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昌碩水墨畫第一集
我外公曾經建議學中國畫,可我一點興趣都沒有。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看到黃秋園的作品,一下子愛上了,很神奇,對此我饒有興趣。不久看到皮亞杰發生認識論,才知是“在先的心理圖式”起的作用:西畫的整體效果為我接受提供同化基礎,筆墨就容易順應了。后來能夠仔細閱讀心理學、美學著作與我這次親身經歷密不可分,它成為一個轉折點,一生都感謝黃秋園與皮亞杰兩者在我視界中的“巧遇”。從此開始學習中國畫。
改動臨摹法
聶昌碩
中國許多國畫名家沒有上過專業美術院校,他們都是通過自學成才的。盡管在他們的履歷上拜某某為師,其實真正手把手教的很少,多數為師者也就點撥點撥,悟到了有收獲,悟不到的就會被老師拋棄。況且在求師之前就需要有相當的水平名師才肯接納為學生。因此,自學是最重要的成材之道。
在中國畫的教程中是強調臨摹的。一般都是從臨摹介子園入手。門派清晰,師承系統。許多大家都留有臨摹老師的作品,并且常常標有仿某某筆意的作品列入自己的專集之中,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其實這是中國最珍貴的遺產,一種最有效的傳統學習方法。講得更清楚一點,就是改動臨摹法,一種從繼承逐步過度到創作的方法。
亂真式臨摹,可以用成熟的整套方法“背書”式地處理畫面中各種景物,但是學后,自己的畫與老師的一樣,在品味上又遠遠達不到,那么價值在哪里呢?齊白石說:“學我者生,像我者死。”意思是技巧、方法都可以學,唯獨風格不行。模仿只能形似,不會神似。藝術貴在創新,不新沒有價值。
改動臨摹法最簡明的原理是臨摹自己喜歡的技法與造型,將不喜歡的部分改掉,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者將自己已經學會的其他技法加進去。這樣的“臨摹”不會與原作一樣,其中加入了自己的東西。
改動臨摹不會張張成功,藝術作品的整體風格有時是很難改動的。實踐中常常會發現有些東西是動不得,動了,作品的整體性被破壞。由此,可以加深對原作形式語言的理解與認識。實踐中也會發現有些東西是可以改動的,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使“原作”變得更滿意。
有的人說:“大師的杰作多一分嫌長,少一分顯短。是不能改動的。”此話不假。這樣的作品想要挑出毛病改動臨摹是困難的,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如果你是一個個性很強的人,你就希望在作品中體現自己。你的個性與大師的完全一樣?不可能罷?你按照自己的個性去改造大師的杰作,不是對大師的蔑視,而是對大師真正的敬重。大師之所以成大師在于他披荊斬棘為了張揚自的個性。好弟子不是傻乎乎學表面技巧,而是學大師的創新精神。
因此在臨摹中改動是自己的學習需要,是有意通過作品滲入自己的個性。藝術創作最困難的問題是不知道自己的個性語言是什么,使用改動臨摹法從開始學習時就在尋找“自己”,就在創造;就在研究形式語言的特點,作品整體統一的方法。它比呆板的照搬要困難許多,這種改動可以逐步進行,先少改,漸漸增加,最終找到自己。學會改動臨摹法就學會了繪畫自學的方法,是一勞永逸的“基本法”。
關于筆墨爭論我同意吳冠中的觀點。在實踐中我卻非常重視學習傳統筆墨。筆墨是手段,各種手段盡可能多學才好。只是我不將傳統筆墨視為“圣經”,它只是表現手段。
下面是我運用改動臨摹法的三個階段:這一集是初級,多數是仿其筆意之作。 在中國山水畫的學習歷程中,我主要學過四家。黃秋園、黃賓虹、李可染、石壺。 四家的主要特點如下:(出于個人學習目的,并不代表對畫家的全面評價。)
黃秋園
在見到黃秋園的作品之前我不喜歡中國畫,也不關注它。是黃秋園的作品吸引了,才開始關注中國畫的。
他的作品黑白節奏強烈,有力度,厚重,整體效果像西畫,他沒有創新技法,成就在于用傳統技法組織出西畫式的壯麗畫面,營造出自然界宏偉山勢,對人有一種的壓迫感。最有特色的造型是懸崖絕壁上的老樹,裸露的樹根;密密麻麻點苔、極具縱深的層次感。幾幅匡廬圖及井崗山等是其代表作。這幾幅代表作預示了可觀的前景,黃先生若能夠再活十年一定有更加可喜的成就。
黃秋園是引我入門的第一人,我在改動臨摹中的成功率很低,但認真,每幅要畫許久。黃秋園對于復雜山勢樹叢有著極強的組織能力,對于還沒掌握基本筆墨技法的初學者來說是過于吃力了。
黃賓虹
黃賓虹是中國山水技法的集大成者。將干濕、濃淡、枯潤、滑澀、濕破干、干破濕等各種對比運用到極至,融會貫通,渾然一體。他將墨點擴展成為主要的造型手段——在墨點旁勾勒成石崖,那么墨點就成為苔點;在墨點旁勾勒出枝丫,那么墨點就成為樹葉。墨點層層疊疊,厚重、黑亮。之所以能黑亮,是留有白色“氣眼”,有時是點狀的,有時是條狀的。這些“氣眼”使濃黑的畫面透氣,原作沒有印刷品那么黑,基本上在深灰的范圍內變化。層次豐潤、通透,賞心悅目。
他的缺點是整體有些花。當年沒有完整臨摹過一幅就是自己的審美不能容忍,這樣應該都屬仿筆意作品,許多局部是臨摹的,整的景物、黑白安排是自己的。
黃賓虹是我研習時間最長、最敬仰的一位大師。但是他的條狀“氣眼”以及豎幅構圖,上留1/3的空白、題字,過于陳式化,千篇一律令人生煩。
石壺
陳子莊是我至今仍在研習的一位畫家,也是臨摹,仿其筆意最多的。他的作品自然、自由、靈活、靈動,耍筆大師,信手拈的大玩家;那種輕松、隨意、稚拙的氣息是他生命律動的自然流。很多人告訴我他的風格沒法學,但我就是喜歡,學他這樣畫畫是娛樂,是休息,由此閑時就半臨豐改自得其樂。他的帥性風格,給人的感覺是他不追求完整性。他的作品大有莫奈開創的未完成性的味道。不同的立場可以獲得不同的感悟。
臨摹陳子莊的作品純粹是一休閑娛樂,臨不像或感到意猶未盡,就會將之前臨習的黃賓虹的東西融進去。一張又一張,毫無目的,只是覺得很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