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熱帶的淫威之下,
每時每刻為了最起碼的生存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泰戈爾
印度和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中國人口14億,印度人口13.5億。人口大國要解決人民吃飯的問題,耕地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大家普遍印象里,我國國土面積排全球第三,印度的國土面積只有我國的三分之一,但印度次大陸的土地特別肥沃,幾乎所有土地都可用作耕種。據統計,印度耕地面積1.6億公頃,中國耕地面積1.2億公頃,印度的耕地面積其實比中國還多。
然而,印度的糧食年產量僅為中國的一半。2017年,中國糧食產量6.17億噸,印度大約是2.8億噸。也就是說,幾乎相同的人口,印度人每年只產出了我們一半的糧食。
世界耕地分布圖,印度土地面積雖為中國1/3,但幾乎都可以用作耕地
為什么印度的耕地比中國多,而糧食產量卻連中國的一半還不到?
印度缺糧,說到底還是老天爺不賞飯
很多人給低產的印度農業總結了幾個理由:一是印度工業不行,現代農業是被工業反哺的,農業的持續高產依賴于工業的持續投入。比如說各種農機、化肥以及農藥生產,甚至還包括高產糧種的培育。而印度在這方面跟中國相比恰恰是弱項。
二是水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伊始就開始修建各種水利灌溉系統,而印度大多地區的農業基本上都要依靠每年的季風降雨。
三是印度農業的土地所有制,印度沒有土改,他們還存在大量的佃農和雇傭農,導致他們的勞動積極性不高,以及政府推進農業工業化時阻力重重。
這些原因都有道理,但這些都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因為在1949年,中國的糧食產量就已經是印度的兩倍了。中國是1.13億噸,印度是0.62億噸。
那個時候的中國,工業積累也很弱,而此時印巴分治已經兩年,我們的第三次土改也還沒開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糧食總產量依舊是印度的兩倍。
中印兩國各自沿著自己的農業道路往前走,印度經歷了兩次所謂的“綠色革命”。中國也長期把農業視為重要任務,每年的一號文件就是關乎三農問題。但一路走來,彼此的農業產量的比例始終沒有太大的變化,中國糧食產量始終是印度的兩倍。
以上三個因素對印度農業產量的抑制當然存在,但無法導致中印兩國農業產量高達一倍的差距,印度平均糧食單產甚至連世界平均糧食單產都達不到。印度的大米單產為2191公斤/公頃,世界平均為3026公斤/公頃;小麥產量為2750公斤/公頃,世界平均為3289公斤/公頃。
其實,制約印度糧食產量最大的原因是——干旱。印度的氣候是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它的分法也很直白,全年就兩個季節,旱季和雨季。印度大部分地區的雨季集中在6-9月份,其余時間靠這四個月的降水存量熬過去。
光看降雨量,印度的降水并不少,全國年均降雨量大概在1000-1500毫米之間。不過印度主要經濟區域是在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地區,全年高溫,蒸發量非常大,雨季的降水很難存留下來。
印度局部降水量示意圖
印度有多旱?
也許印度不是每年都有旱情,基本上兩年肯定會碰到一次,一般都是大面積、大范圍甚至全國性的干旱。印度的干旱基本上是因為季風晚到了,或者季風帶來的降水比往年偏小,所以影響范圍一般都比較大。
城市居民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地下水,金奈三分之二的用水來自地下水。印度政府為了緩解危機,每天用火車從數百公里之外運來數百萬公升的水。有人說印度為啥不建廁所?其實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水。印度的許多社區都是用機井取水,沒有條件給你建廁所。
美國宇航局的衛星于2019年6月拍攝位于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城市金奈的Puzhal湖時(右圖),金奈的這個湖泊已經干涸
然而,金奈絕不是印度唯一缺水的城市,印度大多數城市都面臨水資源危機。就在前不久,2020年6月22日,印度媒體就有消息稱,印度第一大城市孟買的七座湖泊和大壩的儲水量出現危機,蓄水量下降為原來的10%,只能繼續維持42天的供水,這個城市的命運就指望著季風按時到來。
印度第一大城市和第四大城市的情況尚且如此,那么干旱對于印度農業的影響可想而知。印度農業2/3的耕地依靠降雨進行灌溉,西南季風一旦出現異常,秋收的農作物由于缺乏水分就會大面積減產。糧食減產又導致印度社會物價上漲,所以印度的通貨膨脹往往直接跟西南季風是否能夠如約而至掛鉤。
除此之外,六七月份是印度的播種季,雨季遲遲不到會導致印度農民的耕種面積大幅減少,尤其是水稻,這又會直接影響下一次的收獲。
美國加州大學對印度幾十年的自殺記錄做過研究,他們發現,印度農業對于氣溫有極端的敏感性。在作物生長季,平均每天氣溫增加1攝氏度,就會導致67人自殺。2015年,因為干旱就導致全印度12602個農民自殺。
印度的農業部長拉達莫汗辛格就曾直接表示,印度的糧食產量低,不能簡單的歸咎于種植技術不先進,大范圍降雨量不足以及種植季節的短暫,才是技術改進了但潛在產量并未得到挖掘的原因。
印度的人口密度非常高,使得在缺乏制造業大量吸納人口的情況下,繼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筑只能制造更多的貧民窟
徹底改變干旱命運
需要有自我顛覆式的改造
可能有人問,如果是干旱導致印度農業產量的限制,那么進行更多的水利建設,造更多的水庫和水壩將雨季的雨水儲備起來,以應旱期之用不就行了嗎?
水利不夠僅僅是淺層矛盾,水利設施可以在已有的基礎上略微改善,或者改變小范圍的水資源現狀,但對于大范圍的整體上的生態環境是無能為力的。
過度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漏斗區
我們假設印度想通過水利工程改變干旱的現狀,它就需要在河流上建造許多大壩,并且在周圍大面積的建造水庫,以把截流下來的水儲藏起來??紤]到印度的蒸發量,水庫的面積必須足夠的大,這就需要大量的土地。
這對印度來說非常困難,隨著印度人口從建國之初的3.9億到現在的13.5億,因為糧食生產,城市的擴張,大量的自然湖泊、沼澤被填埋。
以金奈為例,1980年到2010年,金奈市的城市面積極速擴張,從47平方公里到了402平方公里,而濕地面積從186平方公里急劇減少到71.5平方公里?,F有的湖泊沼澤都保不住,如何能指望政府用付出無數財力人力去修建新的水庫大壩?
說到底,印度的干旱問題本質上是人口和自然生態的矛盾。從植被分布上來看,南亞次大陸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南印度其實是熱帶草原植被區。它的自然植被是類似非洲一樣的熱帶稀疏草原景觀。
世界植被帶分布圖
對印度來說,真正可行的道路是控制人口,再涵養湖泊,建造水庫。水資源問題有效緩解,印度單位面積的糧食產量很快就會上去。印度光照熱量非常豐富,只有在水資源穩定充足的情況下,光照和熱量才能被農業所利用,如果水資源短缺,光照和高溫就是個麻煩。
不過,這種問題是不可能迅速解決的。無論是怎樣惡劣、艱難的生存環境,人們都渴望生活下去。或許,印度人已經在解決問題的道路上探索了。
經公眾號“讀懂本星球”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