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它們!毀三觀的線蟲Mesorhabditis belari。
圖片來源:Marie DELATTRE/LBMC/CNRS Photo library
在自然界,除了最為常見的交配方式,孤雌生殖的例子我們也見過不少。但下文這種線蟲的交配方式,絕對顛覆你的認知。
今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報道了一種中桿屬線蟲(Mesorhabditis belari)獨特的生殖方式:大部分情況下,雌性個體利用雄性的精子激活卵細胞,但并不使用精子的DNA,而是孤雌生殖、生下雌性后代。但在極少數情況下,它們也會生下部分雄性,讓它們為女兒們提供可激活卵細胞的精子。利用這種生殖方式,它們保證了雌性基因池的絕對“純凈”。
撰文 | 李曉慧
該論文通訊作者,法國里昂大學生物學家Marie Delattre在接受《環球科學》采訪時表示,“一般的孤雌繁殖,雌性不會花力氣去生育雄性,這看上去是一個比較‘聰明’的策略。但是我們研究的這種線蟲,它們自己生育雄性,利用精子卻不使用其中的DNA,這有些不同尋常。”這種罕見的生殖策略,對這一物種的意義是什么?
特殊的孤雌繁殖
對于人類來說,生命是一支雙人舞蹈,男與女是繁育后代的最佳拍檔。男性的精子與女性的卵細胞合二為一,將各自的遺傳物質傳遞給下一代。
但在動物界,孤雌生殖的例子有很多,生殖策略也各不相同。比如在北美洲東北部有一種雌性蠑螈,它們不需要雄性就能夠繁殖,而且只生育雌性后代。它們的策略是:雌性蠑螈從其他種類的雄性蠑螈的精液中“偷取”DNA,但并不是用來讓自己的卵細胞受精,而是直接將其納入自己的基因組。據科學家估計,這種孤雌生殖的蠑螈從600萬年前就已存在,并一直演化至今。看起來,這種繁衍方式確實有其優勢所在。
在美國西部,有幾種鞭尾蜥蜴也沒有雄性,為了繁衍后代,雌蜥蜴會騎上另外一只雌蜥蜴,模仿雄蜥蜴交配時的動作,科學家認為,這是在刺激被騎的雌性產卵,后者不需要精子讓卵細胞受精,卵細胞會自行分裂,形成胚胎。這些蜥蜴生下的寶寶只有雌性,而且與母親一模一樣。
新墨西哥鞭尾蜥只有雌性個體,這種模仿雄性交配的行為,能刺激被騎的雌性產卵。
而在今日的Science中,Delattre等人首次描述了一種線蟲獨特的生殖策略,它們在大部分情況下,利用雄性的精子“激活”卵細胞,“扔下”精子中的DNA,生下女兒,從遺傳角度來看,這種情況下雄性是無用的。其實它們大可以找其它種類的線蟲完成這一孤雌繁殖過程,但是它們卻沒有這么做,在不到10%的情況下,它們還要使用精子中的DNA,生下雄性后代,從研究人員基因測序結果來看,這些雄性后代除了Y染色體外,其它染色體與它們的母親和姐妹非常相似。這些雄性后代將與它們的姐妹們交配,繼續作為姐妹們卵細胞的“激活器”。如此周而復始,雌性線蟲保持著其基因池完全的“純凈”。
上圖:左側為兩性融合的胚胎,右側為孤雌胚胎
下圖分別為兩類胚胎的染色體
為什么只生下9%的兒子?
在實驗室條件下,研究人員發現雌性線蟲在一生中,生育的兒子占所有后代的比例約為9%。這個數字對于線蟲種群來說,有什么重要意義呢?“我們想了解,如此低比例的雄性,對整個種群來說是否為最優的選擇。”研究人員表示。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研究人員設計了一項試驗,他們將20只雌性線蟲與不同數量的雄性線蟲置于一處令其交配,然后計算它們在繁殖期間生育的后代數量。研究發現,當20只雌性線蟲與1只雄性線蟲在一起時,平均生育了490只后代;當雄性線蟲的數量達到2只的時候,生育后代的數量上升到800只。但是,之后再增加雄性線蟲的數量并不會增加雌性線蟲繁育后代的規模。
這樣的結果表明,即使雄性線蟲數量增加,單只雌性線蟲繁育的胚胎數量平均也不會超過40個。另外也表明,在有20只雌性線蟲的情況下,2只雄性線蟲就足以獲得最大規模的后代數量。基于模擬計算,最終,研究人員得出結論,大概只需要約9%的雄性后代,就可以保證整個族群規模的最優化,卵細胞可以被充分地利用。
爸爸的DNA只能給兒子
在研究中,Delattre等人通過試驗發現,這種雌性線蟲會發育兩種類型的胚胎,一種由孤雌發育而來,另外一種是兩性融合發育而成。在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65個孤雌發育的胚胎全部發育為雌性后代,而15個兩性融合發育的胚胎后代全部為雄性。
基因測序表明,雌性后代的DNA與母親一致,而雄性后代的DNA來自于父親和母親。“這表明,這種線蟲的雌性個體純粹是由雌核發育而來,兩性融合只能生育雄性后代。”研究人員表示。“而且,我們的研究結果也顯示,雄性DNA永遠不會遺傳給雌性。”
孤雌繁殖的胚胎
既然雌核發育就能夠正常地繁衍生息,為什么這些線蟲還要花費精力生下兒子們呢?生兒子對媽媽們來說有何益處?研究人員認為,目前來看,生下雄性并不會增加雌性基因的多樣性,但是如果兒子們更傾向于與女兒們交配,那么生兒子就有了意義。
偏愛兄弟姐妹間交配繁殖
為了驗證這種雄性線蟲是否更傾向于與它的姐妹們交配,研究人員開展試驗,觀察來自同一個母親的雄性是否更偏愛與其姐妹交配,并考察來自不同母親的雌性和雄性的交配繁育情況。
他們將5只雌性線蟲與2只同母雄性線蟲置于一處進行交配,之后,又讓5只雌性線蟲與2只非同母雄性線蟲進行交配。研究人員發現在150次兄弟姐妹間的交配中,有117次成功;而非兄弟姐妹間的交配,150次交配中只有73次成功。兄弟姐妹間的成功交配顯著高于非兄弟姐妹間的交配。
這樣的結果,與研究人員此前的假設基本一致,這些線蟲確實更傾向于兄弟姐妹間的交配與繁殖,這也就基本解釋了,為什么雌性線蟲愿意付出精力來繁育雄性后代。“我們認為,雌性生育少量兒子的原因是,這樣它們就不需要與其它雌性競爭雄性了。”Delattre說。
那么這對于雄性線蟲來說有什么意義呢?Delattre表示,從遺傳角度來看,除了Y染色體之外,雄性的基因與它們的母親和姐妹都非常相似,所以我們目前傾向于認為,雄性線蟲可能只是雌性線蟲的延伸。
參考鏈接: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3/6432/1210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46/j.1420-9101.1998.11060755.x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biorxiv/early/2018/10/22/449710.full.pdf
《環球科學》2019年3月刊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