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課上,隨便問了班上女孩子們對未來模范丈夫的標準,答案基本都是能洗衣做飯的居家型男人。我又問男生,他們是否符合女生們的擇偶標準。有一半人弱弱地抗議女生們的女權主義思想,另一半表示默許。
事實上,在男生們交給我的情書作業(yè)里,有很多人樂于看到女孩子吃自己做的飯。還有人愿意在冬天里跑很遠的路,只為給女孩子買一塊香甜的地瓜。他們愿意看到女孩子蠻橫無理,愿意用溫柔軟化所愛的女孩。
去看他們業(yè)余排練的小品,一對情侶在山中迷路,女孩子大義凜然,擋在男孩前面,在山路上披荊斬棘;又有在家中看鬼片,突然停了電,男孩嚇得鬼哭狼嚎,女孩則鎮(zhèn)定自若,摸索著在黑暗中找尋火柴與蠟燭,那點光亮,照出的是女孩子的英勇氣,還有男孩們的甘愿沉淪。也有家庭婦男們,系著圍裙為在外面奔波掙錢的老婆端出一盤盤好菜,還能嬉皮笑臉地為她們按摩酸痛的肩膀。
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的女孩子們,家境生活已經很好,從小對待金錢的態(tài)度就是不卑不亢。如果能夠自己掙錢買花來戴,那是一種幸福與驕傲,底氣十足。我待孕的女同事們,大多數都想生個女孩,因為這時代實在是生男生女都一樣,假若生個中性化的“粉男”,成不了家里的頂梁柱不說,還要處處讓人操勞,不如養(yǎng)個不愛紅裝愛武裝的女兒,當小子用沒人說什么,當姑娘寵更是理所應當。
不過我的學生們對此并不自知。男生們照例圍著花格子的圍巾,在“小鮮肉”的道路上深陷沉淪,對于頭發(fā)和皮膚的保養(yǎng)護理,知識豐富到讓我這個女人羞愧。而走廊里大吼大叫的永遠都是女孩,她們嗓門高到讓面前的小男生沉溺在女權主義的愛情里,無力掙扎,也不做掙扎。
都說當前的孩子們中性成風,千百年來賦予男性和女性的社會擔當正在潛移默化發(fā)生著輪轉,不知是人們觀念變了還是這社會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