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演員喬任梁在上海某別墅內突然離世。經紀公司發聲明:他已患兩年多的抑郁癥,其一直在和抑郁癥抗爭,且確認喬任梁是死于抑郁癥。這些年因抑郁癥而自殺的明星有“哥哥”張國榮、陳寶蓮、奧黛麗·赫本,還有韓國影星崔真實等。目前還有很多人因為抑郁癥而受折磨,抑郁癥儼然成為21世紀三大殺手之一。下面的抑郁癥患者是一個17歲的男孩,小明作為心理咨詢師,從心理學視角談談,該如何給抑郁癥患者做咨詢?
17歲的男孩,父母均是高知識分子;教育方式簡單粗暴,患者抑郁癥兩年多,厭學,有自殺念頭,曾經短暫地服用過抗郁藥物,今年3月曾做過心理咨詢,效果很明顯。后來拒絕心理咨詢,兩周前提出退出學校的要求,家長已無計可施。首先,我講一個心理學的理論(精神分析流派):我們認為,一個人逐步與父母分離、最終獨立的過程;最終孤獨地擁有自我人格,且能夠和別人保持適度和諧的一種互動關系的過程,就是人一輩子的成長.當一個小孩從小到大,逐步開始步入社會的時候。假如孩子,在教育過程中,家庭環境中,以及母嬰關系,俄狄浦斯關系......人格塑造的關鍵過程中,有一些教育環境和家教環境間的教養缺失了。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產生一種情況——拒絕長大,拒絕心智成熟!我們把這種情況叫孩子拒絕進入社會,即社會回避行為,其表現比如上述的患者。孩子不接受社會的“閹割”,接受社會的閹割,孩子就會進入到社會,孩子不接受社會的閹割,孩子就會產生社會回避。其實當時他接受心理咨詢時,代表著這孩子在給自己一線希望。但是可能由于心理咨詢的失敗。心理咨詢師沒有給這個孩子希望。孩子發現沒有希望了,孩子會進一步的退縮。所以當時實際上是有一個希望的,但是可惜我們沒有給孩子一個看到希望的機會,所以孩子又一次退縮了。說話變少了。一般來說,一個人如果話很多,代表與社會的互動多;代表接受社會,允許自己成為社會人。一個孩子或青少年的話變少了,比如說抑郁癥人如果話變少了。那么,這也叫社會回避行為的癥狀。一個人從話變少到不說話到沉默最后甚至變得完全與人們開始分離,叫做嚴重的社會回避行為。社會回避行為有不同層次:當一個人最終不說話的時候,意味著社會回避行為達到了最嚴重的情況,即:我已經拒絕進入到你們人類社會了。你們人類社會不好玩,你們人類社會我“玩不轉”,我不跟你們玩了!三、對于父母是高職分子,對孩子簡單粗暴是不是他抑郁癥的原因?是不是他厭學自殺,同社會回避的原因?當孩子來之后我們并不會過多關注孩子的那種主要癥狀,當然如果孩子有自殺的傾向,我們可能會評估一下孩子的自殺風險。評估完后,如果沒有過多的風險,我們主要給孩子一個表達自己的機會,即當孩子能夠在這個過程中說出一些東西,此時咨詢師要做的就是聆聽。咨詢師要給孩子一個說話的一個可能,但是光聆聽孩子說話就行嗎?這是不夠的。能夠讓孩子說話,孩子一定......你記住任何一個來訪者走進心理咨詢室,都代表著他在同意和你進行一個溝通。但是當任何來訪者(包括這個青少年)嘗試跟你溝通,他說出一些東西時,假如說這個心理咨詢師受到的咨詢訓練的技巧能力不足,他無法從來訪者話語中聽出他的無意識動機,沒法翻譯這個來訪者的話,不能準確說出來訪者心里說不出來的感受。此時,來訪者就會對咨詢師失望,來訪者就不會給咨詢師機會了,是嗎?對,是這樣。所以說,來訪者總會給咨詢師機會的,來訪者之所以不再說話,或者沉默,或者拒絕做咨詢,是他給了我們機會,我們抓不住而已!如果我們不能夠準確翻譯出他無意識的動機,不能翻譯出他話語背后想表達的意思,不能有效地說出他心里面模糊的情感,這些都使得孩子放棄了這個念頭。所以說,在目前情況下,如果能找到一個能夠聽得進去的咨詢師,能夠給孩子一個讓孩子再嘗試一次的可能。舉個例子,比如說這個孩子我來給他做咨詢,假如說他愿意嘗試一次,或者說這個孩子他不愿意來,而我們愿意主動上門一次的話。我會跟孩子說:“能不能給我一次機會,讓我們試一試,讓我們能夠產生一些與以前不同的東西。”我可能用這句話做個開頭。然后他能給我一點機會,那么我可能會嘗試去搜索他心里的感受。如果他點頭代表,可以開始一個溝通。他開始變得能用語言,當他能跟我說話,我就開始聆聽,然后在聆聽過程中,我會嘗試用一個解釋性的態度。意思是我要嘗試去作解釋,并不在于我要正確,而是要給來訪者一個讓他明白我努力地想要去搞懂他的這樣一個態度。而我想要努力弄明白他的這種態度會讓來訪者對我產生一種來自感官的信任。當我們再嘗試理解他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受挫。受挫之后我們會遵循來訪者的意見。我們這個時候會和來訪者達到一種共情性協調的過程。就是來訪者的情感和情緒行為匹配到一定程度,我就會調整我的情感情緒行為,和他達到共情性協調。這些工作做完之后,我說錯,來訪者會指出。如果我說對,來訪者會繼續跟我往前走。不斷地通過這個過程來訪者的無意識會更多地呈現,最終來訪者理解了自己。這是我跟大家比較詳細地說一下,如果我要做這個個案的話,我大概的一個思考和流程。一般來說我們并不會去預先做一個預測,預測他的情況一定是因為父母早年什么的原因。因為這可能會誤導咨詢師能夠干凈地去思考,它占據了咨詢師的大腦,會使咨詢師產生偏見。這是一個相對來說一個比較正確做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