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克力這個名字,如今已經和《老照片》緊緊地聯系在一起。1996年年底,山東畫報出版社的《老照片》叢書一經面世,即以別開生面的圖書樣式、回望歷史的新穎視角,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該系列叢書曾經創下每輯發行30余萬冊的銷售業績,引發了風靡全國的“老照片文化熱”。到今年7月,《老照片》已出版到107輯。
作為主編的馮克力,陪伴《老照片》一路走來,收獲了很多在老照片征集、研究方面的心得,出版了《感言老照片》《當歷史可以觀看》等著作,講述多年來征集、編輯老照片的親歷、親聞,成為國內知名的老照片專家。
馮克力每到一個地方舉辦老照片講座時,都會有人拿著自己珍藏的老照片前來與他交流,透過那些久遠泛黃的照片,一次次地回望過往的瞬間,馮克力也深有感觸。他喜歡借美國文化評論家、小說家蘇珊·桑塔格的話闡述自己做《老照片》的理由:“所有的照片,都會由于年代足夠久遠而變得有意味和感人。”
馮克力說,“攝影術的發明,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看待歷史的方式,從此,歷史由被回憶、被敘述,變成了可以觀看。某些歷史場景,因為有了照片的記錄,變得更直觀,也更確定了”
《老照片》對所征集照片的定義是:“所提供的照片須是20年以前拍攝的(掃描、翻拍件也可),且有一定的清晰度,一幅或若干幅照片介紹某個事件、某個人物、某種風物或某種時尚。”那些經過歲月沉淀的照片,經過歷史的演變,有了特殊的價值。
馮克力說:“攝影術的發明,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看待歷史的方式,從此,歷史由被回憶、被敘述,變成了可以觀看。某些歷史場景,因為有了照片的記錄,變得更直觀,也更確定了。”
《老照片》曾刊登一張照片,是20世紀初,煙臺一家祖孫三代的合影,后被馮克力收入《當歷史可以觀看》一書中。馮克力解讀說,照片在拍攝的時候,明顯地經過了攝影師“擺布”,人物面前的案幾上,左右兩邊分別放置著代表新式生活的煤油燈和鬧鐘,中間則放著水煙袋、紫砂壺和一對青花小碗,想來主人家中但凡有點時髦或有些“品位”的什物,都擺到了面前的桌子上。
經過了差不多一個世紀之后再來看這張照片,馮克力覺得要感謝那位精心的“擺布者”了,正是由于他的刻意安排,讓今天的我們得以看到一個世紀以前煙臺民眾的生存狀態和生活細節。
應《老照片》之邀解讀這張照片的社會民俗專家,則從放置在桌子上的那盞新式的煤油燈,進而聯想到美孚石油公司為傾銷自己的產品,在當時所采取的種種舉措,從中讀到了更多的東西……
有時照片里毫不起眼的物品,都有可能成為那個時代經濟發展、中外交往和社會變遷的有力證明。
令馮克力印象最深刻的是1935年攝于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一張照片,“這張照片無論是其勻稱的構圖、妙曼的動感還是對人物神情恰到好處的捕捉,都堪為經典之作……這張照片如此地觸動我,還因為照片以其獨有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特定的時代——抗戰前民國社會的日常生活”
在《老照片》出版到十幾輯的時候,曾經有人問馮克力,編輯《老照片》幾年來,令他印象最深的照片是哪一張?盡管當時已經有幾千張老照片刊發,但馮克力還是想到了那一張——那是1935年攝于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一張照片,刊登在《老照片》第6輯里。
照片定格了一位幼兒園女教師,帶著一群孩子在草坪上做游戲的瞬間。冬日的陽光,暖暖地灑在年輕女教師娟秀的面龐和孩子們歡快的笑臉上,溫馨而祥和。
“從攝影的角度來說,這張照片無論是其勻稱的構圖、妙曼的動感還是對人物神情恰到好處的捕捉,都堪為經典之作。但是,僅憑這些,這張照片還不足以從幾千張照片里脫穎而出,給我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這張照片如此地觸動我,還因為照片以其獨有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特定的時代——抗戰前民國社會的日常生活。”馮克力認為,民國幾十年,除了抗戰前有過幾年的相對和平時期以外,大部分時間都處在動蕩與戰亂之中,這無疑給民眾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影響,但戰亂與動蕩不是民眾生活的全部,即使身處戰亂中,老百姓的日子還得照常過。戰爭雖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著百姓的生活,卻無法使它中斷。
還有一張照片,拍攝于1948年的長春,畫面是一間酒吧登臺表演的鼓手。在這樣的歷史時期,架子鼓手一旦登臺演出,還是西裝革履,頭發依舊梳理得絲毫不亂,專注地沉浸在自己打出的鼓點里。“從照片上看,架子鼓手的家什似乎過于簡陋了,只有一面大鼓、一面小鼓,外加一個立镲,然而相對于遠處隱隱傳來的炮聲,這里發出的卻是屬于市井的、民間的音符,傳遞著平民大眾對和平生活的向往與期盼。”馮克力說。
“這些拿著自家照片,到《老照片》里講故事的人們,其中有很多人此前從未在任何報刊上發表過只言片語,是家藏老照片所凝聚的那些揮之不去的記憶,喚起了他們表達的欲望。他們雖然不是什么職業寫手,但圍繞家藏老照片的講述,卻不乏精彩與生動”
《老照片》剛剛創辦之初,馮克力曾經很擔心“稿源”問題,所以每次去北京出差,只要有空,他就會去潘家園“淘”些照片,以解燃眉之急。然而沒過多久,《老照片》就迎來了眾多投稿者。他們紛紛拿出家中珍藏了幾十年,乃至近百年的照片,娓娓道來,講述祖輩、父輩以及自己的人生故事。
馮克力說:“這些拿著自家照片,到《老照片》里講故事的人們,其中有很多人此前從未在任何報刊上發表過只言片語,是家藏老照片所凝聚的那些揮之不去的記憶,喚起了他們表達的欲望。他們雖然不是什么職業寫手,但圍繞家藏老照片的講述,卻不乏精彩與生動。”
一次,有一位姓楊的濟南退休工人,拿著一篇稿件和老照片來到編輯部。文章講述了他的家族從祖父開始近百年間的經歷,文章寫得很有感情。馮克力說,像這樣的照片因其自身所蘊含的豐富信息,有時無需借助更多的文字解讀,便可以將人們帶入某個特定的時代,即使是那些尋常的家藏照也不乏這樣的功能。
比起“宏大敘事”來,家藏的老照片,保留了更多的個體生命的溫度,這溫度既是個體的,也是時代的。
圖片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