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麥克馬斯特大學
編譯 | 吳非
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酸會導致更高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因此低脂的飲食結構更加有益于我們的健康——這是多數人一直以來信奉的飲食觀念。不過,《柳葉刀》雜志本周刊發的兩項研究報告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觀點。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和漢密爾頓健康醫學醫院的研究人員根據一項歷時10年、由超過13.5萬名受試者參與的大型流行病學研究指出,與脂肪攝入量較低、主要通過碳水化合物獲取能量的人群相比,適當提高脂肪攝入量,不僅沒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風險,反而降低了總死亡率。
脂肪與死亡率
在這項研究中,13.5萬名受試者分別來自18個國家,包含了低收入(孟加拉國、印度、巴基斯坦、津巴布韋)、中等收入(中國、巴西、馬來西亞、波蘭、南非等)及高收入國家(加拿大、瑞典、阿聯酋)。研究人員向受試者詢問其飲食結構,并對所有受試者進行了平均時長達七年半的跟蹤調查。
研究人員發現,與脂肪攝入比最低(脂肪攝入量占總熱量的平均比值為10.6%)的人群相比,脂肪攝入最高(35.3%)的受試者總死亡風險要低23%,兩類人群的心血管疾病發病、死亡率則不存在顯著差異。值得一提的是,對于飽和脂肪酸,上述趨勢同樣成立。而且,飽和脂肪酸的攝入量較高時(占總能量的13%),中風發病率有著顯著下降。
另一方面,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則對健康起到了相反的作用。當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超過總能量的60%時,受試者的總死亡率開始呈現顯著升高的趨勢。
該圖顯示了脂肪、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和碳水化合物(從左至右)分別與總死亡風險(上)和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下) 的相關性。總死亡風險排除了非疾病死亡的情況。
研究人員指出,盡管上述結論在很多人看來頗具顛覆性,但在此前二十年間,一些在西方國家開展的觀察研究及隨機變量試驗就已經得出類似的結論。該研究的主要作者Mahshid Dehghan表示,這項大型研究與此前的一系列研究一起,對脂肪攝入如何影響臨床癥狀的傳統觀點提出了質疑:“(為了保證總的能量攝入,)脂肪攝入量的減少意味著更多的碳水化合物攝入。我們的研究結論也解釋了,在南亞等脂肪攝入量較低,但飲食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地區,為什么會出現較高的死亡率。”
Dehghan指出,數十年來,膳食指南一直提出要將脂肪占每日總能量的比值降低到30%以下,其中飽和脂肪酸在10%以內。(注:在《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中,兩項數值分別為20%~30%、低于10%)這條指南基于這樣的觀點: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入可以使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下降。但它忽略了一個問題:飲食中的飽和脂肪是如何被替代的。
Dehghan補充道,目前的指南是基于西方國家40年前的數據得出的。當時,脂肪占總能量攝入的比重在40%~45%之間,其中飽和脂肪酸超過20%。而在現在的北美和歐洲地區,兩項數據已經分別下降至31%和11%。
生食蔬菜
由該項大型研究得出的另一項結論,同樣發布在本周的《柳葉刀》雜志上。研究討論了水果、蔬菜及豆類攝入量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系。根據多數膳食指南的建議,此類食物的每日最低攝入量在625克以上,而一些果蔬在中、低收入國家價格較高,因此當地居民難以承擔起600多克的果蔬、豆類。目前,全球的果蔬、豆類日均攝入量多在375~500克之間。
“我們的研究發現,每日攝入375~500克果蔬、豆類的受試者,其死亡率較低。而當繼續增加攝入量時,我們幾乎找不到額外的收益了,”該研究的主要作者Victoria Miller解釋說,“此外,與蔬菜相比,水果攝入與死亡率的相關性更為密切。”
“在我們的研究對象中,有一些人來自此前從未被研究過的區域,而龐大的受試者數量更是增加了研究結論的可信度。”
此前的研究認為果蔬和豆類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風險,但這些研究的對象主要分布在北美和歐洲,很少涉及其他地區。
“與熟食蔬菜相比,生食蔬菜與降低死亡率之間的關系更為密切,但在東南亞、南亞及非洲地區,人們很少有生食蔬菜的習慣,”Miller說,“膳食指南通常不會區分生蔬菜與加工后的蔬菜,但我們的結果表明,指南應當強調這一差異。”
該研究的另一類考慮對象是豆類,包括黃豆、黑豆、豌豆、鷹嘴豆等,它們常被用作肉類或是谷類、淀粉類食物的替代品。Miller說:“即使每日只攝入125克豆類,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風險。豆類在南亞、非洲及拉丁美洲的菜譜上極為常見。而在其他一些地區,豆類并不屬于常規食材,因此在歐洲和北美增加豆類攝入量或許將很有幫助。”
這項大型研究指出了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與死亡率之間的相關性,但正如很多類似研究一樣,這些飲食結構與死亡率之間的因果性并沒有得到證實。因此,這些數據背后的機理仍需更多的分析研究。
原文鏈接: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7/08/170829091027.htm
論文鏈接:
http://www.thelancet.com/pdfs/journals/lancet/PIIS0140-6736(17)32252-3.pdf
http://www.thelancet.com/pdfs/journals/lancet/PIIS0140-6736(17)32253-5.pdf
轉載請聯系:newmedia@huanqiukex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