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戰爭中要想攻下一座城市,往往要付出極其慘重的代價,而時間則需要持續幾個月。在抗日戰爭時期,有這么一座城市,日軍攻打了3年,出動70萬大軍,死傷11萬才最終將其拿下,堪稱是二戰中最難打的城市,這個城市就是湖南省長沙市。
自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之后,日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地攻占了我國東北等地區,并以東北地區為基地,開始大舉向華北、華南、華東等地區入侵。一方面,日軍連續攻占了武漢和南京等重要城市,另一方面,日軍還從海上發動攻勢,攻占了青島和上海等重要港口。
近代史上是湖南人最為耀眼奪目的時代。太平天國時期,勢如破竹的太平軍唯獨就在湖南碰上了硬茬。他們遇到了湘軍,在湘軍的浴血反擊中,將太平軍徹底擊潰并瓦解了太平天國,此后湘軍一戰成名,被世人稱贊“無湘不成軍”。歷史仿佛在重演一般,日軍勢如破竹地拿下了南京和武漢,便想一舉拿下長沙,直奔重慶,可惜他們遇到了“湘軍”。
從1939年開始,就發動了第一次攻勢,但沒有讓日軍的計劃得逞。之后,日軍在1941年、1942年分別兩次發動大軍攻打長沙,三次總兵力加起來達到了驚人的40萬人數,是日軍侵華以來發動最大的攻勢。在日軍攻占長沙期間,更是有日軍侵華最高司令指揮官岡村寧次的親自指揮,但都未攻破長沙的防線。
長沙地處險要,是整個華南地區戰局的關鍵所在。當時日軍還妄言幾個月內就能拿下長沙,可是鎮守長沙的將領正是著名的薛岳將軍。薛岳將軍在長沙會戰中自創”天爐戰法“,殲滅日軍十萬之眾,有效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餡,消耗了大量日軍的有生力量,為之后的戰略反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長沙會戰又被稱為“長沙保衛戰”。
1942年,日軍第三次發動攻勢,出動十六萬大軍,在數百架飛機的掩護下,瘋狂地進攻長沙,中國守軍浴血奮戰,但還是寡不敵眾,在6月19日撤出了長沙,長沙保衛戰至此結束。這場保衛戰持續了3年,日軍死傷11萬余人,我方也死傷了9萬余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次長沙會戰的時候,日軍的失敗加深了日本內政外交危機,導致近衛內閣垮臺。但這場保衛戰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后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并使之成為支持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