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鴻基刻
西方的宗教建筑是教堂,中國的同類場所是寺廟。現在人們常見的有:一般稱為“寺”的和尚廟,例如少林寺、寒山寺、大明寺、光孝寺……一般稱為“庵”的尼姑廟,例如華嚴庵、觀音庵、眾香庵,《阿Q正傳》里則有靜修庵……道士的廟有不少稱為“觀”,玄都觀、玄妙觀、白云觀……如果不去細分,就統而言之說是什么廟,也未嘗不可。道教尤其喜歡直截了當地就叫什么廟,例如有真武廟、大王廟、仙女廟等等;過去各地的城隍廟,大抵也可以歸入道教的系統。道教崇拜的對象比較多元化。但是本來意義上的廟,與宗教其實無關,那是祭祀祖先的場所,一般的是家廟,皇帝的家廟則稱為宗廟。南唐李后主把政權弄丟了,將被作為俘虜帶到北方去,這時允許他到宗廟里去向祖先告別一下,于是他在一首《破陣子》的詞里寫道“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揮淚對宮娥。”
這里的“廟”就是他們李氏皇族的宗廟。平時皇室成員在廟里祭祖,重要的會議也可以在這里召開,所以“廟”也可以代表國家的頂層,“廟堂”“廟算”這樣的詞語就都是這么來的。這個廟字后來也用來指宗教場所,其實只是借用——都是神圣的地方啊。帝制一取消,宗廟也就沒有了。
既然皇家叫宗廟了,一般的家族之廟就只能稱為宗祠、祠堂,過去各地甚多;后來宗法制度終結了,祠堂或者廢毀,或者改作他用,漸漸面目全非。當然也有保存原貌傳下來的,我在皖南旅游時就看到過幾處,相當高大輝煌,現在香火也頗盛。
西方重宗教,所以多有教堂;中國重家族,所以最重祠堂也就是家廟。祠堂后來衰落了,能看到的廟大抵以佛教的居多。理清這里的頭緒、關系,或有助于人們來觀察和理解中西文化的異同。
(本欄長期征集“日知錄”三字篆刻,投稿郵箱:rizhilu99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