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負面情緒,
短期的焦慮并不會太影響生活和身體健康,甚至對你有利。
但如果長期處于這種焦慮的狀態,
或許就需要引起警惕了。
簡單6招教你與焦慮共處
1、記住“足夠好”就是新的完美
很多完美主義者總是試著盡最大的努力完成自我設定的目標,但這很容易導致壓力和氣憤。
告訴自己,我不必每場考試都緊張,我不必一直要贏。通過這種認知暗示,人們也通常能夠獲得更好的人際關系和情感交流。如果用“我要贏得一切”的態度,會把任何人都轉移到敵人的角色,得不償失。
當你不再過多關注“做到最好”時,就能釋放存留的焦慮感。
2、停止一心多用
這條來自于我的真實體會。看起來一心多用和焦慮沒有什么必然聯系,但它確實會導致一個人的焦慮。
我曾在同一時間做很多事情:工作,查看手機,回復郵件,和別人交談等等。這些干擾使我對很每件事都毫無頭緒、焦頭爛額。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我學習把注意力放在一件事情上,焦慮感自然而然減少了。
3、關注你可以控制的事物
心理學教授Harry分享了一段他的體驗。他說,“以前我經常因為感覺不舒服而抱怨。我堅信我生病了,即使所有的身體測試都顯示我是健康的,但我總感覺暈眩,頭疼和緊張。我變得越來越恐慌。當我終于意識到,我只是對這種擔憂產生了習慣性的依賴時,我不得不開始控制我的胡思亂想?!?/p>
我們無法控制身體,但我們能控制自己的想法,想法又往往能直接通過身體癥狀反映出來。所以當你感到頭暈、緊張時,就問問自己,“這是因為我的擔憂造成的嗎?”
4、不要逃避你不喜歡的事情
大腦有時會給我們的直接經驗編故事。
比如,你是早起困難戶。設定好明天早起做運動,但是第二天被7點的鬧鐘吵醒的時候,大腦中的直接經驗第一反應會反射出:“今天不起來也沒什么,我明天就會起來了。”
但當你第二次重新面臨這種狀況時,你的身體已經知道上一次“設定”好的情景,身體會再次重復上一次的經驗,把“希望”寄予另一個“明天”。
所以,不要去躲避那些令你焦慮的情形。嘗試讓你的身體直面焦慮,慢慢地改變大腦中的直接經驗。
5、轉移注意力做點閑事
你已經為一件事情反復糾結,找不到辦法時,如果還是死磕這件事,持續上漲的焦慮感就會讓你對這件事情過度思慮,從而陷入“想太多-更焦慮”的惡性循環。
選擇做一些輕松的閑事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編程序卡死在某一階段的時候,可以試著打一盤游戲;寫不出報告論文,可以去看點搞笑視頻或者做個飯。
千萬不要覺得這些是在浪費時間。當你重新回歸到之前讓你糾結的問題時,竟然會發現大腦中有了不一樣的感受,思路會更加活躍。
6、把焦慮視作一種機會
焦慮并不都是負面的。適當水平的焦慮能幫助我們更加客觀地辨識出周圍的處境,也能使的我們的表現更好。所謂的表現更好是指我們能更全面有效地接受訊息,然后做出選擇和反應。
據最新研究表明,當人們焦慮時,一種“不現實的樂觀主義”就會消失。
這種不現實的樂觀有點類似于阿Q精神:忽略負面信息,而偏愛對自己有好處的反饋。
通常人們會不理性地忽略那些對自己造成負面作用的信息,傾向于接受滿足自己需求的反饋。不過,當人體感受到焦慮時,大腦中的杏仁體開始作用,帶動下丘腦垂體中的“理性”激素分泌,能讓我們變得更加客觀地接受訊息,從而做出更好的決策。
最后:
任何情緒都有好有壞,學著把它們控制在一個維度里面,對自己的情緒有個清楚的認識,人生真的會非常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