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從今天(2016年1月4日)開始,由MadlineCG藝術實驗室的39位朋友+我本人將對Craig mullins在sijun上的答疑合集進行漢化,漢化內容陸續(xù)更新在本帖中,(上面的為新,下面的為舊。注意:由于原PDF各問答間并無緊密邏輯關聯(lián),因此我們并不一定是按原PDF順序來更新的,但完全不會影響閱讀——因為本來就是帖子嘛)待漢化整個過程結束后,將編訂為一個PDF無償發(fā)送給整個CG圈子。
歡迎各位隨時點擊閱讀更新。
(由于這并不是一本書而是CM在論壇上與人交流的對答,所以有時語言會顯得相當口語化和隨意,原PDF也并未收錄所有的配圖,因此有些部分的漢化會顯得很孤立,大家Get大體思路就好,我會在灰色括號中補充最低限度的我的個人看法以協(xié)助大家的理解。)
注:因每篇文章不得超過2萬字,將依次更新在答疑集2、3、4……中。
我很喜歡畫畫而且我已經(jīng)把我的前半生都奉獻給了它。總的來說,我很熟悉Pyle那一套和學院派的東西。我覺得Pyle的理論是有價值的但是不透徹,如果你墨守成規(guī)的話會限制你的提高。
我的建議是,如果你能理性的從別人的理論中去粗取精不鉆牛角尖的話,你可以盡可能多的接觸各種理論,否則還是少看為好。
我覺得更好的辦法是睜開眼睛去觀察真實的東西:藝術、藝術家、大自然。不需要用語言來描述,用你身體的不同感官去體會和理解。
Jason Manley和我對于學院派的理解有一些分歧。他認為只有打好學院派美術的基礎才有創(chuàng)造力可言,但是我覺得傳統(tǒng)理論會成為你的桎梏,我想這個辯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認為創(chuàng)造能力對于美術來說有多重要。有很多畫畫的人問我“到底怎樣才能變得很牛逼??!!”我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我只能說,我的建議就像我上文提到的,堅持觀察總結,不要盲目的相信任何一種理論,你會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繪畫更新派并不是“受人尊敬”,相反對于大多數(shù)我知道的藝術家來說,包括我在內,它是一個笑柄。事實上他們不像19世紀藝術那樣,而是像法西斯那樣偏執(zhí)的喪心病狂的一幫瘋子。。我看他們就差準備預言世界末日了(嘲諷)
我不覺得藝術家或者插畫家這種職業(yè)“日益冷落”,相反與以前的畫廊時期相比,我覺得現(xiàn)在藝術世界有了更好的發(fā)展。難道你覺得你畫個很簡單的東西就能上頭條了嗎?得了吧。現(xiàn)在畫得好的畫家多得是。
我還記得在我剛開始畫這種概括的小色稿的時候人們都不理解,甚至有人噴我。
正如我之前說過的,我不反對藝術形式上的模仿,但是如果模仿我的東西的人多了難免會導致這種繪畫模式的過度膨脹,縮短它的商業(yè)周期,它的價值也會隨之下降,而且我可以肯定的說讀到這段話的各位也有人模仿學習過我的東西。
但是對于這種現(xiàn)象我沒有任何辦法,任何人都沒有辦法。還記得我以前也學習過Syd Mead(一位概念設計大師)的風格。但是我知道我很快就會被這個天才甩的望塵莫及,藝術這個東西就是這樣慢慢發(fā)展的(總會有人推陳出新)。
我現(xiàn)在每天都會外出畫一幅這樣的畫,從不間斷。畫這樣的畫可是需要爭分奪秒的。這么做很有價值,并且也一直鞭策著我,你必須精神保持高度集中,需要深思熟慮而且腦子反應也要快。我現(xiàn)在還在和油畫糾結著,這東西生來就是逼瘋我的。
我對自己的鉛筆稿不太自信,大概是因為我從不畫。但是我會經(jīng)常改變作畫過程。這么做能讓你發(fā)現(xiàn)一些之前未曾留意過的東西。我記得有些汽車設計師構思的時候用鹽水太妃糖來構筑汽車的外形,最終效果非常獨特。(鹽水太妃糖是最早產(chǎn)于新澤西大西洋城的一種太妃糖,“鹽水”是牌子)
本著不斷嘗試的創(chuàng)新精神,我這次作畫的第一步選擇了和其他畫師一樣的步驟——線稿!不管你信不信,我的線稿一直都丑爆了,不過這一張比以前好點。我坐下和自己說“不停畫下去直到畫出些有趣的東西”。
這里的很多角色作品,以及Elfwood上的一些東西都給了我不少靈感( http://www.elfwood.com)。多謝你提醒了我,Isric(一位網(wǎng)友)。
紙上的橫線是因為我喜歡在用過的打印紙背后作畫。這是張發(fā)票。(那些橫線)不是我刻意弄上去的。
我打算給這幅畫上色,有什么想法嗎?
繪畫本身就是讓你打開思路的原因。這跟你使用的是鉛筆,木炭,油彩或手寫板沒有關系。繪畫畫的是結構,這也是最容易被忽略掉的,如果你不了解基本的結構,那么你也不能很好地進行繪畫。
就比如你的這幅畫,一方面,你把眼窩畫得很大,另一方面,你并未正確地延伸頭蓋骨。頭發(fā)的形狀暗示了耳朵的位置,但是你畫得太高了。后腦勺結構的疏忽和夸張的面部特征,這些都是很常見的問題。
所有這些,都是繪畫的一部分,所以,請拋開鉛筆和線條這些表面的東西,再次重新思考繪畫吧。
你好,Phillip,我記得我曾經(jīng)非常喜歡做這個,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畫得惡心了。然而不可否認,從matte painting(遮景繪畫)里你能夠獲得很多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在其他藝術領域里也同樣適用。
首先一點,繪制必須精確。看看這個影像板,它很精密,任何不精確的筆觸都會產(chǎn)生錯誤的效果,這就需要你在開始繪制之前處理很多零零碎碎的工作。檢查一下左下方的那個橢圓。顯然在你繪制時,很多東西沒能立刻想到,比如說那些樓層在透視圖中的比例。樓層就像人體一樣,固有比例必須準確。仔細觀察這些近景建筑的比例,然后再回去設計其他建筑。這就是最便捷的解決途徑。要特別注意你的地平線在哪里,時時刻刻都要關注到它。
就明度而言,簡潔是第一位的。想象一下,如果是個巨大的立方體(同比建筑物),它看起來會是什么樣的?同樣,我們對其他各種材質、顏色也可以做出這樣的推理。
一般來說,對比會使我們產(chǎn)生正確的推理,這點在陰影形態(tài)的確定上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當這種對比模式出現(xiàn)在插圖中時,物體本身是什么樣兒已經(jīng)不再重要了,而這個“度”的把握是非常微妙的。重點是,我們需要分清亮面和暗面,而不是將其混在一塊。大體規(guī)律就是這樣的,我們只要嚴格按照這些規(guī)律去執(zhí)行就可以了,然后你會發(fā)現(xiàn),整個過程會如你期待的那樣輕松自在。
有太多東西可供對比的了。認真觀察這些嘴唇、鼻子、眼窩。把頭部想象成一個圓柱體,然后觀察這些明暗調子是怎樣把頭部的各個部分凸現(xiàn)出來的。除了特別暗的部分(例如眼睛),臉的亮部只有少許暗色。這些中間色太暗了,東西顯得有些太過光亮。
我想,很多時候人們識別一種藝術風格靠的都是觀察這些大量松散的筆觸。簡化其實更加重要,但是它經(jīng)常被忽略。觀察薩金特畫中的這件白衣服,上面并沒有很多繪制痕跡。他是根據(jù)高度接近的明度標準,來選擇繪畫內容的。
進一步來說,我經(jīng)常強調藝術里沒有客觀的標準。如果你把明暗調子的規(guī)律理解或執(zhí)行得太過死板,這樣也OK,但是這已經(jīng)開始違背藝術的初衷了。
所以,要回答什么方法可以使一款游戲賣的更好,這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的。針對這個問題,我認為一個善于規(guī)劃、研究經(jīng)驗豐富的營銷大師比一個留著山羊胡子的藝術總監(jiān)更有用。那么現(xiàn)在,至少我們可以用理性的方法來試著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最理想的情況是,你可以找到是什么原因影響了一款游戲的銷售,譬如在商場或者其他地方找1萬個人問一問。但是,你確定你能得到你想要的答案嗎?我想很多人都會把“喜歡的”和“好的”相混淆。看看大家對于這張直升機圖片的反饋吧,有一些人認為火球更好,你也不能說他們就是錯的。
GeorgeLucas曾經(jīng)說過,如果你能知道一個十二歲女孩需要的是什么,你就能去統(tǒng)治世界。所以美術設計和市場營銷會毀了藝術嗎?顯然會的。我們都知道拿著劍的野蠻人和拿著槍的性感嬌娃比Kitty貓更符合我們的審美。
所以我的意思是,藝術是主觀的,好與不好都是你說了算,與現(xiàn)實無關。
但是,當我作為美術指導而我并不喜歡這個方向(美術或審美取向)時,我所能得知的是:1.美術指導是不稱積的。或者 2.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是細節(jié)有問題(關于大胸和爆炸)。但是,在和直升機有關的這個復雜畫面中,我所關注的是,在我努力消化理解之后,就算只有一瞬間,這個直升機看起來完全就是正在爆炸的樣子!
因此,我猜測在這個項目中,我所說的第1點更接近真相。
Muzman,你對臉部的正面結構有一個清晰的理解,但是有時候過猶不及。眼窩這個結構會有一個大角度的向后傾斜的趨勢,所以可能他們不應該被包含在臉部的正面結構當中。你能發(fā)現(xiàn)這兩種畫法之間透視效果的不同。初學繪畫的一個問題是由于轉折后的形體遠離觀察者,因而看不到形體轉折和遠處的透視縮短。
有些人的頭部是像這樣的,但是這很罕見。
在由頂部到底部觀察頭部的時候,存在一些相似的問題,前額的平面比下巴和臉頰面對觀察者的部分更多,可以把它想象成是一個平面粘附到一個球體上。
在傳統(tǒng)繪畫中也有同樣的結構層次存在。
“暖光總是擁有冷色陰影”這個法則并不是絕對的。相對意義上來說,兩塊灰色放在一起對比,其中一塊也也可能比另一塊更暖和更冷。
記住,對比是最重要的。
我認為人類的眼睛最適應偏暖的光和偏冷的陰影,是因為暖色的太陽和冷色的漫反射天空強化了人在這個視覺上的認知。【科學上,對暖與冷的區(qū)別認知是感性的,而且并不一致。】你可以----隨時打破這個法則只要不干擾造型的識別度。
明度——物體多亮或者多暗。
色相——紅色,綠色,藍色……
飽和度——色相的強度。
它們是三個獨立變量。嘗試一下Photoshop的HSB滑塊,你將會掌握它們。
舉個例子,并沒有所謂的棕色,它其實是暗紅色。土地的調子是暗黃色和紅色。
我總是會去做一些分析,我覺得你可以把繪畫中遇到的問題分解成不同的部分。用這個順序:結構,明度,顏色。把每一部分畫對。這些問題可能會重疊,舉個例子,如果在一個臉頰的后退面上明度出錯了,臉頰的結構看起來不太對。那是明度問題還是結構問題呢?好吧,都有。同樣的,對你的圖做一個灰階來查看明度是否合適。
許多人跟我說他們的畫需要活力或者生活情調,但這些都來自于扎實的基本功。
我前段時間提到的一個練習是來自《Judith Crook的色彩理論》。她設計了一種簡單的練習,在早晨和夜晚都在同一個地方【一個擁有各種各樣紋理和材質的建筑的復雜空間就很棒】拍一些照片,然后去畫它們,但是注意要夸張在這兩種光照條件下的不同之處。這是個很棒的練習,隨心所欲的去嘗試吧。
照片問題是一個很流行的問題。關于這個問題我已經(jīng)說過很多了,但我會再解釋一次。
照片不能代替寫生練習。還記得你小時候跑到一個舊谷倉后面在火堆里炸毀了一些噴漆罐嗎?然后你告訴你媽媽,額,你是要去扶老奶奶過馬路。她是如何知道你隱瞞了她呢?(一個古怪的舉栗……)
對有經(jīng)驗的藝術家來說也是一樣。【對著照片作畫的畫家在其有限的生活經(jīng)驗里并沒有體驗過現(xiàn)實中對著千里之外的場景作畫,畫家那天只是在屋里拉上了窗簾作畫。他們怎么知道1000英里以外的場景畫面呢?其實每個人都知道。】這也還不錯——取決于你用它做什么。是一塵不變又愚笨的去抄電影膠片?還是用它作為你其他繪畫的基層。這取決于每個人認為它是什么,以及它的價值是什么。寫生會帶給你走得更遠的可能性。
但是遲早,如果你做藝術工作足夠久,你會開始對使用照片覺得厭倦和焦躁。當你開始拼盡全力練習去控制這些媒介,你在想,如果可以把它做的跟那張照片一樣,你就成功了。好,你成功了。在我剛開始學的時候我也這樣做。但是藝術遠遠不止這些,當你開始寫生并且放棄照片,你將看到藝術的更多可能性。你就再也不會覺得無聊了。
我曾經(jīng)說過另一件事,但是人們并不相信我。那就是一個初學者和一個有經(jīng)驗的藝術家都使用照片,有經(jīng)驗的藝術家的畫會看上去更好。一個精準的輪廓只是好作品中的一小部分。你在真正理解并消化之后你才能看清和表達一個形體。如果你不站在一個物體前面,你就無法感知它的形體——照片是平的。
雖然照片亦可擁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對一個插畫家來說。但是,請謹慎的使用它們,理想的取而代之的方式——是大量的寫生練習。
我認為傳統(tǒng)的從寫生石膏模型開始練習就很不錯,然后再到模特。很久之后,你就可以使用照片并提取出其中的信息,并且不會成為這些平面形狀,色彩和曝光寬容度的奴隸。
這里是一張照片和一張我在現(xiàn)場畫的速寫。照片沒有看到我所看到的內容。我可能會在繪畫和造型時使用照片,但我很高興我能做到照相機所做不到的事情。
你好Sporq,我在Columbus長大,主要是夏天在那邊。我畫過很多追求“真實”的畫,但只求“真實”是完全不同的作畫方式。我正在學油畫,如你所見,它讓我非常蛋疼。用傳統(tǒng)方法繪制插畫時,我常用丙烯和水粉。
我在這幅畫中確實沒怎么注意頭部的結構,僅僅是想讓頭看向周圍。但每個人說的都有道理,畫差了就不應該貼出來。這幅畫是在以前的舊畫基礎上改的,更多是疊加,很高興你們能接受這種方法,雖然這搞得我像個偽君子一樣。這是畫在藝術用品店里買來的12*16英寸畫布的,某些地方還用了石膏粉,所以看起來會有一定厚度。
傳統(tǒng)的思路被稱為“肥蓋瘦”,即開始畫的時候特別薄,越畫到后面越厚。現(xiàn)在來說就是在開始只用中間調子,再往明和暗一步步走。走的時候暗部是小筆小筆加深,而亮部也是慢慢變亮。這是繪畫方式的一種。
Surferboi,是的,她被搞得很無聊!我也不想啥事兒都不干就坐著兩個小時不動。薩金特會讓模特帶上一個朋友,好讓模特保持活力。這能讓人可以通過形的對比把結構畫得非常清晰。鑒賞他真跡的時候,我可以看出來這點。如果一個人有把一生的時間,毫不分心地,用于某一個方向、媒介(如鉛筆、油畫、水粉之類的)或者風格的研究的天賦,那他的成就將會非常驚人。但通常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這種天賦,要么就覺得無聊了,要么就分神或者其他blabla干不下去了。我相信薩金特,因為一個“英年早逝”而未能成就偉業(yè)的朋友說過“他在其他太多的事情找到了樂趣(假如總是分心沉迷于各種各樣的樂趣,你就很難在一件事上獲得成就)。我對我所有接觸過的藝術領域都很感興趣,所以希望有朝一日我能全部征服吧!
Anthony,F(xiàn)loat就是指復制圖層,快捷鍵是Ctrl+J。然后右擊工具欄圖標可以改變工具的具體功能。完成時也是一樣的過程。說不清你為啥不懂,或許有人比我更懂電腦、photoshop,但我一樣能畫的超屌的勒。但是記住,畫細節(jié)時一定要新建一層再放大刻畫。之后再縮小觀察整體,這非常重要。
對于你其他的問題,我在這兒發(fā)的圖其實完全不是這么畫出來的。我不怎么用放大工具,雖然有時有一丟丟用處。我在這兒發(fā)的圖大小只在1-3k左右,這樣的畫布大小一般在幾百像素左右,不會讓你沉迷于細節(jié)。
問得好Lord Arioch。很幸運能通過藝術總監(jiān)的工作鍛煉出比以前更簡潔的作品,我覺得我現(xiàn)在是比以前更優(yōu)秀的藝術家了,因為簡潔的表達已經(jīng)成了我的優(yōu)勢,而不再是以前的“未完成模式”。
Jason,確實是這樣,不管如何,油墨顏料是種很奇怪的介質。
哦,說起那塊銅牌,你們知道,就是那些掛在一幅畫旁邊、寫著些簡介文字段落的小銅牌子。關于查斯(Chase)畫中的場景,一直以來有兩種詮釋:第二種詮釋就是,畫出這場景不過是為了實現(xiàn)他的老師強加給他的迂腐的學院派思想。為了知道我錯在哪里,我必須再回頭去看下那些圖,我都快記不得了。
回答諾里(Nori)的提問:是的,如果必要,我會對圖畫做出修改。使用一些通用的修改工具可以糾正許多畫圖中的謬誤,但有些時候,你會忽然地改變你原來的想法,這是數(shù)碼繪圖吸引我的一個原因。而在傳統(tǒng)繪畫中,如果你搞出個錯誤的構圖,這畫就完了。探索不同的繪圖可能,是需要時間、需要艱難地堅持下去的。在Adobe網(wǎng)站上有不錯的曲線教學可以看下。
回答威克斯(Weeks)的提問:我并不太明白你的問題。你是在問紋理貼圖嗎,3D紋理那種?我個人覺得如果把物體塑造和紋理割裂開來看,是很沒效率的一件事,我見過不少3D美工,想做好進一步渲染,卻在這種割裂中止步。總之,作畫時定好正確的明暗調子,你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其實你并不需要太多紋理貼圖。
回答富爾德(Void)的提問:是的,你說的都很對,并且不止這些。我這幅畫上,主要壞蛋們的頭的部分靠近得過于簡單粗暴了些,然后,作為畫家該怎么辦?我不得不考慮身體其他部位并且畫出來,哦……然而時間不夠了。以前,我就因為草圖所謂的“完成度”過高而陷于兩難的境地。你說這圖看不對眼這點,是完全正確的,我明白,我畫人物的手部,要像我畫人物臉部一樣好就好了,正因為這部分是在我目不可及的地方,我必須考慮哪些部分適合給人看,哪些部分是不適合給人看的。這就是這個論壇很酷的地方(開玩笑)。
關于不同畫手所處的“等級”、一個“小透明(新手)”是否有資格去評價一個“大角蟲(老畫手)”,這類爭論由來已久。先不論怎樣才能定義一個畫手到底有多么牛逼,設想一下,假如你是個屌炸天的專業(yè)畫手,你的受眾范圍是非常廣的,假如你是個商業(yè)畫手,你最好專注于如何用你的畫去震撼你的受眾。我爹就是我最好的評論員,他老人家即實在又嚴厲,并且對于繪畫一竅不通。
我不知道我是否傳播了如下經(jīng)驗:在一個藝術中心的教學班里,一個講師讓觀眾們將學員們最終的作品從差到好進行總體排名,并按照排名提出批評。簡直是捅了馬蜂窩!那些藝術家們幾乎要瘋狂飆淚!最終證明,其中95%的觀眾的水準是在平均值之上的。
對于那些只想聽好話的畫手,我的建議很簡單,如果不喜歡一個“菜鳥”批評一個“大師”,你就直接在自己的畫作下說明,看下他們的評價然后繼續(xù)前進。如果他們說得很傻很天真,那就不值得為此批評做出改變。
(以下這個內容塊為CM給眾多網(wǎng)友幾乎是『教學式』的答疑,但很抱歉,原論壇里所有的圖片都失效了……)
一些筆記我會把它們置頂。作業(yè)會在掌握的基礎上逐步一次增加一到兩個。
下一個畫是兩個不光滑的立方體,一個白,一個黑,都在一個白色的平面上。這比你想象中的要難,接著我們會畫圓柱體,球體。
當你都十分熟悉這些幾何體后,我們可以開始畫一些用這些幾何體組合的造型。在課上我們會像小孩拼積木一樣畫它們。當簡單的幾何體組合有了簡單的紋理后,我們會講解顏色,反射,空氣透視等知識。每個知識點都要一個一個來學,不能一口氣吃成胖子。我會在后面一直督促你們。我還從沒見過有人能畫兩個白色的立方體從沒出錯過的,所以如果你不能一開始就掌握最基本的基礎,那么當我們開始學新的知識點時你就跟不上了。
我推薦從一個羅馬石膏頭像開始學習。觀察它們細微的變化。你可以看到鼻子就像一個盒子,而鼻梁是一個壓扁的圓柱體。頭的基本型是一個球體。觀察頭頂?shù)闹虚g調子(假設是頂光)的明度要比下巴的中間色要高。當頭部遠離光源的時候,假如下巴依然被照亮,那么中間色會暗一點。你能看到鼻子對面頰造成的投影嗎?這個投影更暗,就像立方體造成的投影。
各種材料在亮面的對比上有很大的不同。高反射的材料。模糊表面的明度。閉塞陰影應該遠離右邊,并且曲線是相反的。立方體的暗部沒有反光,球體的投影會不在透視里,盒子也不會是個立方體。不要嘗試讓鏡頭扭曲,那樣球體同樣也會被扭曲,在地面的漸變過渡上沒有透視。如果是廣鏡頭,遠處陰影的邊緣會按透視比例縮小。軟投影在立方體上,硬投影在球體上。所以畫兩個立方體要容易得多。
Nex-垂直線不垂直,陰影太黑,立方體暗部沒有反光,立方體被照亮的頂部沒有中間調子的過渡,立方體沒有處于同一平面,和29a一樣的錯誤。立方體的右面的左邊是處于陰影中的,這里畫太亮了。表現(xiàn)出中間調子過渡(中間調子在亮部,但不是高光)。讓畫面中有完整的陰影,這樣可能讓觀者能更快的明白畫中的內容。
Tanis我講下立方體的頂部。右消失點離中心觀察點太近了。立方體頂部的邊緣的投影畫的太模糊。被照亮的頂面和垂直面的暗部兩者的明度沒有區(qū)分出來。被照亮的垂直面沒有中間色。線稿啊啊啊啊!用明暗,別用線。先畫出你的結構(用線畫)然后在你的線稿層上覆蓋畫。畫準它,先別憑錯太過感觀的眼力勁兒,當你畫準確后你也就學會觀察了。
MOO,這不是立方體。并且,我沒有說清楚,兩個立方體是一樣大的。而你畫的遠的立方體比近處的還大得多。這個打光的方向也不好,光線是相切于一個面的,無論是光還是陰影都要這樣畫。最好是能快速的安排好光線的方向,這樣所有的面的光源就確定了。左立方體的中間色過渡剛好反了,應是亮的在遠處,暗的在近處(光源是在遠方的)。陰影沒有統(tǒng)一。區(qū)分好亮部和暗部,雖然上面提到的也有例外。
Blinke,立方體不符合透視,線沒有相聚(左邊太長)。球體的陰影應該在球的下面一點。陰影呈現(xiàn)出不同的光源(兩個方向的光源)。立方體的固有色明暗分三個等級,亮面、灰面和暗面。應該擴大立方體暗部的反光,特別是來自近處球體的反射光。球體的明度太低。用灰色來塑造,別用白色。亮面的主陰影畫的太過。球體正底部的暗部要畫正確,因為球體的底面有來自地面的環(huán)境光(這個光會讓陰影顯得不會太暗)。不要耍滑頭讓陰影畫在畫面外,這是會很奇怪。
Darkmoon,你和MOO一樣的問題——打光的方向,你比他好點,好歹是在陰影里。立方體的左邊暗部應該加入更多的反光,因為亮面十分靠近并且有一點陰影。同樣也可以在右邊暗部加入更多的反光。左邊頂部的邊緣沒有畫出來,用微小的色調去把它表現(xiàn)出來,而且它不符合透視關系。
美國式的生活總是花得比掙得多百分之二十。如果你看到這個城市消費者借債的數(shù)字,一定會大吃一驚。看看那些用借來的ZipCar(Zip Car是一家很便宜的租車公司,10刀一小時,租好了會幫你開過來。)開在美國101公路上的人們,他們其實沒啥錢!
我建議做的正是美國式生活的反面。即憑借你掙得的百分之八十(或更少)來生存。而且這完全能被做到。我在救世軍商店(救世軍商店是一個慈善組織,經(jīng)常收破爛。你可以捐東西給他們,然后他們再賣/送給窮人。)購物,如果必須要買東西,只買二手貨。我的很多衣服都是在叢林里找到的,因為這邊在瀑布里游泳完的人有時會忘了把衣服穿回去。找到賺錢的喜悅,而不要享受花錢的快感。
是的,我就是個小氣的討厭鬼,這快把我老婆逼瘋了。
你問我為什么這樣做?你知道高等教育值多少錢?現(xiàn)在人們壽命長了,退休時間也更長。保險公司都在重新算保險費率表格!你難道不覺得總有些雜七雜八的開銷是你完全沒算到的?你是否曾見過七十歲高齡還在麥當勞打工或是開出租?人們不是削減了太少的開銷就是太過樂觀!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貨幣市場讓百分之十七的人退休然后搬到佛羅里達。他們當時都覺得這一切會繼續(xù),但最后還是不得不回去上班。就像我叔叔,他是賣鞋子的。
所以不論你現(xiàn)在經(jīng)營得如何,就算是相當不錯,你也不能預料它就會一直這樣。問問一些在九十年代賺著妥妥六位數(shù)的知名動畫人吧。那時可是晴空萬里,個個都往寶馬經(jīng)銷商那里跑。現(xiàn)在卻都傷亡慘重,紛紛跑向了Maya培訓班。居安思危,樂極生悲,這可不是空口白話。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這世界正飛速充斥著模仿薩金特作品的數(shù)碼贗品。我正在為某一天沒法繼續(xù)賣出我那些破圖做著準備。
唯一真正能讓你杜絕這種事情的方式就是在你的財富范圍里好好過日子,不管究竟是怎樣的財富。當然,這完完全全不屬于美國式的生活。
(沒錯,上面這些都是CM自己說的……)
Q:你是如何獲得/收集參考材料的?你用自己的資料庫、圖書館、書、雜志、谷歌這些東西嗎?你覺得什么途徑或方法是最好的?
A:我不覺得找參考這事上有什么途徑是壞的。好吧讓我們倒回去一點。如果你想要高度參考又要合法,那最好的是你拍的照片。從直接記錄物體自然狀態(tài)的到后期處理過的,都試試,想清楚該什么時候用。一些客戶真的想要做得像照片似的,滿足他們。注意攝影師的版權!
在畫油畫時使用很多的松節(jié)油是沒有問題的。我自己用三種藝用松節(jié)油。第一種:CP亞麻子油用于初洗。只要你記得用肥蓋瘦的技巧那么這種油應該不錯。除非你畫了厚厚一層顏料,再之后想要用稀少的一層顏料覆蓋掉它,這就會有問題。尤其是當你頻繁使用一些型號的風干機的時候。我知道有一些藝術家只畫薄薄的幾層,然后用石灰粉做出白色背景再把畫釉上。過了10年我再看這些作品覺得還可以,但是我想等過了1-200年后,我就不會再想看它們一眼了。
你能在博物館里看到那些用了瘦蓋肥技巧的畫作,他們裂開得很嚴重。我認為這是另一種損耗。我想如果底色層的厚度能蓋過畫布(并且很穩(wěn)定)那么就不會裂開得那么嚴重。
Ralph Mayer的藝術指南是我找到的最好的有關這方面的信息。
但是我?guī)缀跻耆艞売糜彤嬵伭侠L畫了。我無法控制它,畫出來的作品給我的感覺也很不好,并且我已經(jīng)花了比我設想的更久的時間在這上面了。似乎混合媒介,WC(某種顏料媒介),水粉和丙烯更加適合我。但是我很喜歡油畫中極佳的明度變化,所以我還在繼續(xù)嘗試。
網(wǎng)友原圖(上圖)
經(jīng)CM修改過后的圖(上圖)
Matthew,瞇起你的眼睛看上面的例圖,看后方的手臂是如何暗于前面的手臂的?也以同樣的方法觀察他的左側。而你畫所有這些東西用了類似的明度,然后使東西變得平面化。
我已經(jīng)猜到你可能的兩種反駁或者借口:
1)“這只是個30妙的速寫!”好吧,但是不管你用的時間有多短,你得明白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并且努力去達成。比起刻畫,主體物的大的明度關系要重要的多。
2)“我喜歡推進高光因為那看起來很爽…“我記得我在藝術中心用水粉畫車的高亮反光的時候。天哪這真是太有趣了。但是一片阿司匹林能治愈頭疼,為什么不把一整瓶都吃了呢?因為那樣你會在二十分鐘內由于肝超負荷掛掉。在推進對比上這也是同樣的。別那樣做就是了!讀讀薩金特的《注意事項》(這是一個PDF)-“區(qū)分你的明度”。最亮的地方,只能有一個!找到那是哪兒然后確保其他所有地方都比那兒暗。
暗部也是一樣的道理(這也是要給出去的圖必須要避免的-暗部出現(xiàn)粗劣的明暗構成-除非那圖真的是不錯)。
很高興你們喜歡這張畫!我也是,這種簡潔的形狀讓我愿意深入下去。
Chris,我以后可能會嘗試畫一些漫畫。不知道我理解的對不對,你說的是這個漫畫故事的具體頁數(shù)嗎?
估計要費一番功夫,我可受不了,大概這一兩年都會畫這個。
因為胖人的特點在其本身,所以我沒在人體解剖上耗費更多精力。但如果看起來不舒服,那肯定畫錯了。他的胳膊確實很長。為了表現(xiàn)撐起的肚皮,我畫的很光滑,同時也襯托出他周身的骯臟。我該在肚皮上精心描繪一些蛛網(wǎng)狀血管,讓他看起來更惡心。
有一點疏忽的地方是:我沒有好好利用肚子和下垂衣服的形狀,太馬虎了。
我是有意設置的背光。
就這么著吧,還行。我可不是畫出這東西的19歲少年,我應該抓狂才對啊,你們就算了。
Micke,我是從觀察一張老油畫入手的,所以是不是還挺生動的...
很高興幾乎沒有“太潦草了”這樣的評論。一定是我對這種風格掌控的更好了。
哈哈,手被裁掉了一部分。我?guī)啄昵昂湍切M腦子構成和作圖規(guī)則思維僵化的人辯論過。遇到手被裁掉這種情況,他們肯定會說:“手貼著畫面邊緣,感覺太怪了!不好!”——學會所有這些“規(guī)則”,試著每次打破其中一個。
拉長的身形自然是有意為之。和J(Jezebel 某個畫家)的作品看起來很像,我也很難區(qū)分。我猜這是不是意味著我的水平?jīng)]被甩開很遠。
頭部和其與肩膀的關系是非常具有表現(xiàn)力的。我設想她處于一種極為緊張的氣氛和情緒波動之下,她平靜的表情與突出的下巴和收緊的肩膀形成反差。緊張經(jīng)常不易察覺的通過脖子和肩膀傳達出來。依照肩關節(jié)來衡量脖子的長度,很容易被誤導,因為肩膀是活動的。脖子也一樣,所以把它扭來扭去很好玩。但就像我常說的,如果看起來不對,那就是畫錯了。有點兒說遠了,J的作品更好。
是的,Jezebel,我之后就是那樣。
我本該把頭部再加長一點,與“鳥脖子”相匹配,這樣畫面在內部更統(tǒng)一。
我喜歡gecko那個關于血液重量的想法(gecko應該是網(wǎng)友的名字,結合下一句,感覺是這個Gecko提出了說沾滿血的衣服下墜凸顯女性胸部之類的),但是拜托這可不是濕身大賽。衣服使用的是垂直的筆觸,也是為了表現(xiàn)拉長的身形。
噢,禮拜堂被頭發(fā)遮擋的部分不是正中間?是的,太隨意了。她的眉毛確實很突顯,又一項“女性不可以(做的事)”。
Tiger1313,我已經(jīng)以概念設計為職業(yè)工作15年了,直到近幾年才開始真正感到有所進步。我忙碌到?jīng)]有時間打高爾夫球和看電影。你覺得你正在山腳下?你越爬山越高。所以,不要再考慮這些事了,你會被打擊到的,去享受路途吧。你會在這場長跑中跑得更遠。
風格?忘掉這碼事!!我向你保證這會起作用的。少找妹子(妹子少找漢子)多畫畫!
Digital decoy,不,當我在寫這個的時候我完全沒有考慮你畫的獸人,我只是在考慮我傾向于如何處理。不過,我看到你指出這張圖是想畫出備受煎熬的感覺。我會花更多的時間設計和描繪事物,少花點時間在高光上,所以,是的,我認為這就是你的薄弱之處。我能比你看得更遠一些,在你意識到問題之前就看出畫面的明度是最重要的。這是我一直在極力推敲的,因為我不是個靠感性繪畫的人。
并且,說到描繪事物,我不是讓你用線畫,是讓你處理姿勢、結構、透視、設計。我在這里畫的一切廢筆都是我在試圖讓這些描繪事物時需要考慮的因素變得更好。
例如說,獸人長官的軀干是半躺著的,與垂直成45度角。腹部幾乎是平的,胸腔稍微往起傾斜。自己這樣坐一下試試看,讓你的頭保持垂直,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下巴就靠在你的胸骨上。所以,在你的圖中,獸人的頭有點高,有點往外伸。還有,為了強調姿勢,你在短沙發(fā)的邊緣有錯誤需要改正,這里能夠強調獸人坐在椅子上的重量。
好了,改畫。
不知道這樣是不是好一些,不過你可以隨便在這張畫上亂玩。有時你會遇到超出你知識范圍的事物,我就經(jīng)常遇到這樣的事。我無論如何就是畫不出來某些東西,因為我無法從結構上理解究竟是怎么回事。這時候要去寫生個幾千小時。這也是為什么畫照片不會給你任何益處,你只是像個受過訓練的猴子一樣照抄形狀。
神奇的是,當你在繪畫上取得進步時,你的設計也會提高。
Wonton私下里問過我一些建議,但我想在這里回答他。
我說過很多次,可能有些東西有許多對比或者很“跳”的部分,這個是個很好的例子。如果你的想法是表達物體的大小,那你必須嚴格按照大氣透視來。在水里的東西更是這樣。它們的邊緣會變得非常柔和。我知道這說起來很簡單,但是你看我的圖和Wonton的圖,兩者的區(qū)別就是:隨著空間延伸,畫面中的對比的量的區(qū)別。你可能會說,我需要用不同的調子來表現(xiàn)細節(jié)啊!好吧,但是調子上的區(qū)別得是非常非常小的,這樣你才能讓你畫的東西看起來很“大”。
還需要注意的是近處的東西和遠處東西的比例上的區(qū)別。當然也包括遠近的光的區(qū)別。近處的應該比遠處的物體大,遠處的物體應該模糊些。中間的物體的比例或者光線等需要做衰減的因素也都應該衰減。
嗯……我不能在這個上面一直說下去,但是我覺得你忘了考慮空氣透視。如果你有機會接觸3D軟件的話,你可以在一個平面上放上些有材質的方塊,渲染的時候用上濃厚的霧。你離的越遠,霧對物體的固有色的影響就越大。一只屋頂上的黑貓,當你離它一里遠的時候看它,它就不再是黑色的了。
如果你已經(jīng)知道了這些的話,請原諒我說了這么多。但是你在應用上仍然有些困難。觀察你畫的東西,然后仔細去估計一下它們離觀察者有多遠。
你的圖有些復雜,因為它是背光的。所以煙霧不僅是個模糊的東西,而且它還會對光線進行漫反射,這使煙霧也成為了一個光源。最后的結果就是,當物體背后有龐大的光源時,煙霧本身就會有更亮的調子。
所以總結一下就是兩件事:
1)你的有些調子還是太跳,為了讓它看起來“大”你用了太多的對比。
2)把你畫面的調子按照空氣透視組織地更有規(guī)律些,你需要你認真地思考他們在Z軸方向上的位置關系。
例子:左邊那根前景中的柱子的底部離我們更近。這就是我看它的方式。你在我的圖中看到柱子的底部更黑而且有更多的對比,這表明這根柱子正在向我們對面倒去。對這些東西更敏感你才會讓你的作品看起來更加真實,而不僅僅是些平面的抽象的形狀。
是的,我很早以前就知道『多重曝光』的概念了。甚至有人在數(shù)字技術出現(xiàn)之前就已經(jīng)在嘗試去表現(xiàn)它,這種難度可能比我猜想的還要大很多。
但是,與其用曝光過度的照片,還是用多重曝光(HDR)的照片來學習和研究更好,我們應當直接從現(xiàn)實中觀察總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攝影有曝光限制(照片只能表現(xiàn)亮度的0-100,肉眼接收的信息區(qū)間更大);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這種方法可以幫助你感覺和理解你所觀察到的造型并且試著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而不是簡單的臨摹照片上的形狀照貓畫虎。
除非你的水平真的很高,否則臨摹照片這種方法就將會是效果最拔群的妨礙你提高水平的方法。而且這樣的方法很容易上癮,因為這樣做很容易出效果,用相對來說很少的時間和精力就可以習得如何優(yōu)秀的復制。
“老子最討厭疊著照片畫的人了!”
如果有人斷章取義的引用我說的這句話的話,我會用一把生銹的大斧掄死你……
我自己以前也這樣臨摹過很多照片,對于幫助你熟練掌握繪畫媒介來說,這是一種好方法。
通過觀察現(xiàn)實來訓練『從一張白紙開始從無到有的繪畫』可能會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聽起來有點奇怪。雖然在非常初級的階段臨摹照片可能會是一個好主意,但一旦你對繪畫工具的掌握程度已經(jīng)足夠熟練的臨摹照片了,就應該開始轉向關注現(xiàn)實。這時候你的作品可能會收到一些負面評價,不要抱怨。沒錯,它可能不會像你以前臨摹照片那樣“畫的像照片一樣”而且你可能不再會聽到一些外行人看到你作品時發(fā)出的驚嘆“哇哦~”但是,你會漸漸的開始接觸到一個更廣闊的繪畫領域。
最好的辦法就是由人為形態(tài)的模型(比如石膏像)開始繪畫。為什么不畫靜物呢?因為與瓶瓶罐罐花花草草這些簡單的東西相比,從人造模型中剝離逼真的渲染表層效果的難度會更高,看你畫的人可是不好糊弄的(你犯的任何錯誤都會被發(fā)現(xiàn))。而且模型不會移動,不用考慮反射率,沒有例如暖調或者冷調時的皮膚這樣強烈的色彩變化,而且在家就可以搞~你可以在網(wǎng)上買到這些模型。
所以在你想找更好的圖片臨摹之前,盡可能通過觀察現(xiàn)實訓練。如果你有時間和資源來玩合成曝光的話,你可以花時間去觀察。
一旦你有了幾千個小時的觀察現(xiàn)實的積累,你會開始掌握一種更好的理解并且使用照片的方法,起碼我個人是這么認為的。
我希望我說這些對你的問題有幫助,這只是我的看法,但是我不是在隨便胡說。有很多種學習和表達藝術的方法。每個人都可以合理的質疑我這里說的任何東西并用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理解。
有一種畫遠距離消失點透視網(wǎng)格的方法,但是這種方法是事倍功半的。
以前有人賣透視網(wǎng)格。只需要把紙疊在上面畫你需要的透視線或者直接開始畫。這確實是個辦法,但是你會聽到類似這樣的評價“畫的不錯,但是如果是我的話我會用稍寬一點鏡頭透視網(wǎng)格來畫……”這種方法有些機械化而且受限制。
現(xiàn)在,得益于現(xiàn)代科技的“奇跡飛躍”:)我們使用3D軟件建立一些細分平面,按照你的想法設置鏡頭,然后打印出來疊張紙在上面畫。你可以建立一些簡單的邊框立方體來幫助確定主體物的大致造型,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就算面對構成相對復雜的造型也可以避免疏漏。如果你真的很擅長3D軟件的話,你可以將一些更加細節(jié)的東西建模表現(xiàn),或者干脆直接全部使用3D軟件——建模,渲染,搞定。
我以前畫布面插畫的時候,會畫一個很小的透視草圖,大概14×17厘米,小到足夠確定一個遠離畫面的消失點的位置。搞定之后,去快印店用復印機把畫面放大到大概30×40厘米。有時候需要分幾版來印然后把它們粘在一起。
現(xiàn)在介紹一個Syd Mead(美國著名的科幻設計大師,插畫藝術家)自己的方法。【水粉是不透明的,這就意味著你把畫畫在上面的時候你的透視草圖會毀掉。這樣不好。那么如何在不覆蓋掉透視草圖的情況下畫水粉呢?】將畫紙的角用膠布粘起來固定,然后將大頭針穿過畫紙釘?shù)桨遄永铩!具@樣你就有了準確的定位標志,你可以復制草圖,繪畫,再復制等等(多次利用透視草圖),復制的草圖位置也會十分準確不會偏移。并且用一張石墨紙墊在畫板和畫紙中間,注意別把石墨弄到畫紙背面了。如果你總是需要重復畫同樣的透視草稿的話,會弄的一團糟而且效率低下。】
所以如果你曾經(jīng)在現(xiàn)實中看過Syd Mead的原作的話,他的畫上的小洞洞就是這么來的。
還有一個特別好用的竅門。在一點透視的情況下,你會發(fā)現(xiàn)你需要重復的畫消失點。可以用一個大頭針扎一個洞做一個精確并且永久的標記。這同樣可以在Syd Mead的原作上看到。
地平線附近的物體,相對于上下的面來說,能看更多的側面。同時也會顯得比較小。雖然是一大堆東西,但依然能看清。
這兒,很多的云。你就得動動腦子。想象云就是實體,它們處于俯視圖和側視圖的樣子,以及它們之間的聚散關系。這種思考方式對于你畫任何類型的天空,都有幫助。
普通的反射屬性對表現(xiàn)這些有用嗎?像這樣把普通的東西用于特殊的設定是沒多大作用的。
通常情況下,具有反射屬性的物體有強烈的對比度,在亮暗之間跳躍。沒有百分百的不反射或者百分百反射,只有無限的接近于百分百。要是長期使用一把金屬勺子,那么它很可能會具有漫反射的質感(因為金屬表面變得不那么光滑了)。我知道這對于運用可能有些籠統(tǒng),但是我將在我的3D專板中加入這些。
這個問題我很熟悉。我記得當我在設計基礎課時,我們必須用水粉顏料。我詛咒這些東西,詛咒把這個搞得晦澀難懂,滿口對我們毫無幫助的廢話的虐待狂般的老師。我要搞藝術,而不是做色板,該死!
但是,當我看了Syd Mead的作品原件展覽后,發(fā)現(xiàn)都是水粉顏料時,把我這顆藝術生的大腦變回到了它原本該有的狀態(tài)。
接下來的3年,我以為這些都會有技巧在里面,最終我發(fā)現(xiàn)沒有任何技巧。當你詢問別人你所有想要的技巧,能得到許多回答看似賞心悅目,但你得意識到它可能對你不會有幫助。
更多地學習色彩和結構,這才是有用的。
不用擔心技法,它會自然的形成。
另一點,Micke說他的技法總是變化,我也如此。技法并不是越來越接近某一個正確點的東西!我有一個工作的計策!當工作多年,擁有了強大的基礎知識后你可以嘗試任何技法,運用任何方式去涉足你從未經(jīng)歷過的領域。所以我的觀點是:只學習一種技法太局限了。
這怎么營造“輕松”的風格——你要分清主次,簡化和設計輪廓。
有一大堆講19世紀的藝術家和研究相機使用的書。我找不到鏈接。也不知道如何搜索這樣一個陌生的主題。
當然他們大多把參考圖片做了大量的改變。Eakins(托馬斯·埃金斯)是最實在的,所以他的處理起來過于機械。我看過 Sargent, Mucha, Waterhouse(薩金特,穆夏、沃特·豪斯)的創(chuàng)作過程圖。如果他們滿足真正的藝術家的評定標準,那么我覺得真正的藝術家都是“騙子”。
我認為,那些在他們藝術成長早期階段復制照片的人。對于掌握了一種技法感到很興奮,復制照片是很好的嘗試。但你的目標是什么呢?藝術來至于人對事物的主觀取舍
——而這需要多年的積淀。
油畫本身的筆觸感與空氣感,相對于素描來說,并不是特別重要。繪畫的靈感來源于生活,物體在生活中是以3D的形式呈現(xiàn)給你的,因而通過這種方式獲取的信息比你能夠記錄的要多。更何況,這些信息還是不斷變化的。
通過照片進行創(chuàng)作,你復制下來的只是一些二維圖形。在這個過程中,你的大腦使用率只有十分之一。當然,當你擁有了豐富的繪畫經(jīng)驗之后,通過照片來工作不失為一個好方法,但是來自于生活的創(chuàng)作顯然是最好的。在創(chuàng)作時,你不得不去消化理解你看到的信息并提取出許多想法。這個差別就像新鮮蔬菜和罐頭里的垃圾食品一樣。你要拼命動用你的藝術頭腦進行生活創(chuàng)作,這樣,你就能帶著更加豐富的體驗回到你的工作室。
照片并不是真實的呈現(xiàn),它們是有選擇性的藝術創(chuàng)作。問題就在于,是這些工具在做出選擇,而不是你。由于你的創(chuàng)作來源于生活,那么就根據(jù)你的主題選擇照片,你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差異。如果你只會通過鏡頭來感受生活之美,你將永遠不會知道其中的差別。
因此,從生活中尋找繪畫靈感,畫任何東西,并且努力觀察和思考。你可以隨時進行取材,實地去畫一個僵硬無趣的谷倉是沒有必要的。這就是一種風格的選擇。
試著去找個人體素描的好老師。他們就在就在周圍但是很難去尋找。最好的辦法就是最傳統(tǒng)的辦法——畫一段時間的石膏來提高水平,然后再去找現(xiàn)實模特。
關于繪畫材料,你可以從使用高濃度的炭筆開始。之后,你可以去畫帶有明暗的畫,然后用有限的顏色進行創(chuàng)作。找個老師對你來說很有幫助。
你可以在網(wǎng)上找到Glen Villipu的教程,他畫的非常棒并且教授的都是適用性強的繪畫技法。
上帝啊,那些都是沖著我來的,要問為什么的話……
水粉畫變干的時候,顏色會偏向中間色調,也就是說在濕潤的時候,暗部會更暗,淺部會更淺。因此,你所用的色調跨度越大,它就會越鮮明。
而且,水粉顏料干得很快,這在在商業(yè)創(chuàng)作中是加分項,它在紙面上的效果非常平滑,因而有利于再創(chuàng)作。
你可以用濕畫法混合水粉,設計并畫出柔邊,以達到最佳效果。這就是它能作為有效訓練方法的另一個原因——你不得不去進行思考和設計。
你可以在在水粉畫上繼續(xù)創(chuàng)作而不用擔心下面的圖層顯現(xiàn)出來。(由于水粉顏料不易變色,在某些情況下它會經(jīng)常從下面透出來。)這個訣竅在于充分混合顏料,用一只好的貂毛筆沾好漂亮的顏色,在紙上畫出線條然后別再去管它。這種混合法會使畫面顯得臟亂,所以你必須強迫自己在創(chuàng)作前期就有個好習慣。你可以等到畫面都干了之后再對畫面柔化和銳化,這個時候我們可以下筆重一些,以便于畫面上有足夠的顏料用來糅合過度。Syd Mead的畫作就非常厚重。他早期的作品經(jīng)常使用這種濕畫法預先混合技術,他的草圖也是這樣,但是在他最終作品和最近的作品中,他經(jīng)常使用的是噴槍工具。我本人更喜歡濕畫法。他會用抗溶水劑朦朧地畫出60個背景,然后在上面用水粉細化。
但是在我后期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我會用丙烯和cel-vinyl(一種乙稀涂料)來創(chuàng)作,就像Greg Pro 的做法那樣。這種方法和水粉畫法很類似,但是不用等到畫完之后再回去重修,所以它的容錯性更高,就算有一些陋習和失誤也不用擔心。你可以在紙上起一個輕薄的草圖,然后隨著進程逐漸加厚。
好吧 ChickenSoup,你是怎么知道這些東西的?你所說的問題在我的書中全部都能找到,那么,你問這些問題的背景是什么呢?(沒有上下文連接關系的可以略過,我們只是照原樣譯了下來。)
CM的自我評價:
透視不夠緊湊,雖然這只是設計草圖,但是由于畫了很多不太穩(wěn)固的結構,讓畫面看起來不太對,很多小錯誤被累加到了一起。
色彩有些單調,對畫面中的各類材質,以及固有色的表現(xiàn)考慮得不夠到位,然而我把它們全都弄得灰蒙蒙的,玻璃窗和座艙也缺乏了對比。
那個小飛船不是我設計的,飛船的明暗跨度有些暗了,黑色讓畫面有些失控,如果要修改的話,可以經(jīng)前景多加些暗色。
機庫中透出的紅光很不合理,這么亮的光的光照范圍應該能影響到周圍更多物體才對。
從設計的角度來說,單調的并不僅僅是顏色,也體現(xiàn)在其它方面,不同區(qū)域的各種變化我強調得還不夠,各個區(qū)域都或多或少需要些有張力的東西。
但是我受夠這種腦補畫面的事了……
話說回來,用草稿來形容這幅畫或許不夠恰當,這其實是一幅為建模和材質提供參考的設計稿,同時也是為了給投資方看看他們的錢都花在了哪些地方,所以,就這幅畫本身來說,不能算作一件完整的藝術品。
我應該把那個橫貫畫面中景的管狀物體改一改走向,現(xiàn)在它偏離了透視線,或者說有點斜,應該讓它的位置看上去是一個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設計。
Q:在你的作品中,你對色彩和對比的運用,往往能達到一種電影鏡頭的效果,令其它畫家望期項背。在這方面你有什么秘訣嗎?比如參考影視截圖里的配色和打光?
A:我認為攝影也是一門藝術,攝影對我的影響恐怕和傳統(tǒng)繪畫一樣大,我不會直接參考影視截圖,但有時會運用一些經(jīng)典的機位(即攝影機的安排與鏡頭的設置),這么干還挺帶感的。另外,開發(fā)游戲的人一般也會對電影感興趣,他們經(jīng)常從電影中獲取各種靈感,對這類風格的作品的接受度也很高。
Q:CM你好,很高興看到你最近越來越活躍了,感謝你給我們做的分享,下面是我的一些問題,希望能得到你的指點:
運筆速度與重復性的勞損:我留意到當我們下筆時手腕速度不同,留下的筆觸也不同,腕速快,筆觸就更自然流暢。我就在想,變換運筆速度是不是能夠預防重復性勞損呢?你之前有出現(xiàn)過重復性勞損嗎,會影響工作嗎?最后,想問下你是如何在日常繪畫中保持耐力的?
畫草圖:拿到客戶的設計文案之后,你是在自己最初的草圖(或者客戶給的草圖)上新建一層繼續(xù)畫,還是參考著草圖從頭再畫一遍呢?
個人風格VS工作VS家庭生活:你是如何在個人風格、工作和家庭生活間保持平衡的呢?每年會專門休假一段時間搞創(chuàng)作嗎?或者,你每天都能擠出時間搞創(chuàng)作嗎?
我個人的話是每天早上5點起床,在開始工作前畫2-3個小時,感謝你的回答。
A:關于運筆速度與重復性勞損,我自己從來沒有遇到過這個問題,但是……有段時間我認識的所有用板子的人手上都打著石膏,后來大家就習慣了板繪(使用數(shù)位板繪畫),也沒人再受到勞損的困擾。這么長時間過去了,你還是第一個問到這個問題的人,用板子畫畫其實并不費勁,我唯一的建議就是把壓感設高一些。
關于拿到文案或最初草稿后畫草圖的事兒:我通常都會重新畫一遍,正如我之前所說,我可能也會在已有的草圖上繼續(xù)添加一些東西,但仍然會去嘗試新的方案,當我做出足夠多的方案之后,就可以將它們放在一起對比,看看哪些是可行的,哪些行不通,這樣會容易許多。
關于個人風格、客戶要求與家庭生活的平衡:我希望每天在三方面都達到平衡,如果今天因為工作和家務事沒搞創(chuàng)作,第二天必須搞起來——反過來其它兩方面也是這樣。三者兼顧的話可以有效地用好一天的時間。工作的時候,我可能畫幾個小時,再抽15分鐘畫畫小草稿什么的,現(xiàn)在我每周都要進行兩次寫生,寫生特別管用,只是搞起寫生之后,我就沒有午休的時間了。
『我個人的話是每天早上5點起床,在開始工作前畫2-3個小時』
這個聽起來不錯,就這樣安排你的時間吧~
這是我畫著玩兒的一張場景小稿,它看起來還是挺和諧的,這個場景大體來說就是這個樣子,我應該畫幾個修女來迷惑你們的(玩笑)。
哥們兒~上圖最后就一個圖層。在過程中,我花了幾分鐘畫了第二個圖層,然后切換圖層觀察效果,嗯……它看起來不錯,我也可能把圖層刪掉并重新建立一個圖層進行嘗試,這樣的嘗試將會反復出現(xiàn)很多次。
我已經(jīng)說過很多次,我在形狀上的設計還不夠好,而且,我受Micke(某個畫家)的影響很大,但在這幅畫中,我不想受到這種影響,我嘗試打破規(guī)則的同時保持好的效果。
Rhomb,看上去你似乎獲得了一些進步,那正是我所期望的。經(jīng)過突顯并指向鏡頭的刀會讓人產(chǎn)生『更有殺傷力』的感覺。我看過希區(qū)柯克的《群鳥》,音樂上雖沒有特別建樹,但很能引人深思。
Pierre,非常好的主意,感謝推薦他們(看起來是網(wǎng)友給CM推薦了一些畫家),我會很樂意去看看Frank Craig的畫,真有叫這個名字的畫家么?(因為跟CM同名了)我想畢加索的畫會有更多的可看點,或者Hockney的寶麗蒙太奇也不錯。
Jason,請原諒……但我確實不太明白你在說啥,你看是不是這個意思:對形花太多力氣,會讓人看明白事物,但會削弱動勢;高度抽象對于動勢有好處,但又會因為失去具體的形而讓畫面顯得太平,所以需要一個平衡?
Marc taro,我大概花了一個半小時來畫它,但我花在思考上的時間比其它任何事情都多,這是一個讓人煩惱的習慣(CM在自謙)。
要看懂一幅油畫是很難的事,幾乎和畫一幅油畫一樣難。
這是我在閑暇時畫的,大約花費了2-3小時。
如果我畫的色彩看起來太過『藝術化』,請你們告訴我,我會去掉傻傻的胡亂閃光的東西。
在這兒發(fā)的大多數(shù)的東西,都是我學習的過程,我在批評中學習成長,如果沒有這個論壇的各位觀眾(的監(jiān)督),我想我是不會把探索做得如此深入的。
并且,大多數(shù)時候,我獲得的誠懇的意見對我來說都很有幫助。
你的光源是什么樣的?光源的溫度(色溫)是什么樣的(冷或暖)以及光源強度有多大?當你進行快速繪畫時,你的頭腦里必須考慮這些東西。
陽光從人物后面直接照射,但是畫面之外的右方有一個強冷光(即天光)。
至于細節(jié)的深入程度,我同意其他人觀點,細節(jié)需要更加豐富。你可以從數(shù)量上逃避繁復的細節(jié),但是,你減少的細節(jié)必須比存在的細節(jié)更加明確。陰影可以暗示很多內容,讓人感到陰影中仍有許多細節(jié)。
個人認為這就是在快速繪畫中提高的方法。更少的細節(jié)才能更好的吸引人。
這和一般的想法有點相反,但是你嘗試簡化得越多,開始階段你的分析將不得不變得更加復雜。一副好的速寫也許看著簡單,但并非如此,在畫面外你需要做許多的功課,思考更多的東西。
Q:如果忽略完成所需的時間,matte paintings(遮景繪畫)跟概念設計的流程有什么區(qū)別嗎?
A:當然。matte paintings要畫出電影中鏡頭與畫面的關系,比如畫出拍電影時攝像機是如何拍攝的。而插畫、概念設計和純藝更求寫意,你可以在這上面發(fā)揮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