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勃望遠鏡拍攝的旋鏢星云彩色圖像。這顆恒星噴出的氣體快速膨脹,導致其在絕熱狀態下冷卻,其內部部分區域的溫度甚至低于大爆炸的余輝。(圖片來源:NASA/HUBBLE/STSCI)
不考慮實驗室中人造的低溫環境,宇宙中最冷的地方在哪里?自然條件下的最低溫度又是多少?
在我們的想象中,最冷的地方應該空無一物——沒有移動的粒子、沒有額外的輻射,只有無處不在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已知的宇宙最低溫度,就出現在銀河系內,距離我們僅5000光年的一個特殊星云中。
撰文 | Ethan Siegel 、Starts With A Bang團隊
翻譯 | 馬一瑗
審校 | 楊心舟 吳非
盡你所能想象一個極寒之地,其中組成物質的粒子運動“極”慢,慢到接近絕對靜止。在內部沒有多余的熱量供粒子吸收,外部也沒有熱源為其供能。
理論上來說,這個粒子需要離任何移動粒子及輻射越遠越好,此外還要盡可能地遠離恒星、星系和收縮的氣體云,并且屏蔽掉所有外部光子。在星系間最理想的隱蔽之地,所有的星光都照射不到,只有大爆炸的余輝——2.725 K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給粒子提供熱能。但這還不足以描述宇宙中最冷的地方,我們自己星系中的旋鏢星云就比那里更冷。
隔絕熱源
不論你去往宇宙何處都會遇上熱源,你離它們越遠就越冷。地球距太陽1.5億千米,溫度保持在300K(約27℃)左右。但如果沒有大氣層,這個溫度將會低近50K。再往遠處走,太陽的供熱能力就越來越弱了。比如冥王星只有44K,這個溫度足以使液氮凍結。但這還離最冷有一段距離,為了隔絕恒星的熱能,我們需要去一個更為孤立的地方,比如星際空間。
在星系中獨自漫游的冷分子云溫度僅比絕對零度高出10 K到20 K。由于恒星、超新星、宇宙射線、恒星風等都會為星系提供能量,因此在銀河系內很難比冷分子云更冷。只有在星際空間中,距離最近恒星也有數百萬光年的情況下,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才能成為唯一的熱源。
如果微波可視,夜空看起來會像代表2.7 K的綠色橢圓形,中心的“噪音”是由我們較熱的星系平面造成的。這種帶有黑體光譜的均勻輻射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宇宙大爆炸余輝的證據。(圖片來源:NASA / WMAP SCIENCE TEAM)
當溫度低于3K時,幾乎無法檢測到的光子將成為四周唯一的熱源。由于宇宙各處都會不斷受到紅外、微波和射電光子的轟擊,你可能以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2.725 K就是自然界中的最冷溫度了。想要更冷,就得等宇宙進一步膨脹,拉伸光子波長。
假以時日,這當然會發生。138億年后,等宇宙年齡達到現在的兩倍,其溫度會降到僅比絕對零度高1K。但現在,就有一個地方比星際空間最深處還冷。
旋鏢星云是一個年輕的成型中行星狀星云,也是目前所知宇宙中最冷的地方。(圖片來源:ESA/NASA)
旋鏢星云
這個地方就在銀河系中,距離我們僅5000光年。1980年,它于澳大利亞被觀測到。因其不對稱的兩葉狀外觀與澳大利亞土著使用的武器回旋鏢相似,該星云被命名為“旋鏢星云”(Boomerang Nebula)。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它是一個前行星狀星云,相當于類太陽恒星死亡過程的中間階段。
所有類太陽恒星都會演變成紅巨星,并以行星狀星云、白矮星結合體的形式結束生命——外層被吹走,核心坍縮成熱的簡并態。但是在紅巨星和行星狀星云之間,還有一個被稱作“前行星狀星云”的過渡階段。
前行星狀星云IRAS 2006 84051比旋鏢星云更熱,但也處于紅巨星到行星狀星云/白矮星的過渡階段。(圖片來源:ESA/HUBBLE & NASA)
前行星狀星云階段出現在恒星內部溫度升高之前,在恒星外層開始被吹走之后。被吹走的氣體通常在恒星的兩極發生噴射,噴射物從恒星系統被拋射至星際介質中。這個階段只持續短暫的幾千年。目前僅發現了十幾顆處在這個階段的恒星,旋鏢星云就是其中一例。它的氣體排出速度為每秒164千米,大約是正常速度的10倍。因此其質量損失的速度也要高于正常值,每年大約損失兩個海王星的質量。鑒于此,它是已知宇宙中最冷的天然場所,某些區域甚至達到0.5K,僅比絕對零度高半攝氏度。
旋鏢星云的毫米波長圖,這個空間區域的黯淡可見光視圖被無線電數據覆蓋。(圖片來源:NRAO/AUI/NSF/NASA/STSCI/JPL-CAL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