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日報 2018-03-26 記者 曹雅欣
利農社區養老中心的社工正在帶著老人運動。(曹雅欣 攝)
“爺爺,該換另一條腿了!”3月22日早上9點,利農社區谷豐養老中心的大廳里,兩名穿著工作服的社工正帶著10余位老人做簡單的活動,這是15名住在這里的老人每天早飯后的必備項目。
近年來,隨著社工隊伍的壯大,很多人對這個職業已經不再陌生。不過,在眾多社工隊伍里,醫務社工卻很少為人所知。他們活躍在大型醫院、養老機構,為老人、病患提供著心理、生活以及經濟上的援助。但對不少人而言,在醫院或者醫療機構,好像從來沒有“遇見”醫務社工。那么,醫務社工的工作職責是什么?是如何開展工作的?又為何如此難“遇見”?在第12個國際社工日前后,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采訪。
8年老護士干起醫務社工
劉儷曾在醫院做了8年護士,懷孕生子后有一段時間沒有工作,去年3月利農社區谷豐養老中心開業,她到這里做了一名醫務社工。
“我們每天都會帶老人做操,還安排一些麻將之類的娛樂活動,盡量消解他們的孤獨感。”劉儷說,這里的老人多數都能自理,不過他們的家庭狀況不盡相同,有些春節也要在這里度過。這種情況下,對老人精神上、心理上的安撫和疏導,更重于身體上的照料。
與老人們相處,劉儷坦言有壓力,老人們難免有脾氣不好的時候,但更多的會感受到感情建立以后的溫情,“有一位奶奶,她來這里前家里發生了煤氣泄漏,兒子沒搶救過來,他對我們這里的一位男社工就格外親切,看到他扣子開了都會幫他扣上,但對其他人就沒這么好,不過現在熟悉了也會主動關心我們?!?/span>
谷豐養老中心的劉安舒院長說,醫務社工在養老機構數量相對較少,在這里僅有4名,他們承擔著用藥指導、康復的工作,“一崗多責”。
科班出身社工“邊學邊做”
山東省立醫院義務社會工作辦公室的王鳳華2012年研究生畢業,來到這個在山東省醫院中成立最早的社工部門,雖然是社會工作專業科班出身,但選擇成為醫務社工后,她卻覺得踏進了全新的領域,還要“跨界”掌握醫護的基礎知識、心理學知識等,她的同學們從事一線社工的并不很多,僅占一半左右。
在醫院做醫務社工,與劉儷的工作有著很大的區別。王鳳華介紹,他們的主要服務對象是病患,為其提供病情之外的多種服務,但有時候也會為醫生們減壓。
醫務社工們提供的服務,很多都與治療費用有關,很多家庭由于經濟壓力分崩離析,而他們可以通過與相關基金會聯系為困難病患籌集資金?!坝幸粋€1986年出生的姑娘,得了嚴重的腎病,她的丈夫要跟她離婚,還爭奪孩子的撫養權,最終我們不僅找到了治療經費還幫她拿到了撫養權。還有一個白血病患兒,因為孩子生病家長離了婚,我們找到經費后,聽說孩子的父母也復婚了?!蓖貘P華說,這些例子讓社工們很有成就感,但她也不無遺憾地表示,印象最深的還是那些自己無能為力的。
社工逐步走進“大眾視野”
社工在很多人眼里還是陌生的,有人誤解為“護工”,也有人誤解是“社區工作人員”,實際上他們是專業的社會工作者。而醫務社工,指的就是醫務方面的社會工作者。
王鳳華說,在她剛開始工作時,甚至醫院的其他科室都不知道有這樣一個部門存在、不知道社工可以為他們帶來什么,更不會主動合作,提供需要幫助的病人,“病人也有相關需求,但他們想不到要找我們,不知道我們可以給他們帶來幫助。”她也表示,從2012年到現在,人們對于社工的了解、認識也有了極大的進步,比當初的狀況要好得多。
山東省社會工作協會工作人員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目前山東省登記注冊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共414家,持證社會工作者達15322人,位居全國第6位。而根據以往報道,2016年人數為9079人,已經比2015年增加了30%。
醫務社工還是“小群體”
早在200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新醫改方案中明確提出,要開展醫務社會工作,完善醫療糾紛處置機制,增進醫患溝通,認可醫務社工的重要作用,但醫務社工至今仍是社工行業中的“小群體”。劉儷說,醫務社工付出的精力要比其他社工更多,“需要一定的醫護、心理、社會知識,面對特殊人群時要有耐心有愛心?!贝送猓t務社工整體收入不高,也是這個群體發展壯大的主要障礙。
業內人士坦言,我國醫務社會工作處于起步階段,盡管國家民政部門已經成立了相關主管機構,承擔全國社會工作的行政管理職責,但醫務社會工作具有行業特殊性,專業門檻較高,涉及部門較多,各地醫務社會工作的發展較為薄弱。
這一點,王鳳華也深有體會。她說,目前行業內還存在著一些不規范的地方,有很多機構或醫院,有醫務社工這個實際職責存在,但設立專門辦公室的醫院屈指可數,大多數是把這個崗位劃在了其他部門下?!拔覀冊卺t院工作,但社會工作又屬于民政部門,所以一些問題不好解決?!蓖貘P華說。
有業內專家建議,要結合國際經驗和我國實際,逐步推進社會工作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為醫務社會工作拓寬空間,并為醫務社工提供必要的權益保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