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諸葛亮六出祁山”是《三國演義》的說法。
實際上,諸葛亮只進行了五次北伐,僅僅“兩出祁山”。
所以,祁山的軍事意義沒有提問問題的人想的那么重要。
祁山在今天的甘肅禮縣東面、西漢水北面,并不是很高,其最高主峰僅為海拔237米,但綿延約50華里長,沿山中道路行走,可以出川入蜀,故該山中道路被稱為祁山道。
既是山中道路,肯定崎嶇不平。
但是,和其它四條由漢中穿越秦嶺的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谷道相比,祁山道相對寬闊、平緩,便于行軍和運輸糧草。
所以,諸葛亮在五次北伐中,有兩次選擇了祁山道。
但北伐的目的,是打倒曹魏政權,興復漢室。
而曹魏政權的政治中心在許都,離蜀漢集團的政治中心遠著呢。
那么,諸葛亮北伐的初期目標,是拿下長安——長安是西漢首都,東漢末年董卓又曾挾迫獻帝遷都于此,一旦取下長安,也可以看作是完成了“興復漢室”的一半大業了,政治意義非凡。
當然,軍事意義也非常重大——可以據長安控制關中,關中可是當年漢高祖成就王業之基也,切斷洛陽與隴右地區的聯系,從而將陜、隴、蜀連成一片。
但是,從地圖一看,我們就不難看出,和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谷道相比,祁山道是離長安最遠的。
諸葛亮如此舍近求遠,實屬無奈,所以,又談什么祁山“軍事意義如此重要”呢?
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谷道可比祁山道重要多了,這四條道都有魏兵重點盯防。
陳倉道,就不用多說了,當年韓信出漢中,走的就是這條道,太有名了,天下皆知,曹魏防蜀,必定扼守此道。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就走了陳倉故道,出散關,圍陳倉,后因道路難行,糧運不繼,被迫退兵。
褒斜道在褒水和斜水這兩條河流的谷地之間,褒水源出秦嶺太白山南流入漢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諸葛亮考慮過利用小船通過這兩條河流運糧以緩解后勤壓力,最后一次北伐走的就是這條道,一直打到了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但他本人最終病死在了五丈原。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僅止步于武都、陰平二郡。
第四次北伐又重走祁山道老路,也是因為糧盡退兵。
我們不難看出,這五次北伐,諸葛亮寧愿重走失敗過的祁山道老路,都不考慮子午谷道。
子午谷道是從漢中到長安的一條捷徑,道路雖然險峻,但卻具備了實施突襲戰的條件。
當年魏延提出的“子午谷道奇謀”,指的是由他領奇兵出子午谷,諸葛亮領正兵走祁山道,正奇結合之策,其實是可以一試的。
但一生謹慎的諸葛亮認為太險,舍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