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
共學勉之
東方朔的《誡子書》以精煉之言,傳達了深邃的處世哲學智慧。
書中強調中庸之道,提倡淡泊名利、寧靜致遠,警示過度追求名聲與物質會導致精神枯竭。東方朔認為,真正的智慧在于順應時勢,與時變化,靈活變通,不拘泥于一成不變的規則。
這篇家訓不僅是對子女的諄諄教誨,也是對世人的深刻啟示,教導我們如何在紛擾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平和與智慧,達到與世無爭的至高境界。
《誡子書》原文
漢·東方朔
明者處事,莫尚于中,優哉游哉,與道相從。
首陽為拙;柳惠為工。飽食安步,在仕代農。依隱玩世,詭時不逢。
是故才盡者身危,好名者得華;有群者累生,孤貴者失和;遺余者不匱,自盡者無多。
圣人之道,一龍一蛇,形見神藏,與物變化,隨時之宜,無有常家。
#01.
明者處事,莫尚于中,
優哉游哉,與道相從。
這句話意味著明智的人在處理事務時,最重要的是保持中庸之道,從容自在地與道同行。
心得感悟:
在紛擾的塵世中,保持一顆平和的心,如同行走在中庸之道上,不偏不倚。這種從容不迫的態度,是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智慧的體現。它教導我們,無論外界如何喧囂,內心都能保持一份寧靜和自在,這是達到內心平和與智慧生活的關鍵。
正如《中庸》所言:“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保杏怪朗怯钪嫒f物和諧共生的基石,也是我們立身處世的根本。
#02.
首陽為拙;柳惠為工。
飽食安步,在仕代農。
依隱玩世,詭時不逢。
這里提到伯夷、叔齊顯得固執而拙于處世,而柳下惠則無論治世亂世都不改常態,是最高明巧妙的人。衣食飽足,安然自得,以做官治事代替隱退耕作。
身在朝廷而恬淡謙退,過隱者般悠然的生活,雖不迎合時勢,卻也不會遭到禍害。
心得感悟:
在變幻莫測的世界中,能夠保持本心,不隨波逐流,是一種難得的智慧。東方朔通過對比伯夷、叔齊與柳下惠的行為,告訴我們,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外在的成就,而在于內心的平和與自在。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被物質和名利所迷惑,忘記了內心的本真。
《道德經》中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這正是東方朔所倡導的生活態度,讓我們在追求中不失本心,在紛擾中保持清醒。
#03.
是故才盡者身危,好名者得華;
有群者累生,孤貴者失和;
遺余者不匱,自盡者無多。
這句話講的是,才華耗盡的人會陷入危險,追求名聲的人能得到虛榮;擁有眾多追隨者的人會一生勞碌,自視清高的人會失去和諧;凡事留有余地的人不會匱乏,而凡事做絕的人則不會有太多收獲。
心得感悟:
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種種境遇和選擇。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智慧在于適度和節制,過度的追求和極端的行為都會帶來不良的后果。在追求個人價值的同時,保持謙遜和適度,才能獲得長久的安寧和滿足。
《論語》中孔子說:“過猶不及?!?,這與東方朔的教誨相呼應,提醒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應避免走向任何極端,尋找一個平衡點,以實現和諧與持久的幸福。
#04.
圣人之道,一龍一蛇,
形見神藏,與物變化,
隨時之宜,無有常家。
這句話的意思是,圣人處世的道理,像龍像蛇,時而顯現時而隱藏,隨著萬物和時機的變化而變化,沒有固定的模式。
心得感悟:
這是一種對生命流動性和變化性的深刻認識。圣人之所以為圣人,在于他們能夠順應自然,隨遇而安,不拘泥于一成不變的規則。
《周易》中提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與東方朔的思想相契合,告訴我們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唯有靈活變通,才能長久不衰。
這種智慧讓我們在面對生活的挑戰時,能夠以更加開放和適應的態度去應對,從而達到與世界的和諧共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