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原文為作者的演講稿,
僅做格式調整,未做其他修改。
三八節,謹以此文獻給女性朋友們,
也獻給男性朋友們。
我很慶幸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切錯誤都被扣在女人頭上的時代。
周幽王為搏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西周在烽火連天中結束;漢成帝寵溺趙合德與趙飛燕,死于溫柔鄉;唐玄宗與楊貴妃恩愛,遠離朝政,盛唐也在安史之亂中落下帷幕。
好像古代手無縛雞之力的弱女子能憑一己之力將萬人之上的皇帝掀下馬去,大臣們也好像都忽略了皇帝的不作為,恨不得將那“紅顏禍水”千刀萬剮。也許很多人都認為這樣的時代早已過去,男女已經平等,但其實我們身邊的一些現象仍隱含著性別歧視。
據調查顯示,有四成多的學生報告其所在校園過去一年中發生過基于性別氣質、性傾向和性別身份的校園暴力。
全國政協委員尚紹華說: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類校園暴力的受暴者很多時候不僅得不到老師、家長的保護和支持,反而會遭到責怪,被認為‘就是因為你行為舉止不像個男子漢或淑女,才會被欺負’,從而受到二次傷害。
有多少人還認為生男孩比女孩更好呢?有多少人還堅持只有男方要買車買房呢?有多少人還認定科學家只能由男人承擔,而護士只能由女人擔當呢?這些性別刻板化印象近年來不減反增。
截至去年,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出生性別比失衡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的國家,男性比女性要多出3700余萬。這將導致我國的婚姻擠壓指標大幅提高,換句話說,在未來一百年中,男性的平均結婚年齡將由25.6歲增加到28.7歲,而50歲的單身男性將增加到26.5%,形式頗為嚴峻。
我不是在討論特權,我是在討論平權。
在高等教育領域專業中已經形成了性別隔離,也就是所謂的“男性學科”和“女性學科”。
譬如北京大學物理系招生中女生比例由七十年代末的39.5%銳減到如今的4.6%,而清華大學傳播學院的本科班中,女生約占總人數的95%。正是由傳統文化和大眾媒體共同構建的性別符號使得一代代女生在學術志趣上“主動”回避“男性學科”,在潛意識中貶低自我能力與價值、弱化自我成就動機與成功自信。
布爾迪厄簡短地概括:
她們認為既定的社會秩序是正常的,甚至自然的,對不管怎樣都會被從中排擠出去的等級或職業拒不接受,對無論如何都命中注定的等級或職業趨之若鶩。
在職場中,性別歧視越發露骨。由于二胎政策的開放,多數企業陷入了是否要招聘適齡未婚女青年的困境。有的企業認為女性抗壓能力不強,明文規定只要男性;有的企業有著職業天花板,無論如何女性都無法獲得管理層職位;有的企業甚至安排了員工的懷孕順序和生育指標。
而這對于男性反而是更糟糕的情況,如果女性不擔任社會主要工作,男性在婚姻中將會提供原來由女性付出的財務以保證婚姻家庭正常,對男性婚前財產的要求也將會越來越高。
我不是在討論特權,我是在討論平權。
性別符號是性別歧視的幫兇,盡管中國在建國初期經歷過一段兩性符號模糊的階段,但性別符號資本的權利一直在發揮作用。
男生只能喜歡打籃球,不可以去學刺繡;女生一定要賢良淑德,不能在化工廠里工作等等,全都是最常見的性別符號刻板化。如果有一位男生表達出自己對紡織、彩妝或是芭蕾的喜好,馬上就會遭到非議:“你怎么這么娘?”有些女生絲毫沒有意識到“娘”這個字也是對女性的貶低,嬉笑著貶低那些不符合所謂主流性別氣質的人。
我不是在討論特權,我是在討論平權。
男性與女性生來體型不同,所以體力工作中男性占比更高。我并不是希望這些工作都由女性承擔,而是希望女性有選擇承擔這項工作的權力。
現在女性消防員遭到不同程度的反對,但別忘了,曾經飛行員、拖拉機駕駛員、焊接工這些職務也都是由男性承擔。在很多人心目中女性的形象只是年輕的、貌美如花的、沒有什么智慧的,這點從我國本土電影和電視劇就能看出來,絕大多數女主角或女配角似乎只是為了襯托男主角的智慧和深明大義。
我不是反對這種女性的存在,我只是希望在未來,勇敢智慧、胸懷天下這些詞也能用來形容女性。
當我今天在這里談男女平權時,已經有無數前輩用奮斗換來了女性受教育的權利、工作的權利和離婚的權利等等。你可以說我貪心不足,但不可以說平權是無稽之談。
如果有人問我:“你們什么時候才能滿足?”
我會回答,只要女嬰還被認為不如男嬰好,只要女性還因為家中長輩的命令而無法接受她應得的教育,只要女性在就業中還因為歧視被拒絕,只要女性無法取得婚姻自由,只要女性受到傷害卻被認為是她自己的問題,我們,就絕不會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