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學聚會,談論衣裳幾乎是女士們言說不盡的話題?!斑@碎花裙子好像見你穿過?”“看出來啦?這還是十年前在早市買的一塊人造棉,才五塊錢,剛好做條裙子。我妹看著好,拿去穿了幾年。這不,她不穿了,我又撿回來了……”“還說呢,我閨女一件襯衫八千塊,說扔就扔了,說是扣子掉了配不上,氣得我要命!現在的年輕人都怎么啦?”
我暗自捉摸:八千塊的襯衫能沒有備用扣兒嗎?不是您閨女追時髦、找借口,就是當媽的有意顯擺。你若聽人說“我當年在北大讀博時一頓只吃二兩米飯”,你應該明白,人家告訴你的是學歷,可不是飯量。
話說回來,這一裙一衫,剛好代表著兩代人的生活理念,中間隔著一條“代溝”呢?!按鷾稀贝校ㄓ醒巯律??!案母镩_放號”的挖掘機,還在一刻不停地擴展這條“溝”——這也許不是啥壞事。
我們這代人都是乘“過山車”過來的,經歷過物質匱乏的年代。記得那時聽報告,號召大家“節約鬧革命”。舉的例子是:一枚發卡幾克重,全國婦女每人節約一個發卡,就能省出幾千噸鋼來!賬算到女人的發卡上,管經濟的人應該臉紅才是。
那時人們除了口糧、副食等生活必需品限量供給,大家的工資數額也都差不多,能維持最低生活水準而已。這說的還是城市,農村的起點更低。當年下鄉插隊,貼身衣兜里只揣了十元錢。好在農村生活簡單,口糧是生產隊分的,菜是自留地種的。這十塊錢除了買信封郵票,還買過兩條肥皂,幾包紙煙,到年底居然還剩了三塊多。如今標榜的“無現金社會”,我們那會兒早已體驗過了。
正因如此,那時人們所能見到、想到的商品,最貴的也不過百十元,如手表、自行車、縫紉機、照相機等,當然都得憑票供給。人們的想象力也受限,壓根兒沒有奢侈品的概念。搜索記憶,我見過的唯一奢侈品,是陪妻子在王府井窮逛時,仰視“盛錫?!毙钡曦浖茏罡咛帞[著的一雙黃褐色的皮鞋,鞋臉兒用細皮條編出精致的花紋,在燈光下熠熠生輝,售價是我月工資的幾倍!那時我們并不明白,一個讓百姓遠離奢侈品的社會,其實是不正常的。
或問:一雙皮鞋就算奢侈品啦?你們那會兒難道不買房、不買車嗎?說來年輕人或許不信,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的生活詞典里還沒有“買房”這個詞兒。想要改善居住條件,唯一可做的是換房。電線桿上貼滿換房的小廣告:有上班遠的,想換近點兒;也有一大換兩小或兩小換一大的。但往往是越換越小、越換越破!城市人口激增,新開工的房子幾乎沒有。從前一家人住的獨門獨院,硬要塞進八九家去。家家門前蓋起小廚房,自行車進出院子都費勁兒。至于買汽車,做夢都沒想過。不但有錢也買不到,買了又往哪兒擱?。?/p>
改革開放激發出的生產潛能是驚人的,四十年來社會財富猛增。從前想都不敢想的私宅、私車,如今談不上奢侈品,只能算“剛需”。我家住的普通小區里,路邊停滿锃亮的高檔轎車,似乎每一輛都在述說著經濟大潮中的沖浪故事。年輕人的經歷、眼界和價值觀念早已放飛,老媽媽還想拉著他們的手嘮叨“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是不是有點滑稽?
有了房,有了車,為子女教育預備了足夠的資金,年輕人的生活檔次仍有提升空間,于是奢侈品便陸續登場:幾千元的鞋子,上萬元的衣裙、包包——當然層次不同,“奢侈”的標準也不一致,重在量力而行,切忌攀比斗富,并非越貴越好。日前見網絡報道,有位富豪在國外花一萬美元品嘗一杯酒,結果發現還是假的,這就屬于“沒日子嘬(作)了”……
年輕人出于職場需要,購置一些高檔衣飾本來無可厚非。只要經濟實力能達到,花的不是啃老的錢,八千元一件的襯衫也并非不能穿。不過我也聽說,有能力競爭全球首富的扎克伯格,常穿的灰色T恤一件售價四百美元,也不過合人民幣兩千多。比爾·蓋茨也說過:“我可以把錢花在任何事情上,但絕不用來給自己買衣服和珠寶。”
不過世界之大,能有幾個小扎、老蓋?人家有底氣,用不著借助衣飾提升自信。你我泛常之輩,還是信奉“人仗衣裝馬仗鞍”的老例兒。只怕八千買襯衫、三萬定西服,人家連帶奉送一頂“虛榮”的帽子,摘不下、甩不掉,那才是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