guān)于君和民的關(guān)系,康有為認(rèn)為:“立君臣,等上下,此非天之所為,乃圣人之所設(shè)。中國圣人,實為孔子??鬃幼鞔呵锒鴣y臣懼,作六經(jīng)而大義明,傳之其徒,行之天下,使人知君臣父子之綱,家知仁恕忠愛之道……皇上得以晏安無為,與二三耆老大臣,垂衣裳而治之,此非法令之所能為,實孔子大教有以深入人心,而皇上坐收其報也。若大教淪亡則垂至綱常廢墜,君臣道息,皇上誰與同此國哉?”因此,康有為得出結(jié)論,“變法之道,在開教會,定教律”,這是“根本”,其余都是次要的。(內(nèi)府抄本:《杰士上書匯錄》卷二。)


查閱上開兩折,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是在思想內(nèi)容上,還是在所用的語言上,都和康有為策動的第二次公車上書中的那個公呈驚人的相似,有的簡直是原封不動地照搬!


人們不禁會問:康有為在1897年12月(光緒二十三年十一月)的《上清帝第五書》中,還提出了“自茲國事付國會議行”,“定憲法公私之分”(康有為:《上清帝第五書》,見《知新報》光緒二十四年二月初一日。);梁啟超在當(dāng)時亦主張用“急進法”進行維新,“以徹底改革,洞開民智,以種族革命為本位”(《梁任公年譜長編初稿》卷一,第77頁。)。怎么事隔數(shù)月,變化竟會如此之大?


這一方面是與當(dāng)時新、舊兩黨斗爭形勢有關(guān)。1898年春,在慈禧的策劃縱容下,由榮祿、剛毅等人出面,瘋狂對維新派進行攻擊,他們指責(zé)康有為等心懷叛逆,無父無君,“轉(zhuǎn)謂祖宗成法為無用,欲盡驅(qū)入夷狄之教”(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三月二日,剛毅《為時事多艱,直陳愚悃折》。);認(rèn)為維新派的“狂煽顛倒,雜亂文體,誣蔑正教”,勢必會造成“人心日渙,害且有不可勝言者”(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御史潘慶瀾《敬陳管見折》。)。榮祿甚至狂叫:“康有為立保國會,現(xiàn)在許多大臣未死,尚不勞他保也。其僭越妄為,非殺不可。你們?nèi)缬邢嘧R入會者,令其小心首領(lǐng)可也。”(《康南海自編年譜》,見《戊戌變法》第四冊。)緊接著浙江舉人孫灝將保國會章程逐條批駁,指斥康有為“將欲為民主教皇”,并認(rèn)為外患不足畏,而康的民權(quán)之說定會使天下大亂。孫灝還將惡毒攻擊維新派的文章,“付之梨棗,京外散分”。(《康南海自編年譜》,見《戊戌變法》第四冊。)一時京師氣氛十分恐怖。許多人為之震懾。一些曾經(jīng)附和維保者則動搖、變節(jié),李盛鋒、文悌便是其中的代表。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康有為悄悄收起了“開國會”、“興民權(quán)”的旗幟,而改以孔教會的教義來廣聯(lián)人才,挽救世變。



事實上,康有為的這種轉(zhuǎn)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歷史的必然,絕不能僅僅將此轉(zhuǎn)變歸咎于康有為個人的怯懦,而是他所代表的民族資產(chǎn)階級軟弱性的具體表現(xiàn)??涤袨槌錾碛谝粋€世以理學(xué)傳家的名門望族,幼年所接受的是嚴(yán)格的封建正統(tǒng)教育,以三綱五常為核心內(nèi)容的封建倫理道德對其影響很深。當(dāng)時,康有為還沒有機會系統(tǒng)地閱讀關(guān)于西方政治、經(jīng)濟、道德、法律等方面的書籍,對于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尚缺乏全面的深刻的了解,把尊孔忠君作為愛國保種的思想基礎(chǔ)。他留戀于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認(rèn)為孔孟學(xué)說中無所不包,甚至以為西方資產(chǎn)階級那一套政治制度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有反映。在“外侮頻仍,不能立國”的民族災(zāi)難刺激下,他奮然“以經(jīng)營天下為志”。然而,康有為畢竟還只是從封建士大夫營驛中分化出來的人物,在他身上還較多地保留著儒家傳統(tǒng)思想的痕跡。在中國封建的“舊學(xué)”與西方“新學(xué)”對壘中,康有為一面向傳統(tǒng)的祖宗之法挑戰(zhàn),熱心提倡新學(xué),這在甲午戰(zhàn)后到戊戌春季之前,表現(xiàn)的尤為突出,另一方面卻又不能擺脫“舊學(xué)”的束縛。在“新學(xué)”與“舊學(xué)”尖銳沖突中,康有為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左右搖擺,穿鑿中西,附會古今,正是民族資產(chǎn)階級上層在思想上、政治上軟弱性的表現(xiàn)。


造成康有為政治上倒退的另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因素,就是他對孔教的崇拜與迷信。康有為歷來重視宗教的作用,他把西方國家的強盛和中國的衰弱,都?xì)w結(jié)為宗教的興隆與否。他在《列國政要比較表》中,把中外情形詳加對照后,十分感慨地說:“耶穌教多至若是,而吾教未嘗有傳教士推廣,日澌日變,所憂滋大,教變而國亦從之矣。”因此,他在策動這次公車上書過程中,所高舉的正是孔教這面旗幟。在康有為看來“中國人公德缺乏,團體散渙,將不可以立于大地,欲從而統(tǒng)一之,非擇一國人所同戴而誠服者,則不足以結(jié)合其感情,而光大其本性,于是乎以孔教復(fù)原為第一著手。”(梁啟超:《康有為傳》。)


康有為把擺脫民族危機的希望,寄托于孔教的振興上,故百日維新伊始,他就把建立孔教會作為變化的“根本”。康有為所宣揚的孔教,實際上是一個以儒家綱常為主體的唯心主義思想體系。在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的情況下,維新派本身十分軟弱,卻又十分懼怕人民群眾的革命斗爭,深感“無術(shù)以救之”,他們找不到強有力的理論武器,只好乞靈于宗教。企圖借孔教的威力來挽救世變,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是注定要失敗的。


總之,新舊勢力的懸殊和民族資產(chǎn)階級上層的怯懦,使維新派不敢“與眾違異,妄招攻擊”(內(nèi)府抄本:《杰士上書匯錄》。),不敢堅持開國會,興民權(quán),立憲法這一套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要求,而是顫顫兢兢地舉起孔圣人的旗號,以恢復(fù)被湮沒有孔子“微言大義”,發(fā)揚失去了的圣人之道來召喚、團結(jié)封建士大夫從事變法。就連維新派中最激進的譚嗣同也主張“變法圖治正所以不忍棄圣人之道,思以衛(wèi)而存之也”。(譚嗣同:《譚瀏陽全集》續(xù)集,第37頁。)譚嗣同急切地盼望孔教中產(chǎn)生馬丁路德。康有為等人的所作所為,不僅說明他們受傳統(tǒng)思想的毒害甚深,也說明他們在行動上不愿與封建地主階級決裂,轉(zhuǎn)而采取了易于為他們所接受的方式來實施改革??涤袨榈热嗽诓邉拥诙喂嚿蠒顒又械谋憩F(xiàn),反映了當(dāng)時先時的中國人在封建正統(tǒng)體中痛苦掙扎,而又不能沖破舊思想軀殼的艱苦歷程,他們的所為已為日后變法失敗種下了根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華上下五千年:公車上書
8.3.1維新變法運動優(yōu)質(zhì)優(yōu)秀課件ppt
公車上書記,及其主要內(nèi)容與歷史背景是什么?
這個糟老頭子壞得很,皇帝信他的話,成了階下囚
康有為的“公車上書”,到底是怎么回事?
【曾經(jīng)誤解最大的一個歷史人物是誰?】神棍...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口县| 涞水县| 桐城市| 保定市| 灌南县| 怀安县| 普宁市| 南充市| 炎陵县| 德令哈市| 莱州市| 娄烦县| 都昌县| 建水县| 永胜县| 龙胜| 攀枝花市| 靖江市| 湟中县| 玉山县| 桑日县| 宁德市| 偃师市| 象州县| 乐山市| 都兰县| 牟定县| 玛沁县| 阜新| 泉州市| 探索| 恩平市| 冷水江市| 莲花县| 突泉县| 甘德县| 荔波县| 唐山市| 固阳县| 集贤县| 宜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