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六陵,為南宋時期歷代帝陵所在,其中包含了北宋徽宗、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理宗、度宗七帝陵及昭慈孟太后等七座后陵。自元初毀陵后,墓室及陵園建筑均遭嚴重破壞,諸陵寢位次、規制遂混亂不明。為了更好地推動宋六陵文物保護規劃的編制和宋六陵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在省文化廳和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自2012年以來開展了長期的田野調查與勘探工作,獲得了大量的基礎信息。
今年5月起,經國家文物局批準(考執字2018第149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啟動了宋六陵考古發掘工作,發掘對象為已劃定的“高宗陵”保護區,暫編為一號陵園。紹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全力配合此次工作。經過半年多的野外作業,基本確定了一號陵園的園墻范圍和中軸線建筑布局,并探明了該皇陵墓穴的具體位置與規模。
此次發掘,首先發現的是位于居中第一組探方內的享殿與龜頭屋基址。兩遺跡南北相連,構成一凸字形結構,原夯土臺基遭嚴重破壞,僅存底部。享殿居南側,平面呈長方形,面寬17.5米、進深14米,前后分布4排12個大型磉墩,可確認為三開間格局。
龜頭屋遺跡位于享殿北側居中位置,寬12.5米,向北凸出7米。墓室即位于龜頭屋正下方,平面近方形,邊長約9.5米,向南突入享殿殿基,墓壙邊緣貼近享殿北側柱網。土壙最西南端、臨近大殿基址處,有一石板深嵌在壙壁內。該石板應為攢宮內墓壁殘存的部分,即文獻中所稱的“石藏子”的外壁。通過鉆探可知,現墓口至墓底最深處約2.5米,墓壙四壁下部仍保存相當數量的石板構件。
門殿基址位于享殿基址正南方,尚保留有部分夯土臺基。臺基平面呈長方形,面寬亦為17.5米,進深10米,東西兩端與南園墻相連接。殿基四周可見磚構回廊遺跡,保存狀況較好。
陵園的東、南、北三面圍墻均已發現,其中東墻墻基保存完好,全長59米,墻體厚度1.3米,在夯土墻基兩側多處發現有外包磚結構。北墻和南墻的長度基本也為59米。因此,可以確認整座一號陵園的平面呈正方形。
此次發掘以探明陵園的建筑遺跡為根本目標,期間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構件,包括了迦陵頻伽瓦飾、板瓦、筒瓦、各色蓮花紋瓦當和火焰寶珠瓦飾等,為我們進一步探討南宋攢宮陵園建筑結構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對照宋代文獻中關于攢宮的記載可知,南宋帝陵一遵北宋規制,每組帝陵均包含上宮、下宮兩部分。其中上宮為帝陵“攢宮”的核心部分,亦即墓室石藏子所在,下宮則為日常祭祀及守陵人活動的場所。可以斷言,通過今年的工作,我們已完整揭示出了某帝陵上宮的全部主體建筑。這為今后宋六陵的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我們更切實、具體地認識和保護南宋皇陵提供極其重要的一手資料。南宋皇陵作為中國歷代帝陵發展史上重要的一環,代表了宋代以后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南方地區的傳承,它將為我們揭開更多關于傳統禮制、文化、建筑藝術等方面的宏大圖景,亟待我們投入更多的力量去逐步發現、研究與保護。
文章來源:浙江文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