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姬姓,蒙氏,名恬,祖籍齊國(今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人。
蒙恬成長于武將之家,深受家庭環境的熏陶,自幼胸懷大志,立志沖鋒陷陣,報效國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蒙恬被封為將軍,攻打齊國,因破齊有功被拜為內史 (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長官),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寵,蒙恬擔任外事,蒙毅常為內謀,當時號稱“忠信”。
秦國兼并天下后,蒙恬奉命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南鄂爾多斯市一帶),率軍修了萬里長城和九州直道,把原燕、趙、秦長城連為一體。
長城利用地形,藉著天險,設置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進。克服了國內交通閉塞的困境。大大促進了北方各族人民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蒙恬曾駐守九郡十余年,威震匈奴,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據傳蒙恬曾改良過毛筆,因此也被譽為“筆祖”。他是中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
作為大秦帝國后期最重要的將領,蒙恬手握秦國最為精銳的三十萬長城軍。這支部隊,北擊匈奴,跟誰蒙恬多年,中高級將領幾乎都是蒙恬的人馬。
蒙毅法治嚴明,從不偏護權貴,滿朝文武,無人敢與之爭鋒。某日,內侍趙高犯有大罪,蒙毅依法判其死罪,除去他的宦職,但卻被秦始皇給赦免了。從此時起,蒙氏兄弟便成了趙高的心病。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中車府令趙高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謀劃政變,胡亥即位后,賜死蒙氏兄弟,蒙恬吞藥自殺。
蒙恬被賜死時,自己對自己說:“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塹萬馀里,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
意思就是:他的罪過本就應當被處死。因為修建了一條橫跨東西,長達萬里的長城。修建長城的時候開山鑿河,這中間傷及大秦龍脈的地方?或許這就是我蒙恬的罪過吧。
龍脈一次很是玄學,大秦只是將六國長城連貫起來,長城的主體工程,早在大秦一統天下之前就已經修成了。很明顯,這是蒙恬的托詞。
但是在《史記·蒙恬傳》中寫到:“吾適北邊,自直道歸,行觀蒙恬所為秦筑長城亭障,塹山堙谷,通直道,固輕百姓力矣。夫秦之初滅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傷者未瘳,而恬為名將,不以此時彊諫,振百姓之急,養老存孤,務修眾庶之和,而阿意興功,此其兄弟遇誅,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脈哉?”
司馬遷說,我到過北疆,從大秦時代修建的直道回歸。沿途觀看蒙恬修筑的長城關隘。發現工程確實浩大。這體現的,是大秦王朝對百姓的奴役不遺余力。在秦國剛剛平定天下的時候,各地百姓還沒有真心歸附。在那個時候,,身為大將的蒙恬,本應當向秦始皇進諫,讓百姓休養生息。可是,蒙恬“阿意興功”,如此,才落得兄弟被誅殺的下場。
當時的匈奴很強大,但是,并沒有強大到需要秦朝傾國遠征的地步。在前幾十年,匈奴還不足以威脅到大秦帝國。
蒙恬掌管大秦兵馬的時候,天下已經接近一統。于是,當小部匈奴擾邊時,蒙恬建議修筑長城,大舉征討。
而修修筑長城,正是激起天下民變的導火索。
史書有這樣一段記載:(秦二世)遣使者以罪賜公子扶蘇、蒙恬死。扶蘇已死,蒙恬疑而復請之。
當使者來到長城大寨,宣讀詔令要賜死扶蘇時,蒙恬或許很吃驚,卻并沒有懷疑之心,也就是反抗之心。等到扶蘇已經死了,他聽說使者也要殺死他,這才有所懷疑,并且上書朝廷詢問緣由。
蒙恬一著急,情況很可怕。使者不敢下手了,連忙請示秦二世。秦二世接到了蒙恬的上書,“胡亥已聞扶蘇死,即欲釋蒙恬”,還真的想要釋放蒙恬。是趙高從中作梗,害死了蒙恬。
可能有人會說只要蒙恬假托皇帝詔令,擁護太子扶蘇,打回京城,趙高和胡亥必定死路一條。但是歷史沒有如果,最終還是:太子扶蘇自殺,蒙恬也拱手交出了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