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天津,沒有這么多高樓大廈,沒有這么多小區(qū)別墅,只有一個個大院、一條條老胡同,距離近到一墻之隔…
鎖上院門,每個夏天都是夜不閉戶的狀態(tài),每家掛一個草門臉子,幾戶人共用一個廚房,鄰居大娘總是互相撥點菜吃…
“遠(yuǎn)親不如近鄰”在那個時代特別的明顯,街里街坊的有雞毛蒜皮的小事、有拔刀相助的大事、有親的跟一家似的好兄弟、好姐們兒
那會兒,在胡同里、院兒里一住就是二三十年,“我們一塊兒的”發(fā)小就是一點點長大的“親哥們兒”
從出生開始,就在胡同的老理發(fā)店剃第一次的“胎頭”,哭鬧的場景估計現(xiàn)在鄰居大媽都記得吧
那會兒一入夏,爸爸下班肯定得和“鄰居二伯”喝冰鎮(zhèn)啤酒,媽媽給煮的花生、推車的大爺那買5毛錢“烏豆”,吃著聊著再各自回家吃飯
胡同口張爺爺一家開的燒餅鋪、二嬸家的小賣鋪是肯定要去的,燒餅的味道好、小賣部拿著瓶子給家人換飲料啤酒的,連小賣部的電話都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工具呢。
報攤兒的李奶奶最愛叨叨今天的小道消息,跟鄰居家長里短的扯新聞,說那個明星的八卦啊、什么菜要漲價了啊,總能念叨的胡同里的嬸子、大娘的搶雞蛋、搶白菜去
你聽過那句話嗎?“你大爺出去了!”、“你大媽出去買菜去了!”有點兒什么大事也會這么稱呼,管胡同里的男孩叫“半大小伙子了”、女孩叫“閨女”
似乎這個胡同都是一大家子,雖然現(xiàn)在的稱呼更客氣了,但是生分了不少,再也找不到鄰居大爺大媽對你的關(guān)愛了
鄰居張奶奶,孩子們都叫一句“奶奶”,就跟都是家里大孫子一樣,麻醬和白糖夾死面餅小孩們都和奶奶說想吃,似乎鄰居家“吃嘛都倍兒香!”
小時候的老鄰居,真的拿每家的孩子當(dāng)自己家的疼,來家里就會添副碗筷留下吃飯,即使家里窮也會留著幾塊糖,給院兒里的孩子吃……
在天津,老鄰居桌是單獨有的,并不是什么“父母好友桌”,而是正經(jīng)的尊重為上賓禮待
天津?qū)相従幼烙蟹N特殊的感情,因為老鄰居會主動問你家的近況、老鄰居之間也是主動給家里辦喜事
老鄰居還有一個特殊的女性群體能幫助婚禮前準(zhǔn)備的——全和人
這個人是上有老、下有小、左有兄弟、右有姐妹的存在。給家里操辦的點事兒再有縫被子什么的都是得“全和人”來操辦
基本上老鄰居參與婚禮的地位就是“婆家或者娘家”的地位,也是天津人獨有的親友關(guān)系
“遠(yuǎn)親不如近鄰”對于如今的高樓大廈來說,更像是“遠(yuǎn)親不如舊鄰”很多人依然在和老鄰居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
關(guān)心這二嬸的吸氧氣瓶,住了樓房還方便換氧氣瓶子嗎?張奶奶那個癲癇現(xiàn)在怎么養(yǎng)老
原來的紅磚舊瓦留住了最濃厚的鄰里關(guān)系,即使多年過去了,那份感情還揮之不去的親切。
現(xiàn)在時代發(fā)展,我們都過上了夢寐以求的小日子,防盜門離間了鄰里之間的信任,基本沒人知道鄰居家的近況。
生活其實就是那股子煙火氣帶來的幸福,可能一個好鄰居讓獨自生活的人也不曾感到孤單寂寞。
“老鄰居”是個值得珍惜的親人,
沒有血緣、沒有利益、沒有勾心斗角的防備,
就是那個純樸年代帶給我們的珍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