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章文峻(中國科學院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
編者按:
雖然巧克力進入中國不過短短百年,但已經和玫瑰一樣,成為愛情的使者。
9月1日,新的巧克力國家標準正式實施。昨天大院推出了本文的上篇,講述巧克力誕生的歷史。
那么,巧克力是如何制作的呢?新的國家標準有哪些變化,你送到戀人手中的甜蜜,又是哪一種呢?
今天,我們推出下篇,一一回答這些問題。
從《巧克力新標準實施:從眾神的食物到戀人的甜蜜(上)》中可以看出,巧克力的制作并不簡單。
可可豆
巧克力的主原料是可可豆,它是梧桐科常綠喬木可可樹的種子。
掛滿可可果的可可樹
可可果實形狀像甜瓜,重量在250克至500克之間。
打開可可果,里面一般有20—50枚約2厘米長的可可豆。
打開可可果,就可以看到白色的可可豆
和我們印象中不一樣的是,這些可可豆是白色的,也沒什么香味,外面還有白色的膠質。
發酵前的可可豆(圖左)和發酵后的可可豆(圖右)
然而經過3—9天的充分發酵,可可豆就變成了深棕色,并開始散發我們熟悉的巧克力香。經過清洗和晾曬后,可可豆就可以包裝運輸了。
處理好的可可豆
可可豆的品種主要有四種。
克里奧羅(criollo)是原生種,香味濃厚,苦味和酸味較淡,是可可豆中的貴族。
但因容易感染病毒,種植困難,只在中美洲少量種植,約占世界總產量的5%左右,主要供應高檔巧克力品種。
佛拉斯特羅(forastero)也是原生種,香味微弱一點,澀味,苦味,酸味等比較強,是大路貨。
原產于亞馬遜地區,現主要在西非、東南亞等地大量地栽種,約占總產量的80%左右。
特立尼達里奧(trinitario)是兩者的雜交種,容易栽種,品質介于兩者之間。
產于中南美國家,總產量占約10-15%。
那斯努(nacional)是 forastero的改良品種,有獨特的辛香及花香味,品質優良。只在厄瓜多爾有少量種植,總產量占約1%。
就像高級茶葉會標明茶樹的品種,高檔的巧克力也會標明可可豆的品種。
包裝盒最下方,特地標注出使用的是100%克里奧羅(criollo)可可豆
前期工序
包裝好的可可豆被運往世界各地的加工廠。
在加工廠里,可可豆經過分選、烘焙后,在粉碎的同時被去掉外皮。
隨后,碎可可豆被放入巨大的磨機,研磨產生的溫度使得富含油脂的可可豆變成了糊狀,我們稱之為可可漿,可可漿冷卻后就是可可塊。
壓 榨
可可塊含有約52%的可可脂,放入壓榨機后,分離出可可脂,剩余的殘渣就是可可粉,通常仍有10-20%的可可脂。
上集說過,巧克力是可可漿中加入了額外的可可脂,可可粉其實是過剩的。多出來的可可粉,除了一部分做成代可可脂巧克力外,大多進入食品工業,成為各種糕點和飲品的原料。
巧克力餅干
成 型
將可可塊、可可脂、糖,香料、奶制品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后,放入機器精煉。各家精煉的程序不同,也造成了巧克力風味和品質的差異。精煉好的巧克力被放入調溫機,經過調溫后,就可以成型包裝了。
只溶在口 不溶在手
這句廣告詞很好地詮釋了巧克力的特性,而這一特性的秘密就在于可可脂。
可可脂是一種主要由三種脂肪酸(油酸、硬脂酸、棕櫚酸)構成的脂肪,熔點在34-36℃,恰好低于口腔溫度,但高于體表(手掌)溫度。
可可脂的另一特點就是熔化曲線很陡,那種在口中瞬間熔化的感覺非常美妙。
可可脂有六種晶型(γ、α、Β”、Β’、βρ、β),其中最后兩種熔點最高,也最穩定。
前面工藝里“成型”部分提到的“調溫”,作用就在于控制這兩種晶型的生成,這樣做出來的巧克力外表致密光滑,穩定性高。
我們有時能看到手工制作巧克力時,會將巧克力漿倒在大理石板上操作,這個過程就是調溫,操作師的技術和經驗決定了巧克力的品質。
手工調溫
分 類
巧克力按照組成大體分成三類:黑巧克力、牛奶巧克力和白巧克力。
簡單地說,黑巧克力不含牛奶成分,白巧克力不含可可塊或可可粉,牛奶巧克力都有。
新的巧克力標準對此作了規定:
總可可固形物就是巧克力中“可可塊 可可脂 可可粉”的總量。
非脂可可固形物是總可可固形物減去可可脂的含量。
新的標準與舊標準相比,沒有什么變化,但與歐美發達國家標準相比,黑巧克力含量指標還有一點差距,這次修訂時沒有接軌,有些遺憾。
這次標準修訂時,最大的變化就是將代可可脂巧克力標準和巧克力標準合二為一。
那么代可可脂巧克力與巧克力有什么區別呢?其實我們留心的話,會發現有些巧克力是標注“代可可脂巧克力”的。
簡單地說,巧克力中非可可脂植物脂肪添加不能超過5%,否則只能稱為代可可脂巧克力,即使可可脂的含量達到了國標也不行。
由于可可產量有限,價格較高,因此很多產品使用植物油代替可可脂,這樣做出來的產品,在口感、香氣上都有所欠缺。
特別是如果使用氫化植物油代替可可脂,不僅價格便宜,加工時還可以省去調溫工序,是廉價巧克力的首選。但由于含有反式脂肪酸,對身體有潛在的危害。
巧克力與其它材料一起做成的食品稱為巧克力制品。國標中規定,巧克力制品中的巧克力仍然要符合巧克力的標準,而且含量不少于25%(重量比)。
比如巧克力夾心餅干,夾心用巧克力的品質和含量必須符合標準。那些只是在餅干里添加了可可粉的,有一點巧克力味,最多只能叫代可可脂巧克力制品,與真正的巧克力制品還是有區別的。
通常,我們會將巧克力含量大于60%的巧克力制品仍然稱為巧克力,比如果仁巧克力。
巧克力之所以得到大眾喜愛,除了口感好,還因為含有許多有益成分。
可可堿
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它了,大名叫3,7-二甲基黃嘌呤。
它能興奮中樞神經,松弛肌肉,提高心律———難怪吃巧克力會讓人產生愛情降臨的感覺。
有趣的是甲基黃嘌呤家族還有兩個大名鼎鼎的家伙——茶堿和咖啡堿。三者結構非常類似,只有一個甲基的差別。而且它們都有一絲苦味,讓神經興奮的功能也相似。
茶、咖啡、可可并稱世界三大飲料,殊途同歸是因為有科學的道理在里面,真是很奇妙!
黃烷醇(Flavanol)
可以促進體內一氧化氮的形成,從而幫助舒張血管壁,降低血壓。
色氨酸(Tryptophan)
是制造血清素的原料,幫助改變情緒、睡眠,緩解疼痛。
苯乙胺(Phenethylamine)
與戀愛時大腦分泌的化學物質類似,帶給你愉悅和愛的感覺。
巧克力的這些有效成分都含在棕褐色的部分里,所以只含有可可脂的白巧克力不具有上述的功效。
此外,由于可可脂本身沒有味道,白巧克力中加入的糖不需要中和可可堿等成分的苦味,因此,白巧克力吃起來會更甜一些。
當然,巧克力也有不好的一面。
首先是高脂,通常巧克力含30—60%的可可脂,而且可可脂中的飽和脂肪酸比例較高,含量約60%,甚至超過了豬油。
其次是高糖,巧克力的含糖量通常在30—50%。
這兩項指標說明巧克力是一種高熱量的食物,不加節制地食用容易導致肥胖和齲齒。
有人說,不對啊,網上說研究證明吃黑巧克力不但不胖,還能減肥。
可惜,這個研究是假的,是下面這位仁兄杜撰的。
躺著的就是John Bohannon
當然,現在確實有低糖低脂的巧克力,是挺健康的。但是一來價格很高,二來大部分人難以適應這種口感,所以我們在美味和健康之間,還是需要做出一個選擇。
市面上的巧克力產品豐富多樣,如何判斷它們的品質呢?
如果打開包裝,會看到,優質的巧克力有明亮光滑的的表面,無氣泡、無白霜,掰開有清脆聲,聞起來有濃郁的可可香味。
而品嘗時,優質的巧克力會突然變軟、融化,舌感細膩、滑潤。
很多情況下,無法打開巧克力觀察和試吃,這時,閱讀標簽就很重要了。
總可可/可可固形物,以及可可脂含量高低都表示了品質的高低。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是配料表次序,通常是按照含量從高到低排列,如果白砂糖排在前面,那么肯定很甜,如果配料表前幾位中出現了植物油,那必定是代可可脂巧克力。
同時,還要注意生產日期,日期越新越好,長時間放置對品質也會有影響。特別是遇到高溫后,巧克力容易出現白色的脂霜,不僅外觀難看,口感也會變得很差。
當然,巧克力的品種千差萬別,品嘗的感覺也因人而異,很難科學地評判哪種巧克力是最好的。不過,有時考慮太多也是一種負擔。對于個人來說,自己喜歡的巧克力就是最好的。
最后,分享一句電影《阿甘正傳》里的臺詞:“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拿到的下一顆是什么。”
(文章首發于科學大院,轉載請聯系cas@cni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