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265—420年),是中國歷史上九個大一統朝代之一,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它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屬于六朝之一。265年司馬炎自立為皇帝,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滅東吳,完成統一。此后是綿延16年的“八王之亂”。晉愍帝遷都長安,316年滅西晉,建立了十六個國家,史稱“五胡亂華”。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東晉曾多次北伐。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后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少數民族遷至中原,加強了民族融合,北人南遷,開發了江南地區。兩晉總歷時一百五十五年,共傳十五帝。420年,劉裕建立宋,東晉滅亡。
姓名 | 表字 | 廟號 | (追)謚號 | 生卒及在位年限 | 備注 |
---|---|---|---|---|---|
司馬懿 | 仲達 | 高祖(追封) | 舞陽宣文侯(魏授謚號) 宣帝(追封) | (179-251)接管魏國政權時間249-251 | 司馬炎之祖父 |
司馬師 | 子元 | 世宗(追封) | 舞陽忠武侯(魏授謚號) 景帝(追封) | (208-255)接管魏國大權時間252-255 | 司馬炎之伯父 |
司馬昭 | 子上 | 太祖(追封) | 文帝(追封) | (211-265)接管魏國大權時間255-265 | 司馬炎之父 |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表字 | 生母 | 統治時間 | 年號 |
---|---|---|---|---|---|---|
世祖 | 武皇帝 | 司馬炎 | 安世 | — | 266-290 | 泰始266-274 咸寧275-280 太康280-289 太熙290-290 |
孝惠皇帝 | 司馬衷 | 正度 | — | 290-301 | 永熙290年-永寧302年 | |
睿皇帝 | 司馬倫 | — | — | 301 | 建始301年 | |
孝惠皇帝 | 司馬衷(復位) | 正度 | — | 301-306 | 太安302年-光熙306年 | |
孝懷皇帝 | 司馬熾 | — | — | 307-313 | 永嘉307年-313年 | |
愍帝 | 司馬鄴 | — | — | 313-316 | 建興313年-316年 |
廟號 | 謚號 | 姓名 | 在位年限 | 年號 |
---|---|---|---|---|
中宗 | 元帝 | 司馬睿 | 317年-322年 | 建武317年-317年 太興318年-321年 永昌322年-323年 |
肅宗 | 明帝 | 司馬紹 | 322年-325年 | 太寧323年-326年 |
顯宗 | 成帝 | 司馬衍 | 325年-342年 | 咸和326年-334年 咸康335年-342年 |
康帝 | 司馬岳 | 342年-344年 | 建元343年-344年 | |
孝宗 | 穆帝 | 司馬聃 | 344年-361年 | 永和345年-356年 升平357年-361年 |
寧宗 | 哀帝 | 司馬丕 | 361年-365年 | 隆和362年-363年 興寧363年-365年 |
廢帝 | 司馬奕 | 365年-371年 | 太和366年-371年 | |
太宗 | 簡文帝 | 司馬昱 | 371年-372年 | 咸安371年-372年 |
烈宗 | 孝武帝 | 司馬曜 | 372年-396年 | 寧康373年-375年 太元376年-396年 |
安帝 | 司馬德宗 | 396年-418年 | 隆安397年-401年 元興402年-404年 義熙405年-418年 | |
恭帝 | 司馬德文 | 418年-420年 | 元熙419年-420年 |
西晉皇帝列表
晉宣帝司馬懿 三國的終結者 西晉王朝奠基人
司馬懿(179-251年),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人。三國時期魏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托孤輔政之重臣,后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修水利等經濟有重要貢獻。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于首陽山。謚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晉景帝司馬師 控制曹魏政權的曠世梟雄
司馬師(208-255年),字子元,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官至大將軍。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馬懿與張春華的長子,太祖司馬昭的兄長,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伯父。司馬師沉著堅強,雄才大略。他繼承父親的權力,廢魏帝曹芳,平定淮南三叛,擊滅東吳諸葛恪的大軍。基本控制了曹魏政權。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師為景皇帝,廟號世宗。
晉文帝司馬昭 滅蜀漢 為統一全國奠定基礎
司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司馬懿與張春華的次子,司馬師的弟弟,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繼承父兄的權力,弒魏帝曹髦,徹底控制了曹魏政權。掌權期間派鐘會、鄧艾滅蜀。其子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昭為文皇帝。有著名的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備注:上述三人為司馬炎稱帝后追尊的皇帝,這三人并未正式稱帝。
晉武帝司馬炎(236年——290年)265年稱帝,265年—290年在位26年。
司馬炎,字安世,司馬昭的長子,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晉朝的開國君主。265年他繼承父親司馬昭的晉王之位,數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奐將帝位禪讓給自己,國號大晉,建都洛陽。公元279年他又命杜預、王濬等人分兵伐吳,于280年滅吳,統一全國。武帝生活十分荒淫,晉宮內宮女萬人以上,并造成社會風氣荒淫奢侈,有“王愷,石崇斗富”。公元290年病逝,時年55歲,謚號武皇帝,廟號世祖,葬峻陽陵。
晉惠帝司馬衷(259年——307年)290年—307年在位18年。
司馬衷,字正度,河內溫縣人。晉武帝司馬炎第二子,西晉的第二代皇帝,公元。司馬衷于267年被立為皇太子,290年即位,改元永熙。他為人癡呆不任事,以“何不食肉糜”聞名中國歷史,初由太傅楊駿輔政,后皇后賈南風殺害楊駿,掌握大權。在八王之亂中,惠帝的叔祖趙王司馬倫篡奪了惠帝的帝位,并以惠帝為太上皇,囚禁于金墉城。齊王司馬冏與成都王司馬穎起兵反司馬倫,群臣共謀殺司馬倫黨羽,迎晉惠帝復位,誅司馬倫及其子。又由諸王輾轉挾持,形同傀儡,受盡凌辱。306年,東海王司馬越將其迎歸洛陽。307年,被司馬越毒死,終年48歲。
晉懷帝司馬熾(284年——313年)307年—313年在位7年。
西晉孝懷皇帝司馬熾,字豐度,西晉王朝的第三代皇帝,為司馬炎的第二十五子。初封豫章王,惠帝在位期間,被立為皇太弟。司馬越毒死惠帝后,立他為帝,改年號為“永嘉”。匈奴軍進攻洛陽,晉懷帝被匈奴貴族政權劉漢軍俘虜,次年后被劉漢主劉聰用毒酒毒殺,時年30歲。
西晉孝愍帝司馬鄴(300年——317年)313年—317年在位5年。
司馬鄴,又名司馬業,字彥旗,西晉王朝第四位皇帝,晉武帝孫,吳孝王司馬晏的兒子。初為秦王,駐守長安。311年,懷帝被劉漢軍擄走后,群臣擁立他為太子。313年,懷帝被毒死的消息傳來,尚書、左仆射鞠允,衛將軍索琳、梁芬等人于四月在長安扶立他為帝,改年號為“建興”。司馬鄴即位時才13歲,由瑯邪王司馬睿,南陽王司馬保輔政。匈奴劉曜進攻長安,愍帝投降,受盡侮辱,317年被殺,時年18歲。
東晉皇帝列表
晉元帝司馬睿(276年——322年)318年—322年在位6年。
司馬睿,字景文,東晉王朝的開國皇帝,宣帝司馬懿曾孫,瑯邪武王司馬伷之孫,瑯邪恭王司馬覲之子。晉懷帝任命他為鎮東大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軍事,西晉滅亡后公元317年,時為西晉丞相的司馬睿在建康稱王,改元建武,次年稱帝,成為東晉的開國皇帝。元帝即位后,矛盾四伏,憂憤而死,時年47歲。
晉明帝司馬紹(298年——325年)322年—325年在位4年。
司馬紹,字道畿,東晉的第二代皇帝,晉元帝長子,廟號肅宗。母親為代郡出身。他從小就聰明伶俐,為人豪爽,即位后,平定王敦叛亂,鞏固了東晉的統治,在位期間曾經中興。病死,終年27歲。
晉成帝司馬衍(321年——342年)325年—342年在位18年。
司馬衍,字世根,漢族,明帝長子。明帝死后,司馬衍于325年10月19日繼位,由母親庾太后輔政,庾太后死后由王導與庾亮輔政。晉成帝在位期間,由于蘇峻與祖約的叛亂,宮城遷移至石頭城,直到西元329年陶侃平定蘇峻之亂后才遷回建康。晉成帝在位期間曾經命令庾亮北伐,但是敗于石虎。西元336年晉成帝頒布壬辰詔書,禁止豪族將領將山川大澤私有化;341年又以土斷方式將自江北遷來的世族編入戶籍。342年晉成帝病死,終年21歲。葬于興平陵(今江蘇省江寧縣雞籠山)。
晉康帝司馬岳(322年——344年)342年—344年在位2年。
司馬岳,字世同。東晉的第四代皇帝,明帝的兒子,母庾文君,是晉成帝的同母弟弟,326年被封為吳王,后封瑯琊王,342年晉成帝死后,由于權臣庾冰與庾翼力主之故,晉康帝才得以用兄終弟及的方式繼承帝位。344年患病身故,終年23歲,葬于崇平陵(今 江蘇省江寧縣蔣山)。其妻褚蒜子(崇德太后) 生晉穆帝司馬聃,死后謚為康獻皇后。
晉穆帝司馬聃(343年——361年)344年—361年在位17年。
司馬聃,康帝長子,344年由于晉康帝駕崩,2歲的他走向皇位,由于年幼而由褚太后掌政,并由何充輔政。何充過世后改由蔡謨與司馬昱輔政。晉穆帝在為期間東晉雖然北伐失敗,但是由于桓溫消滅了在四川立國的成漢,并且于356年奪回洛陽,雖然不久就因為糧運不繼而撤退,東晉的版圖仍然有所擴大。 361年晉穆帝病死,終年19歲。
晉哀帝司馬丕(341年——365年)361年—365年在位5年。
司馬丕,字千齡,為東晉的第六代皇帝,晉成帝之子,晉穆帝之堂兄弟。晉哀帝本應繼晉成帝之位即位,但是由于權臣庾冰的意見而無法即位;司馬丕于361年在晉穆帝死后即位,改元隆和,但是大將桓溫當國,晉哀帝形同傀儡。晉哀帝即位不久就迷上了長生術,按照道士傳授的長生法,斷榖、服丹藥,結果晉哀帝服藥后藥性大發而不能聽政,于是由褚太后再次臨朝。365年晉哀帝便因藥物中毒死于太極殿,時年25歲。
晉廢帝司馬奕(342年——386年)365年—371年在位6年。
司馬奕,字延齡,東晉的第七位皇帝,晉成帝之子,晉哀帝司馬丕同母之弟,又稱海西公。司馬丕死后,司馬奕于365年(興寧三年)2月23日即帝位,司馬奕即位之時,桓溫掌握朝政,而且桓溫也有意廢掉司馬奕自即位為皇帝,但司馬奕本身并無過失可言,桓溫便指司馬奕陽痿不能人道,于371年廢司馬奕為東海王,之后在貶為海西公,遷居吳縣。司馬奕遭此挫折,心灰意冷,又怕再遭禍端,便枉塞聰明以茍且偷生。之后司馬奕便沉迷于酒色,于386年過世,時年45歲。曾用年號:太和(366年)
晉簡文帝司馬昱(320年——372年)371年—372年在位2年。
司馬昱,字道萬,河內溫縣人,晉元帝少子,母鄭阿春,司馬紹之弟。幼岐嶷,為元帝所愛。初封瑯邪王,初封會稽王,桓溫于公元371年11月廢司馬奕后,于同月己酉日立他為帝,改年號為“咸安”。
司馬昱繼位后,一切聽命于桓溫,形同傀儡。公元372年7月,司馬昱病危,宣布立子昌明為太子,并在一天一夜之內,連發四道詔書,請以大司馬鎮姑孰(今安徽省當涂縣)的桓溫入京輔政。桓溫不理睬,司馬昱只好寫下遺詔,授權桓溫可以依據周公輔助成王的故例攝政;如果太子不值得輔助,可以取而代之,自行稱帝。
郎中王坦之接到這詔書,極力勸諫,并當著司馬昱的面將詔書撕成碎片。司馬昱自慰地說:“天下本是取來之物,卿何必如此著急呢?”王坦之反駁說:“天下是宣帝、元帝的天下,陛下怎能私自授予他人!”司馬昱沉吟良久,無話可答,命令王坦之重新起草遺詔,改成:“家國大事都要一一稟告大司馬(桓溫),太子要象劉禪對待諸葛亮一樣,敬重桓溫。”第二天(己末日),司馬昱死于建康宮中,終年53歲。司馬昱死后的廟號為太宗,謚號為簡文帝。
晉孝武帝司馬曜(352年——396年11月6日)372年—396年在位25年。
司馬曜,字昌明,是東晉的第九個皇帝,晉簡文帝的第三個兒子,晉安帝和晉恭帝的父親,母李陵容。383年,與前秦有“淝水之戰”,在謝安領導下,大敗前秦軍。謝安死后,社會矛盾逐漸尖銳。加上,孝武帝“溺于酒色”,時因酒后戲言,被張貴人命宮女用被子悶死,終年45歲。
晉安帝司馬德宗(382年——419年1月28日)396年—419年在位23年。
司馬德宗字安德,是東晉的第十位皇帝,孝武帝長子,即位后,發生內亂,國勢日衰,安帝沒有什么政治才能,被劉裕買通宦官勒死,終年37歲。謚號為安帝。
晉恭帝司馬德文(386年——421年)418年—420年在位3年。
東晉的末代皇帝,孝武帝子,安帝同母弟,最早封瑯邪王,后被封為中軍將軍、散騎常侍、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領司徒、錄尚書六條事等職。劉裕勒死安帝后,立他為帝。為劉裕所廢,后又被劉裕派人用被子悶死,終年36歲。
桓玄之亂后,劉裕當政,司馬德文知道劉裕有篡位與殺害晉安帝的企圖,而且晉安帝本人不辨饑寒,司馬德文便隨侍于晉安帝左右;直到有一次司馬德文因病出宮,劉裕才派人殺害晉安帝。劉裕本人有意自稱皇帝,但由于圖讖所言“昌明(晉孝武帝)之后有二帝”,于是劉裕為符合圖讖所言,便于418年改立司馬德文為皇帝,次年改年號為元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