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知乎上,看到了一個這樣的帖子,瞬間被擊中了!
不就是以前的我嗎?
明明很愛對方,但總是充滿了負面情緒:
特別怕對方不夠愛自己,也怕失去對方;
另一方面又害怕自己不夠好,不能帶給別人快樂而拼命的用力著.....
有人說:愛情,是女人的原罪。女人過得了情關,就什么也不怕了。我在這關上,栽的跟頭太深了。
在我的學習班里,我發現同學中有人跟我有一樣的經歷,也有曾經“自卑”的愛情:
“想到自己年輕的時候,對一個男孩卑微的樣子。為人家干著干那的,雖然在有的人眼里他配不上我,我還傻兮兮的很享受為人家做著這做那的。如果不是我后來學了心理學,這樣自卑的愛的模式,會像一個魔咒般的循環,伴隨一生。
在我們共看的一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我們被深深觸動了,女主角松子的人生把不夠健康的愛展示到了極致。
松子的一生十分坎坷,早年因為父親只寵愛重病的妹妹沒有得到足夠父愛,導致一生都在追尋得到他人的認可。
成年后她用愛情的方式,周旋在不同的男人中,試圖去尋找“愛”,每次都像渴望得到父親的愛一樣,渴望被當作唯一。
可是她不斷付出也不斷被拋棄,直到最后,孤獨的一個人過著悲慘的生活……
早年原生家庭的缺失,會讓一類女性尤其容易為情所困,一輩子在親密關系中找尋自己的價值。
從松子的遭遇出發,我也在想,如果你不幸是這樣的女性到底應該如何走出愛而不得的困境?
01
從沒有被看見過的“孩子”
松子,出生在一個五口之家,她有一個因為生病而常年臥床的妹妹,一個弟弟,以及爸爸媽媽。爸爸活在對生病妹妹的心疼和自責里,又或許因為不富裕的生存壓力,所以很難展露笑臉,更加關注不到幼小的松子。
經常,爸爸下班回來,帶回來漂亮的禮物,松子都以為是送給自己的,然而爸爸卻徑直走進了妹妹的房間,松子在家里成了爸爸“看不到的人”,她的心情在憤怒、忍耐、鼓起希望、再度失望中搖擺不定。
所以松子一生渴求被寵愛,這種寵愛來自異性的,也是一家之主的父親的愛。
父親對于女孩的來說就是她內心異性的原型,在兒時松子的家庭中,父親代表了她人生的主宰,而這個“主宰”一直忽視她,這種“不被看見” 像脊柱上缺失變形的一塊骨頭,讓她的內心總是佝僂著,無法站立,也決定了她成年后和異性關系的運行模式。
松子認為,自己再努力一點,再乖巧一點,父親就可以“看見”她關注她了,所以她總是做著鬼臉逗父親開心,可是父親總是心不在焉的對她,把關注都放在了妹妹身上。
成年后的松子把這一套的模式使用在了每一個和她相處的男人身上,她認為自己付出再多一點,就可以得到關注和愛了,但是她的潛意識中并沒有“我可以得到愛”這個模式,所以在她每一個選擇中,男人都是薄情的,不懂她的,甚至是壓榨她的。
女性心中的“女孩子”是需要兒時被父親好好的疼愛過,呵護過,才能懂得,什么是來自異性的愛,在愛情中才能夠建立起“我值得被愛”的愛情模式。
這個缺失在松子身上,因為父親的去世而無法再有被彌補的機會,于是她帶著這個殘缺度過了一生。她一輩子都像是一個渴望被異性“父親”接納和認可的小女孩,不斷的努力著。
02
乞丐的愛和創造者的愛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劇中反復的出現著這句話,在松子第一個作家愛人自殺的時候,他寫下了這句話,在松子的最后的臨終歲月中,她也在墻上寫下了這句話。
作家因為覺得自己人生絕望而虐待松子,最終決定自殺。
某種程度上,作家和松子很像。松子受不了父親只關注妹妹,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作家也是因為覺得自己不被世界認可而自殺。
他們的心中都有一個空洞,在面對殘缺的自己時,他們感受到的是生命的黑暗無光,如果不緊緊的抓住自己想要的愛和認可,人生就會啟動自毀程序。
對于作家來說,認可就是他的小說創作,創作卡殼了,他就選擇去死,對松子來說這個東西就是“愛”,沒有愛了,她就慢性自殺。
在年老沒有人再愛她的時候,松子一個住在破爛的出租屋中,房里堆滿了垃圾,她再也不和人交往,整天吃著垃圾食品,看著電視,任由自己發胖,邋遢,走向死亡。
“別人愛我我就存在了,別人不愛我,我就不在?!?/span>
唯有愛才能讓她振作起來,她的努力和聰明都只能為愛綻放。
她振作過,在監獄中想到了理發師男友會等她,于是開始學習理發。只是這種動力又被現實扼殺了,理發師又拋棄了她。
愛是松子的生命的原動力,失去了愛,就失去了生命力量,不愛任何人,不信任何男人就失去了生命的意義。
沒有自我的愛,因為內心空洞而來的愛,天然就是畸形的。
影片中也借由配角的口講述了愛的一種最高形式,一個真心愛松子的男人,阿龍,去問神父說,什么才是神之愛?
神父這樣告訴他:人的價值不在于要從別人那里得到什么,而是要給予什么給別人。
阿龍馬上領悟說,松子的愛就是神之愛,因為松子對他是無條件的付出,是不求回報的付出。但是,這是真的嗎?
可以說松子想要創造出一個神之愛,沒有索取,沒有要求,只要他人能夠滿足,不求回報,可是這樣的愛基礎是什么?是一顆飽滿的,不向外索取的心。
松子也是給予,可是這種不平等的給予里面帶著隱含強迫,我對你付出很多,你必須要和我捆綁在一起。她的愛不分對象,不管好壞,只需要一個讓她不孤獨的人,她是為了單純的要獲得愛而去愛,只要有人可以給予她這種強烈的感情,讓她可以感到自己是存在的,是活著的,就算被打也比一個人好。
無法耐受孤獨,總要找一個人填滿自己的心,是因為無法和自己相處,所以松子只為了男人而活。
而什么都聽男人的,表面上是愛一個人愛到了極致,實際上是自私自戀到了極致,因為對男人只付出,也會讓對方予取予求,甚至沒有讓對方喘息和成長的空間,這就是“自卑的愛”無條件付出背后的可怕邏輯。
因缺愛而付出全部自己去愛,看起來無私,但背后是索取,其實是“乞丐的愛”,這樣的感情讓人害怕。
所以阿龍不敢和她在一起。
真正的愛里沒有愧疚感,我可以自足,我對自己滿意,愛自己,我愿意把這種溢出的幸福和愛給予你,扶持你,與你分享,你接受并且自然的回饋,我感激,如果你不回饋,我也不埋怨,這是“創造者的愛”。
03
愛的死亡和重生
阿德勒認為,個體只有在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或者行為對他人和共同體有益有用的時候,才能切實的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松子過去的生命循環和魔咒是,我對父親沒用,連那個曾經可以逗笑他的鬼臉最后都被嫌棄了,我對男人無用,他們都不需要我拋棄我。
在松子最后的歲月里,她依然是想通過愛男人來找到生命的動力,她愛上一個小鮮肉偶像,為他瘋狂,給他寫信,渴望得到他的回應,可是再一次失望。
偶爾一次機會,她遇到了曾經被她拋棄過的朋友,朋友并沒有嫌棄她現在邋遢丑陋,生活在最底層,問她愿意不愿意再做她的發型師。
朋友的話給了她希望,她躺在家里,想起了妹妹對她的依戀,父親對她的牽掛,心中產生了溫暖,以前恨的妹妹,出現在眼前,她不由自主的開始幻想幫她剪出了一個漂亮的發型,然后發現原來自己還可以做好這件事,她依然有人關心,還可以對朋友有用,對社會有用。
在這個過程中,她完成了一個把對自己的執著轉換成為了對他人關心的過程。
面對曾經讓她感到嫉妒而遠離的朋友,她不再活在自己的自卑和自戀中,而是感受到了朋友的情誼。
她理解原諒了妹妹和父親,明白了她們對她的愛,同時也接納了自己。
這一刻,她心中偏執的愛情死去了,情感的空洞被更廣闊的愛填補了起來,這個愛是親人的愛,朋友的愛,對事業的期待。
她已經打破了過去的循環,嘗試找到了其他鏈接,重新的建立起自己人生的錨點,重塑生命的意義感。
只可惜被耽誤了大半生的生命,失去了重新開始的機會,在一場意外的事故中,松子被一群頑劣的青少年殺死了。
導演為電影安排了一個悲劇的結局,讓它顯得更為悲壯,是在提醒我們,生命的無常,不是人人都有可以重新開始的機會,即便你已經幡然醒悟,命運可能也不會再給你這個機會。
如果你也在一段如泥潭般讓你不斷下墜的關系中,在自卑的愛里一邊不喜歡自己,一邊又還要愛著他人,那么請從現在開始,先放下對于“愛情”的聚焦,治愈自己,嘗試從其他的關系中找到滋養,建立鏈接,找到更廣闊的愛和意義感。
只有完整的自己,把握在自己手中的幸福感,才可以開始在每一刻,為所愛的人全心付出,獲得幸福。
作者:羅羅,蘑菇心理自習室VIP年度課程會員,書寫者,每天寫字3千以上,也是英語達人,曾在美國工作1年,回國后從事5年以上的英語寫作類工作,還是一個每天堅持練球,水平逐步攀升的羽毛球愛好者。本文轉載自公眾號Miss蘑菇姑姑,已獲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