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棲霞山 棲霞寺舍利塔,高18.04米,南唐時期
棲霞山位于南京的東北郊。從火車站出發,經過近兩小時公共交通的顛簸,到達棲霞山景區入口。進入景區,再走上一段山路,便會到達棲霞寺。
南京人向來有“春牛首,秋棲霞”的說法,指的是春游要去牛首山,秋游首選棲霞山。棲霞山上遍植楓樹。每當深秋時節,漫山遍野的紅葉如同烈火,為蕭瑟的秋天增添了不少活力。
然而紅葉并不是我們此行的重點。在棲霞寺里,還有一件南唐時期的珍貴文物在等著我們。這就是建于南唐時期的南京棲霞寺舍利塔。
這座塔全用石頭建成,為仿木結構。塔身呈八面體,高18.04米,造型小巧玲瓏,逐級向上收縮。據《金陵梵剎志》、《棲霞山志》等文獻記載,棲霞山上原有一座隋代的舍利塔,而現存的石塔為南唐時期的重臣高樾、林仁肇主持重修:“南唐高樾、林仁肇并為國主大臣,勛貴無二。尊禮三寶,欽隆佛法。隋文帝所建舍利塔,歲久剝蝕,金毀落,二公同志興修,復加修飾”。
1930年,著名建筑學家劉敦楨在南唐遺物的基礎上,重新設計制作了塔剎(原塔剎已毀),這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景象。
塔剎是塔最頂上的裝飾,結構上與一座微型古塔相似
塔發源于古印度,是佛教的一種紀念性建筑。初傳入中國時名“窣(音“蘇”)堵坡”,是梵文“stūpa”的音譯。印度的佛塔多為覆缽式,傳入中國以后,與中國本土的建筑技藝融合,逐漸發展出多種形態。
但無論是印度的窣堵坡還是中國的塔,都屬于佛教建筑。借各類寺、塔來傳播佛教教義,是建筑的初衷之一。以棲霞寺舍利塔為例,塔身滿布精美傳神的浮雕和各類裝飾紋樣,不禁令觀者對佛教世界心生向往。其中尤以塔基部分的八面浮雕《佛跡圖》最為精彩。
《佛跡圖》的每一面都講述了佛祖釋迦牟尼一生中的一個故事,分別為“騎象投胎”、“樹下誕生”、“出游四門”、“出家修行”、“牧女獻糜”、“二商奉食”、“降魔成道”、“佛祖涅槃”。比較完整地再現了佛祖的生平經歷。
塔基之上為仰蓮座,座上為五層塔身,塔身正面仿照木構建筑,刻成門形,面與面之間有倚柱。其余各面浮雕菩薩、金剛、力士等。
第一層(最下一層)塔身側面的倚柱上還刻有長短不一的偈語(偈,音“記”。偈語指附綴于佛經的一些讀后感,或根據修行實踐得到的體悟寫成的語句)。每層塔身之間的條石上雕刻有飛天。
除各類人物之外,舍利塔上還有不少植物紋樣。例如《佛跡圖》下方的石榴卷草、鳳穿牡丹等紋樣,一絲不茍,十分精美。
除了宣揚佛法,以及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之外,這座南唐時期的舍利塔還有更為深遠的意義。
唐代的裝飾風格以飽滿大氣,華麗雍容為特征,而到了宋代,這種風格卻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小巧寫實、柔美精致的風格。
這種裝飾風格轉變的過程是怎樣的?這是學者們比較關心的問題。五代十國時期介于唐代和宋代之間,正是一個重要的轉變期。
然而這一時期的實物資料,大部分集中在敦煌地區,只有少數在中原及南方地區留存。中晚唐及五代時期的敦煌與中原地區,并不處于同一政權的統治之下。敦煌地處西域,受多種文化影響,藝術傳承自成一派,與中原地區不盡相同。
與敦煌不同,南唐政權“奉唐為正朔”,在各個方面仿效唐代。因此,在藝術風格上,南唐藝術既繼承了唐代遺風,又引領了宋代的新潮流。
探究南唐藝術的發展,對理清唐宋之際藝術風格的演變情況大有裨益。棲霞寺舍利塔上的種種紋樣,作為傳世稀少的南唐紋樣實例,為學者們探索由唐至宋的藝術傳承提供了珍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