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體化是近年來中國區域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最近,為迎接2022年冬奧會,推進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延崇高速和京秦高速也在加緊施工建設?;仡櫄v史,如果我們將京津冀13個城市建設的歷史進行研究,會發現這些城市之間的緊密關系由來已久。天津
之所以把天津放在首位,是因為一直以來天津是京津冀的發動機。
天津
6000年前,天津海浸結束,開始出現鄉村聚落,西漢時期成為一座富饒的小城鎮,后來經過曹操和楊廣的人工造河形成海河水系,天津成為真正的城市。雍正年間,從軍事重鎮變成行政區域,歸河間管轄。這段時間,漕運、海運和鹽業為天津插上騰飛的翅膀,逐漸成為北方商業和經濟中心。
晚清以來,李鴻章讓天津成為洋務運動的中心,中國最早的電報、電話、郵局都誕生在這里。安裝電燈、自來水,開通電車也都比北京要早很多。可以這么說,天津引領了北京進入近代物質文明世界。
天津不僅在經濟上支援北京,還在軍事上護衛北京,近代以來,一旦天津衛遭遇侵略者攻擊,清廷就會如坐針氈,仿佛敵人近在咫尺。可見天津對北京的重要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由于全國工業布局等原因,對天津投資力度有所減弱,憑借自身條件輝煌百年的天津,最近幾十年已頗感乏力。
但是,天津曾短暫地作為河北省會,確實獲得了很多經濟幫助。長期以來,天津有淀河通保定,西河通衡水、任縣、寧晉、邯鄲,南運河通大名,對河北多地與外界商貿起到了重要作用。天津,是一個值得致敬的城市。北京
北京
北京三面環山,被美國地質學家維里斯形象地稱為“北平灣”。遠古先人從河南地帶沿太行山東麓向北,被燕山擋住了去路,便留下形成聚落。對于遠古先人,這里是向北的終點。直到他們發現了南口和古北口,竟然可以通向更北方,于是這里就成為交通節點,發展為薊城,這是3000年前的事情。
北京能成為元朝國都,并不是因為這里多繁華,而是因為這里可以鎮南方,又離蒙古老家近。此時的北京,大部分時間都在造城,而其真正的政治中心在內蒙古的開平(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草原)。北京真正的崛起,是在明朝永樂皇帝打著“天意所屬”的旗號從南京遷都北平后。
但當時北京人少,不像個都城,于是采取了三個措施,犯罪的發北京墾田,南方富戶遷北京,徙山西人萬戶進京,終于湊夠了幾十萬人。為了養活、保護官員和百姓,北京周邊又催生了很多衛所和小城。還規定18萬戶輪班匠分批來京服役,南京近3萬戶住坐匠也搬了過來,這些人最后都附籍大興和宛平了。
最終,北京成了一個政治催生的消費城市,手工業發達。1928年國民政府遷都南京后,北京成為舊都,很快荒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開始大力發展北京工業,可以說就沒有北京不生產的工業品。
而今天的京津冀一體化,就是為了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保證這個城市的正常運轉。石家莊
石家莊
石家莊最早是獲鹿縣的一個小村,共有93戶,街道六,廟宇六,井泉四。1902年,京漢鐵路修到石家莊并設站,嫌石家莊村小,就以旁邊的大鎮振頭為站名。這并未給石家莊帶來大的變化,直到1907年正太鐵路貫通。比較逗的是,京漢和正太的軌距不同,所以正太也要自己設個站,就叫石家莊車站。
恰恰是軌距不同,導致無法聯運對接而不得不設兩個站的緣故,石家莊崛起了。這里成為交通樞紐,但是貨物需要大量人工轉運,于是催生了貨棧和轉運業,石家莊逐漸繁華起來。之后就是著名的煉焦廠、大興紗廠的興建,人越來越多,到1949年,這里有人口18萬,面積從0.1擴展到100平方千米。
“一五”期間,石家莊被列為大規模擴建城市。1958年,全國最大的抗生素生產企業在石家莊建成,配套工廠和藥企陸續興建。另一個重要的發展契機,是現代化紡織企業的建設,包括國棉一到七廠,構成了紡織工業基地。當時,市區人口29萬,紡織系統近5萬人。
如果當時京漢鐵路和正太鐵路的軌距一樣,是不是就不會有現在的石家莊?唐山
唐山
120年前,唐山還只是一個叫“橋頭屯”的小村莊,因為背靠唐山(大城山)而改叫唐山鎮。它的崛起,要從天津火藥局說起?!吨形饕娐勪洝酚涊d:天津自設火藥局以來,需用煤鐵,為款巨甚,皆從海外購來。李鴻章覺得這么下去不行,就讓唐廷樞辦了個開平煤礦。煤礦開好,唐廷樞想修鐵路,被阻撓,最后聲明用驢拉火車才被批準。
于是有了很短的唐胥鐵路。李鴻章看朝廷反感這事,就把鐵路從礦務局剝離了。兩年后,唐山到天津全線貫通,公司也改組為天津鐵路公司,又稱中國鐵路公司。后來鐵路東修到奉天,西延到北京,成為京奉鐵路。至此,唐山的崛起指日可待。
因為鐵路,唐山先是成為了“百貨場”,攢足了人氣。之后又是成立了中國首個機車廠唐山修車廠、首個水泥廠啟新洋灰和華新紡織等,啟新洋灰還是中國工業史上最早的股份公司之一。所以,唐山的近現代工業基礎在國內是名列前茅的。直到現在,唐山還是河北省內GDP最高的城市。張家口
張家口
先有宣化,后有張家口。1429年,宣化很厲害了,張家口才成了一個軍事堡壘。
1571年,明朝隆慶年間,在內閣大臣高拱、張居正等人的籌劃下,明朝與蒙古達成了對俺答汗的封王、通貢和互市的協議,史稱“隆慶和議”。從此,張家口開啟了蒙漢互市模式,商賈絡繹、店鋪林立,成為以邊貿為主的塞外重鎮。
康熙年間,張家口開通張庫大道,直通恰克圖。乾隆時禁止俄商到北京交易,張家口成為重要交易地。1830年英法大戰,歐洲海路被封,張庫大道便成了當時世界上最主要的大陸貿易商道?!秵碳掖笤骸防飭讨掠箯奈湟纳酵】藞D販運茶葉,走的便是張庫大道。道光年間,張家口已有旅蒙商號280多家。后來,晉商王榮廷在張家口開設祥永發賬局,是北方最早的金融機構,很快更多賬局陸續開設,張家口成為中國金融業的起源地之一。
講個小故事。駱駝是張家口重要交通工具,有個老太太在東駝號附近撿駱駝糞,一夜就能搞十幾麻袋,四麻袋可以賣一塊大洋,沒過幾年,老太太就用賣駝糞的錢置辦了13間大瓦房。
張家口在清末后經歷了一段衰落,主要原因是天津開埠,俄國設立了黑龍江輪船公司,并鋪設了莫斯科到上海的海底電纜,海運代替了張庫大道。之后更有同治年間開通到敖德薩港(位于烏克蘭南部沿海地區)的航線,光緒年間《伊犁條約》天津港向俄國開放,張家口就更為衰落了。保定
保定
在歷史上,保定和北京的關系一直很曖昧。自隋唐起,北京已經算文化發達地區,但是明代的北京經常戰亂,文化發展的連續性遭到破壞,因此需要一個人文承接地,而距北京140公里的保定就是最佳選擇。當時在保定興建的金臺書院和上谷書院,聚集了飽學之士,對這座城市的發展影響深遠。
康熙年間,直隸巡撫移駐保定。雍正年間,直隸巡撫升級為直隸總督,保定不但有省城功能,還承擔了首都擴散出的部分政治、文教職能,成為北京的政治輔助城市。
當時,省道府縣以及軍事機構在保定的就有幾十個。文化輔助功能在清代有所減弱,但是蓮池書院仍是享譽全國的文化重地。有學者認為書院文化,已經成為保定這座城市的主導功能。
只是保定的商業多是為封建官僚服務,未形成長距貿易,這也導致了后來河北省會搬遷至石家莊后,保定長時間的后勁不足。承德
承德
承德在明代和清初只是蒙古人的牧馬場。直到北京成為國都,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后,朝廷開始準備解決東北、漠北和西北的邊防問題。為了提高士兵的戰斗能力,清廷設置了木蘭圍場用于秋狝練兵,震懾蒙古,以及用懷柔政策拉攏蒙古。之后,又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莊,用以避暑行圍,處理朝政,接待蒙藏王公。
圍繞避暑山莊,承德還設立了很多政治機構。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熱河為承德,是僅次于北京的重要政治中心,令其迅速發展成為大都會。但是承德人口單一,經濟脆弱,主要是官吏、駐兵和僧侶,以及為他們服務的人。這些人大部分是天一涼就回北京,所以承德,甚至是其商業街道都無法形成穩定的經濟活動。
嘉慶時,北部邊疆趨于穩定,承德的政治功能逐漸喪失。政治資源的喪失,直接引起了承德的衰落,直到現在,承德的主要經濟來源仍是旅游業。秦皇島
秦皇島
秦皇島這座因港而興的城市,從小島變為建制鎮用了30年時間,之后便在天津和唐山的共同推力之下,快速發展為一座城市。港口是基礎,京奉鐵路是動因。
與天津開埠不同的是,秦皇島開埠是清政府自主決定的,因為天津港歸外國人管,開平礦運煤老得排隊,封凍和淤塞也很嚴重。另外財政緊張,看洋人在天津掙錢了,清政府自己也想開一個,而秦皇島就是個很好的地方。當然其中也有主權意識提高的因素。大碼頭建好后,聚集起很多產業工人,并吸引來眾多商販,逐漸成為一座工商業城市。
秦皇島港開建時,英國工程師金達發現了北戴河。英法商人想分一杯羹,就聚集在北戴河圈地,清政府急命開平礦務局購買了大部分土地,算是保住了主權,但是仍有英法商人在此建教堂、蓋別墅。20年后,已卸任的“內務總長”朱啟鈐呼吁成立海濱自治區,再次加強了對北戴河地區的主權控制。邢臺、邯鄲
邢臺
這是兩座履歷異常相似的城市。邢臺是華北第一個城市,殷商古都,也是中國最早的十個城市之一,甚至下轄的16個縣市中,有13個是千年古縣。然而,源遠流長的文化積淀并未給這個城市的今天帶來多少積極影響。
歷史上,邢臺有三次崛起。一是商都時期,自商代祖乙九年遷都于邢,邢都歷五王為商都有138年之久;二是漢唐宋時期,為全國最大的煉鐵基地,也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煉鋼技術;三是元朝,郭守敬和劉秉忠兩個邢臺人積極倡導,說服忽必烈試治于邢,通過選賢任能、興利除弊、勸課農桑等一系列政策,邢臺很快“老幼熙熙,遽為樂郡”,史稱“邢州大治”。但是到了元末明初,邢臺開始衰落。
而邯鄲,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8000年前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戰國時期,邯鄲為趙國都城,下面的魏縣為魏國都城;到了漢代,邯鄲與洛陽、臨淄、南陽、成都共稱“五大都會”。
到了北宋,設邯鄲下屬的大名縣為大名府,做北宋北京。直到清初,大名府仍為直隸省第一省會。但是,大名府地處邊緣,不僅跟河北東北部的城市沒有聯系,和京城的聯系也并不方便,因此注定不會是長久之計。雍正時期,清政府將直隸省會遷至保定。至此以后,邯鄲也因為尷尬的地理位置,發展上受到了限制。廊坊、滄州、衡水
廊坊
這三個城市有一定的共性,就是建城時間都很短,最顯著的發展階段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
1898年,京山鐵路在廊坊設站,成為近代廊坊的開端,幾年之后,它從一個村莊發展為小鎮。1951年,安次縣被洪水淹沒,駐地搬到了廊坊,廊坊開始成為縣級行政中心。1969年和1973年天津地區革委會和行政公署遷至廊坊,開啟了廊坊的城市時代。
河間的沒落換來了滄州的崛起。明清兩代,河間皆是府城,雍正年間天津升府,河間被壓縮,滄州在此時短暫升為直隸州,不過只維持了兩年,又被降為散州。1913年,河間被徹底廢府置縣。運河城市滄州因為鐵路的興建而迅速崛起,造紙、發電、煉油和化肥廠陸續建成。滄州真正崛起,會是渤海新區和市區的港城聯動。
衡水的歷史大多屬于冀州史,冀州撤府設縣后,衡水又遭遇了頻繁的撤并。現在,這個GDP全省倒數第二、高校數量全省最少、幾年前才和北京通了高速、至今只有動車沒有高鐵通過的城市,像是被遺忘了,除了馳名天下的衡水中學。衡水崛起,我們等你!
如今,在國家的支持下,京津冀地區的城市間互相借力,共同發展,正迎來一個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