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部已批復31個省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標志著新一輪礦產資源規劃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年)》于2016年11月經國務院批復同意。
根據公布的礦產資源總體規劃文件,小桔整理了各省的勘查資源概況,供業內人士參考!
廣東省
礦產資源概況:
廣東省地處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接處,分布有南嶺成礦帶、武夷成礦帶和粵西-桂東成礦帶3條重點成礦區帶,發現礦產共148種,其中已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101種,礦產地1932處。
主要大型礦區有仁化凡口鉛鋅礦、曲江大寶山銅多金屬礦、連平鋸板坑鎢錫多金屬礦、云浮大降坪硫鐵礦、封開圓珠頂銅多金屬礦、樂昌禾尚田鎢多金屬礦、高要河臺金礦、高明富灣銀礦、揭陽五經富—五房稀土礦等。
主要礦產分布相對集中,具有一定區域特色。鈾主要分布在韶關市。鉛、鋅、銅、鎢、錫、鉬等有色金屬以及鐵、錳主要分布在韶關、河源、梅州、江門市。金、銀等貴金屬以及鈮、鉭等稀有金屬主要分布在肇慶、佛山、惠州市。已查明稀土礦產地和稀土資源潛力區主要分布在韶關、清遠、肇慶、河源、梅州、揭陽市。優質高嶺土、油頁巖等主要分布在茂名、湛江市。礦泉水、地熱全省各地均有分布。
有色金屬、稀有稀土金屬及建材非金屬等礦產具有較好的資源潛力與開發利用基礎。鉛、鋅、鎢、錫、銀、稀土、鈮、鉭、銣、鍺、鉈、碲、硫鐵礦、高嶺土、油頁巖、水泥用灰巖、玻璃用砂等礦產資源較為豐富,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列,其中鉛、鋅、鎢、錫、稀土、硫鐵礦、高嶺土、水泥用灰巖、建筑用花崗巖、玻璃用砂、地熱、礦泉水等為省內優勢礦產,具有較好的開發利用基礎。
能源礦產、部分大宗礦產資源短缺,對外依存度高。受區域成礦地質條件限制,煤、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礦產以及鐵、鋁、磷、鉀鹽等大宗礦產資源成礦地質條件較差,資源開發潛力有限,仍需依靠省外購入或國外進口。
金屬礦小型礦床多,貧礦與共伴生礦多,控制程度低。已查明資源儲量的金屬礦產地中,小型礦床約占70%。鐵、銅等主要金屬礦床品位較低,礦山開發采選工藝要求較高,共伴生組分多,綜合開發利用難度較大。鐵、鎢、錫基礎儲量及以上類別資源儲量分別僅占查明資源儲量22.2%、28.3%、23.2%,資源控制程度低。
礦產勘查開發利用概況:
全省登記探礦權總數1004個,以勘查鈾、鐵、銅、鉛、鋅、錫、金、銀、地熱、礦泉水等礦種為主。登記采礦權總數1729個,以開采鐵、銅、鉛、鋅、金、銀、高嶺土、陶瓷土、水泥用灰巖、建筑用石礦、地熱、礦泉水等礦種為主,其中金屬礦山約占8%,非金屬礦山約占92%。2015年,全省礦產開發帶動規模以上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總產值10544.18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2169.71億元。
江蘇省
礦產資源概況:
在國家確定的34種重要礦產中,已查明資源儲量的有20種。水泥用灰巖、膨潤土、巖鹽、無水芒硝、凹凸棒石粘土、金紅石、石膏、熔劑用蛇紋巖等8種礦產是江蘇的優勢礦產。
礦產勘查開發利用概況:
全省開采礦產42種,年礦石開采總量1.87億噸,礦山數量大幅減少,2015年全省礦山僅1046個,采礦業產值192.9億元。礦山平均生產規模達到17.9萬噸,大中型礦山比例達到21.89%,礦山規模結構得到改善。
在全國率先劃定山體資源特殊保護區,共劃定517個山體資源特殊保護區,總面積1960.55平方千米,占全省山體資源總面積64%。
相繼編制了13個設區市,煤、地熱、磷礦、礦泉水等4個單礦種,徐州、連云港、南京、鎮江等重點地區金屬礦產的礦業權設置方案,共劃定探礦權區塊488個,采礦權區塊1862個。
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與綠色礦山建設。投入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資金36億余元,治理礦山541個,治理面積約4020萬平方米。制定了江蘇省綠色礦山建設規劃和指南,大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26個礦山成為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占礦山總數的2.29%;另有一批礦山成為省級綠色礦山。
江西省
礦產資源概況:
全省共發現各種有用礦產 193 種(含亞種),查明有資源儲量的 139 種,列入資源儲量表礦產地 2833 個(儲量表中不含 X 個鈾礦),其中大型 185 處、中型 376 處、小型及以下 2272處,已開發利用礦區 2708 個。
查明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十位的共有 83 種(鈾和 離子型稀土礦未列入儲量排名表)。其中,礦產資源儲量居全國首位 的有:鎢、鉭、銣、碲、化工用白云巖、滑石、陶瓷土、玻璃用脈石 英、飾面用板巖、麥飯石等 10 種;居第二位的有:鋰、銫、伴生硫、電氣石、粉石英、保溫材料用粘土等 6 種;居第三位的有:銅、鉍、 銀、鈹、普通螢石、冶金用砂巖、化肥用灰巖、葉臘石、水泥配料用 頁巖、水泥用輝綠巖、海泡石粘土、飾面用輝石巖、飾面用大理巖、 透閃石等 14 種。
優勢礦產資源有銅、鎢、稀土、鈾、鉭鈮、金和銀等金屬礦產,黑滑石、高嶺土、陶瓷土(瓷石)、螢石、硅灰石、硅石(粉石英)、 飾面用石材等新興非金屬礦產,以及地熱、礦泉水等液體礦產。
石油、天然氣、錳礦、鋁土礦、鉀鹽礦等大宗礦產嚴重短缺,銅、煤炭、富鐵和優質高嶺土等緊缺礦產資源不足。
礦產勘查開發利用概況:
全省有效勘查許可證 1944 個,國土資源部發證 53 個(不含 X 個鈾礦等能源礦產),省發證 1891 個,勘查區總面積 為 11590.45 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積的 6.94%。
煤礦 3 個、鐵礦78 個、銅礦 526 個、鉛礦 187 個、鋅礦 7 個、鎢礦 32 個、錫礦 26個、鉬礦 45 個、稀土礦 6 個、鉭鈮礦 37 個、鋰礦 3 個、金礦 428個、銀礦 93 個、鹽礦 3 個,螢石礦 101 個、高嶺土礦 27 個、水泥用灰巖礦 4 個、硅灰石礦 4 個、黑滑石礦 3 個、硅石礦 14 個、地熱 115個、其他 205 個。
全省共有礦山 5237 個(不含部發證的 X 個鈾 礦),采礦證總面積 3054.56 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積的 1.83%。其 中,共有大型礦山 75 個,中型礦山 388 個,小型礦山 3110 個,小礦1664 個;部發證礦山 19 個,省發證礦山 978 個,市發證礦山 917 個縣發證礦山 3332 個。
共開發利用礦產 121 種(含亞種),主要開采煤、 鈾、鐵、銅、鉛、鋅、鎢、錫、鉬、稀土、鉭鈮、鋰、金、銀、鹽 礦、螢石、高嶺土、水泥用灰巖、硅灰石、黑滑石、硅石、地熱等 礦產。
山西省
礦產資源概況:
我省共發現 118 種礦產(以亞種計),有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 61 種。全省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地1453 處,其中大型 558 處、中型 309 處、小型 615 處,已開發利用的有 818 處。
礦產資源分布的廣泛性與集中性并存。煤炭、鋁土礦、耐火 粘土、石灰巖等沉積礦產分布廣泛,全省含煤面積達 6.2 萬平方 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 39.57%;鋁土礦埋深 400 米以淺含礦的面積約 1.7 萬平方公里;寒武、奧陶系石灰巖、白云巖出露面積達 2.34 萬平方公里。
礦產資源分布具有集中性。全省已查明的資源儲量 中 90%的鐵礦分布在五臺山區和呂梁山區、95%的銅礦集中在中條 山區、90%的煤層氣分布在沁水和河東煤田;75%的鋁土礦分布在 呂梁和忻州市;芒硝、鎂鹽、鹽礦集中在運城鹽湖。
共、伴生礦產多。在查明資源儲量的 61 種礦產中,共、伴生涉及礦種 36 種,約占 60%。與鋁土礦共生的有耐火粘土、山西式 鐵礦等,伴生的有鎵、稀土、稀有稀散元素等;與煤炭共伴生的 有煤層氣、高嶺巖、軟質粘土、鋰、鍺等,金、銀、銅、鉛鋅礦 常常相互共伴生。
礦石類型較全,但貧礦多、富礦少。煤炭的種類有褐煤、煙煤、無煙煤,鐵礦有磁鐵礦、赤鐵礦和少量菱鐵礦,耐火粘土有 高鋁粘土、硬質粘土、半軟質粘土和軟質粘土,石灰巖有電石用 灰巖、水泥用灰巖、熔劑用灰巖、玻璃用灰巖、建筑用灰巖等類 型。部分重要礦產資源富礦少貧礦多,鐵礦資源儲量中富礦僅占 6.44%;富銅礦占 13.86%;富鋁土礦(鋁硅比>7)占 12.89%;石 膏、硫鐵礦Ⅰ級品礦石很少。
礦產勘查開發利用概況:
全省共有探礦權 125 個,其中煤炭 50 個、鋁土礦 18 個、鐵礦 22 個、銅礦 5 個、金礦 7 個、其他礦種 23 個。
主要礦產地質勘查程度普遍提高, 達到勘探的約占 30%─40%,達到詳查的約占 20%─30%,達到普查 程度約占 40%─50%,大部分非金屬礦產的勘查程度相對較低。礦 產勘查的控制深度不斷增加,煤炭一般 800─1000 米,少數達 1300─1500 米;鋁土礦一般 50─300 米,少數達 500─600 米;鐵、銅、 金、銀、錳等大多為 500─600 米,少數達到 1000 米以上;非金 屬礦產一般為 50─200 米,多數均高于全國水平。
全省開發礦產 65 種,主要為煤炭、煤層氣、鐵礦、鋁土礦、銅礦、金礦、水泥用灰巖、芒硝等。 共有各類礦山近六千座,其中部、省兩級發證礦山 1700 座。2015年全省原煤產量為 9.44 億噸,煤層氣產量 39.82 億立方米,氧化鋁產量 1272.93 萬噸,原鋁產量 66 萬噸,生鐵產量為 3576.40 萬噸,水泥產量為 3564.70 萬噸。
甘肅省
礦產資源概況:
全省已發現各類礦產119種,其中已查明資源儲量的77種,占全省已發現礦種的65%。列入《甘肅省礦產資源儲量表》的固體礦產98種(含亞礦種),其中能源礦產2種,金屬礦產36種,非金屬礦產60種。礦產地1508處,其中能源礦產地244處,金屬礦產地958處,非金屬礦產地306處。
查明資源儲量名列全國第一位的礦產有鎳、鈷、鉑、鈀、鋨、銥、銠、硒、鑄型用粘土、凹凸棒石粘土。
金、釕、碲、鉻、鋅、鎢、稀土等金屬礦產及普通螢石、鉀鹽等非金屬礦產查明資源儲量位居全國前五位。資源儲量分布高度集中,石油89%集中于長慶油田,煤83%集中于隴東地區,鐵礦石90%集中于張掖、酒泉、甘南3個市州,鎳、鉑族99%和銅74%、鈷92%集中在金昌市,鉛鋅91%、銻91%集中在隴南市,鎢99%集中在張掖、酒泉2個市,金在隴南、甘南2個市州的資源儲量占全省總儲量的72%。
礦產勘查開發利用概況:
已開發利用非油氣礦產85種(含亞礦種),礦山企業3556個,從業人數14.21萬人,年產礦石量(原礦量)1.22億噸。礦業總產值897億元(含油氣),礦業及相關原材料加工制品業產值4870.92億元,分別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12.01%、66.50%。基礎地質及礦產調查評價工作穩步推進,礦產勘查(非油氣礦產)累計投資137.25億元。社會投資92.24億元,占總投資的67%。
新發現和評價大中型重要礦產地25處,煤、鐵、錳、鉛、鋅、銻、金等礦產查明資源儲量大幅增加。稀有金屬勘查取得了重大突破,發現多處稀有金屬礦產地。截止2015年底,全省共探明大型礦床140個、中型240個、小型1128個。
全省大中型礦山比例由規劃基期3.06%提高到4.47%。建成窯街煤炭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金川銅鎳多金屬礦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組織開展的13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工程項目已建設完成9個。
推動26個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
全省59個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礦區中有32個已經實施了治理工程。
天津市
礦產資源概況:
天津市共發現35種(亞礦種45種)礦產
天津市礦產資源具有能源礦產相對豐富,地下水資源貧乏,非金屬礦產儲量規模較小,金屬礦產零星分散的特點;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在我國沿海大城市中居重要地位,中低溫地熱資源總量及開發利用程度居全國前列。
礦產勘查開發利用概況:
全市已設采礦權439個,其中地熱329個、礦泉水11個、水泥用灰巖1個、磚瓦用粘土98個。
改造和建設地熱回灌井158眼,建設地熱示范工程17個。大中小型礦山比例為3∶3∶4。
天津市主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表
浙江省
礦產資源概況:
浙江省礦產資源總體豐欠并存,能源礦產匱乏,金屬礦產不足,非金屬礦產豐富,螢石、葉蠟石、石灰巖、建筑用石料等二十余個礦種查明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十,地熱資源勘查近年獲突破。
全省開發利用的礦產有55種,礦山總數1095個,從業人員3.5萬人,礦石采掘總量44494萬噸,其中建筑用石料、石灰巖、螢石、葉蠟石等礦種合計開采量占礦石采掘總量的95.7%,實現礦業總產值127億元,利稅總額17.3億元。
礦產勘查開發利用概況:
新發現礦產地17處,新增資源儲量(金屬量/礦物量)銅4.7萬噸、鉛鋅20.5萬噸、銀1500噸、螢石1500萬噸,地熱17000立方米/日。
礦山總數已從規劃期初的2738個大幅壓縮到期末的1095個,大中型礦山比例由43%提高到58%,礦山平均年產礦石量從14萬噸提高到42萬噸,開采區內已集聚礦山總數的75%以上,限采區內礦山由1432個減少到208個。
投入超過6億元,盤活難利用螢石礦(礦石量)2200萬噸以上,主要地下開采礦山平均開采回采率和選礦回收率分別提高到85.46%、87.05%,礦山“三率”水平達標率達到75.4%。
湖北省
礦產資源概況:
全省已發現149個礦種,其中有查明資源儲量礦種92個,分別占全國已發現172個礦種和已查明162個礦種的86.6%和56.8%。全省有上表固體礦產地1983處,其中小型及小礦占礦產地總數的74.33%。全省已發現的968處金屬礦產地中,共伴生礦床占70.14%。
礦產勘查開發利用概況:
全省開發礦產104種,利用上表礦區1141處。礦山數量大幅減少,由2008年的4388家減少到2015年的2985家,其中大型51家,中型128家,小型1498家,小礦1308家。
全省固體礦產礦石開采量20213.53萬噸,石油、地下熱水和礦泉水等液體礦產452.23萬噸,天然氣1.2億立方米;全省采掘業工業產值1244.04億元,礦產品加工業總產值12790.10億元,礦業在工業總產值中占比達30.64%。
湖南省
礦產資源概況:
已發現礦產143種(含亞種),探明儲量的101種。鎢、鉍、銻、普通螢石、海泡石等9個礦種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之首,錫、釩、重晶石、隱晶質石墨等7個礦種位居第二,汞、鋰、銣、金剛石等6個礦種位居第三。全省礦產資源具有礦種多、大宗礦產少,共伴生礦產多、單一礦產少,難選冶貧礦多、富礦少,探明資源儲量分布相對集中的特點。
礦產勘查開發利用概況:
全省已上表礦區1767處,其中大型及以上礦床138處,中型礦床272處,小型礦床1357處;達到詳查及以上工作程度的礦區1243處。現有探礦權968個,涉及煤炭、鐵、錳、銅、鉛、鋅、鎢、錫、銻、金等38個礦種。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全省已開發利用礦種94個,現有礦山6901個,其中大型97個,中型313個。2015年度固體礦石開采總量2.32億噸,礦山從業人員23.75萬人,礦山采選業產值833.8億元,礦業產值(含采選業、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非金屬礦物制品業)6360億元。
新發現和評價礦產地107處,其中大型礦產地26處,中型礦產地44處;勘查新增煤炭8.2億噸,石煤12.4億噸,鐵礦1.38億噸,錳礦7352萬噸,釩(V2O5)1078萬噸,銅金屬量27.0萬噸,鉛鋅金屬量666.8萬噸,鎢(WO3)52.5萬噸,錫金屬量18.6萬噸,銻金屬量22.4萬噸,金132.2噸,礦鹽9.82億噸,實施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項目98個,覆蓋25個主要礦種。
安徽省
礦產資源概況:
我省礦產資源豐富、礦種多,目前已發現礦產158種(含亞種),列入資源儲量表89種,煤炭、銅礦、鐵礦是我省優勢礦產,主要礦產分布呈“北煤、中銅鐵、南鎢”的格局,全省查明資源儲量的固體礦產地1437處,其中大型礦床241處、中型礦床297處、小型礦床389處、小型以下礦產地510處,大中型礦床達到37%。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程度較高,勘查程度達到詳查及以上的占48%;查明礦產地已利用1125處,占總數78.3%。
礦產勘查開發利用概況:
全省開發利用固體礦產76種(含亞種),礦山總數1638家,其中生產礦山835家、籌建礦山140家、停產礦山554家、閉坑礦山79家、其他礦山30家。固體礦山年產礦石量4.65億噸,產值776億元,二輪規劃期間礦石產量年均增長3.7%,采礦業產值年均增長7.1%。礦山企業從業人數25.8萬人。
礦山總數大幅減少,由5906家減到1638家,礦產資源開發規模結構明顯優化,大中型礦山數量占比由基期的3%增加到41.7%,“多、小、散”的狀況得到根本性改變。礦山企業的“三率”水平顯著提高。大中型礦山年產礦石量、產值分別占總量的96.9%和97.3%。
陜西省
礦產資源概況:
全省已發現各類礦產138種(含亞礦種),有查明資源儲量的91種。全省已上表礦區1072處(不含共伴生礦區),其中固體礦產礦區856處,地下水、礦泉水、地熱水礦區170處,油氣礦區46處。
礦產勘查開發利用概況:
新發現礦產地15處,其中煤炭礦產地4處、金礦3處、玻璃用石英巖2處、鐵礦2處、鉛鋅礦2處、銅礦1處、巖鹽1處。
設立4個國家級整裝勘查區、16個省級整裝勘查區,集中各方力量,優化要素整合,實現找礦率先突破,成效顯著。
全省礦山4774個(不含石油、天然氣),大中型礦山占12.67%。全省采礦業產值4194.88億元,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產值2158.31億元,石油和天然氣產值1407.16億元,二者占采礦業產值的85%。
上海市
礦產資源概況:
受成礦條件限制,上海的礦產資源十分貧乏。上海已發現的礦產資源共4類14種,其中能源類礦產2種:淺層天然氣和地熱;金屬類礦產6種:為銅主生礦和銀、鋅、金、鐵、鎘伴生組分;建材及非金屬類礦產4種:泥炭、安山巖、石英砂和粘土;水氣類礦產2種:地下水、礦泉水。
礦產勘查開發利用概況:
基于保護耕地、保護環境、節約利用資源的原則,上海市從2000年起全面禁止了建筑用安山巖的開采,并陸續關停了大部分磚瓦粘土企業。
目前,對上海國民經濟發展比較重要的礦產品有能源礦產(石油、煤)、黑色金屬礦產(鐵、錳、釩)、化工礦產(硫、磷、硼)、建材及非金屬礦產(石灰石、玻璃硅質原料)等四類,經濟、社會發展對礦產資源的巨大需求主要來源于國內外市場供給。其中,石油主要來源于中東、非洲和南美等地區,煤炭則主要來源于國內主要產煤省區,鐵礦石主要來源于澳大利亞和巴西。
重慶市
礦產資源概況:
重慶市已發現礦種69種,其中已有查明資源儲量礦種45種。已有各類查明礦產地974處,其中金屬143處,煤炭371處;已查明大型礦產地75處,中型148處。
礦產勘查開發利用概況:
新發現大中型礦產地46處,頁巖氣取得勘探開發重大突破,天然氣、鐵、鋁土礦、煉鎂白云巖、鍶、巖鹽、水泥用灰巖等礦產資源儲量增幅明顯。
礦山數量由2007年的3877個減少到2015年的2287個(不含天然氣)。大中型礦山比例則由2007年的4.07%上升為期末的8.6%。開采回采率煤礦山均高于85%,金屬非金屬礦山多數高于80%,較2007年提升5~10個百分點。
選礦回收率均在80%以上。共伴生和中低品位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其中煤層氣平均利用率50%以上;煤矸石、粉煤灰、冶煉渣等礦山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68%。
- End -
歡迎添加小桔
微信號:xiaoju22303
< 請注明:姓名 單位 職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