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7年五月二十二日,烈日當空,酷熱炎炎。大宋帝國,京師開封府。
王安石與老師歐陽修、好友曾鞏和大詩人梅堯臣相聚一起把酒言歡,大家為即將去常州任職的王安石餞行。
這一年,王安石36歲。
這也許是王安石一生中最開心的一天,不是因為他要去地方鍛煉,而是志趣相投的朋友難得一聚。
王安石是個很有想法的人,沒事就喜歡探討國家大事,提出一些大膽的建議。朋友嘲笑他是賺著賣白菜的錢、操著賣白粉的心。王安石卻不以為然。
一條道走到黑的他在某天夜里奮筆疾書,洋洋灑灑寫就萬言書,要遞交給皇上。宰相韓琦立馬將萬言書攔下了。
仁宗不同意改革,后來死了。英宗也不同意改革,后來也抵不過歲月,死了。王安石終于迎來神宗。
1067年,神宗即位后,立刻與王安石私聊。之后,神宗迅速起用王安石為江寧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
某天,王安石坐著給皇上講課。按規矩而言,他應該站著。此舉遭到曾鞏等人的批評。蘇軾反應更激烈,本來他倆就在財稅政策的改革上有很大的分歧。
王安石搞了貨幣化改革,同時給農民提供小額貸款;而蘇軾則主張保留出勞力代役等傳統形式,認為朝廷不應當與小民爭利。
那時候,蘇軾批評王安石,但皇上獨斷專行,任用王安石。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勢力不斷擴大。
當時,為擺脫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王安石不斷實行變法。但蘇軾卻一再反對。
王安石說,我青苗大法惠于民;蘇軾立即回擊,污吏壓榨負擔重。王安石說,要開源;蘇軾回擊道,要節流。
蘇軾也寫了一封萬言書上書皇上。
王安石怒不可遏,立即將蘇軾拉黑,并告知神宗,蘇軾乃小人,不能重用。
變法觸到了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遭到韓琦、文彥博等保守派名臣的激烈反對。加上在實施過程中一些官吏借機敲詐盤剝,王安石處于“眾疑群謗”之中,極度苦悶,又隱約感覺后背發涼。
神宗的臉上也是陰云密布,迫于皇親貴戚和反對新法大臣的壓力,于1074年四月,罷免了王安石的丞相之位。
讓王安石沒想到的是,自己親手提拔重用的呂惠卿接替了自己的位置后,便大肆詆毀自己。次年,王安石又被起用為相,再次出山時,他重新開始變法。
王安石雖又被提為宰相,但因新法派內部分裂及保守派的挑撥離間,他感覺變法舉步維艱。他托病不上朝,最后給神宗留言,要請辭告退。
王安石心力交悴,又突遭重大打擊,32歲的長子不幸病逝。老年喪子,白發人送黑發人,人生最大的悲痛莫過于此。
后來,神宗批準了王安石的辭職。王安石遠離京師,隱居金陵,頓感如釋重負。年邁的王安石與蘇軾再次成為好友。雖與蘇軾在政見上有分歧,但一直欣賞蘇軾的才華。
心高氣傲的蘇軾此時也是倍感悲涼:一來因口不擇言,吟詩惹禍被貶;二來與王安石有著痛失愛子的相同苦澀。
保守派得勢,新法被廢除,憂傷寫滿了王安石的臉: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當時黮黯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但無論怎樣,官場的紛紛擾擾都已離他遠去。
在個人奮斗方面,王安石值得我們學習。在變法上,也銳意革新。他主張朝廷介入市場,干預經濟,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可是,在當時的農業時代,王安石這么做很激進,認為可以“民不加賦而國用足”。同期的相對保守如司馬光認為,天下財富就那么多,朝廷豐足了,百姓就會吃虧。
介入市場干預經濟,在一個貨幣流通、信貸成型的體系下,是好的。但在宋朝當時,紙幣都只是局部發行、信貸體系不健全、生產基本靠農業和手工業的情況下,有些太超前太空中樓閣了。
所以,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在所難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