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瑰寶,從神農嘗百草,到藥王孫思邈,再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上下五千年,對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貢獻特別大。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人對中藥過度相信和依賴,殊不知老話也說“是藥三分毒”,目前中藥導致的肝損害成為大多數藥物肝損傷的緣由。
現在我們國家越來越重視藥物性肝損傷這個問題,因此也做了很多觀察和研究。研究發現在臨床上中藥引起的藥物性肝損傷越來越重,越來越多。據報道,在我們國家,有20%的急性肝損傷是由藥物引起的,而中藥引起的藥物性肝損傷則占整個藥物肝損傷的51%以上。
中國人特別喜歡吃中藥,沒事就補一補,調一調,所以中藥引起的藥物性肝損傷在臨床越來越多見。據統計,有200多種中藥都可以引起肝損害,中藥引起的藥物性肝損害,臨床表現和一般的藥物性肝損傷都是相似的,但是以遠期慢性的藥物性肝損害表現為主,不像一些西藥那樣吃了以后馬上就表現出急性藥物性肝衰竭。
所以,很多人在服中藥后很長時間甚至幾年后才出現肝損傷的表現,這種慢性肝損害往往會被忽視,當然也有少數急性,比如關節疼痛吃過中藥后很快出現黃疸,只是數量比較少。急性藥物性肝損傷臨床主要表現為服藥后短期內出現嘔吐、乏力、皮膚黏膜出現黃染,甚至是肝衰竭,這種情況容易識別。
一、藥物性肝損傷的診斷方法
藥物性肝損傷的診斷中藥和西藥診斷相同,主要采用排他性診斷。比如有的患者可能那幾天關節疼,或者為了治療皮膚病就吃了幾副中藥,然后就開始覺得胃不舒服,眼白和小便發黃,去醫院就診,經過醫生檢查發現藥物性肝損傷;但是也有的患者可能出現肝硬化的癥狀才去檢查,這種情況我們想要找到病因,就要采用排除法了,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等常見的原因排除之后,又有服用中藥后出現惡心、乏力、肝區不適、皮膚黏膜黃染等臨床癥狀和肝功異常,或長期服用中藥史才考慮是否是藥物引起的肝損傷。通過臨床分析仍不能確定的病人,還需要做肝臟病理學檢查進一步明確診斷。自2015年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藥物性肝病學組制定《藥物性肝損傷診治指南》后,目前臨床根據這一指南進行診斷。
二、藥物性肝損傷的發病機理
01
藥物性肝損傷的發病機理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闡述:
1、哪些疾病服用的中草藥容易引起藥物性肝損傷?
(1)關節炎、腰腿痛等;
(2)皮膚病,比如白癜風、銀霄病、濕疹、痤瘡等;
(3)其它,如治療過敏、風濕,以及美發、減肥等。
2、常見肯定會引起藥物性肝損傷的中草藥藥物有:
雷公藤、黃藥子、千里光、蒼耳子、蓖麻子、土三七等,有些藥物導致肝損害機制已研究清楚,如土三七,會引起肝竇小血管閉塞導致肝硬化;還有些藥物是有的人服用后會導致肝損傷而有些人卻不會,這跟不同人的特異性體質有關。例如:番瀉葉、天花粉等。還有些中藥或通過直接影響肝細胞的代謝,或破環肝細胞結構,或引起免疫反應而導致肝功異常。
另外,酒是中國最早的湯藥,但是現在,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都已見怪不怪了。也就是說,中醫里面任何中藥或湯藥服用過量,或者長期使用都有可能引起肝損傷。
三、為什么中藥導致的肝損傷如此常見?
02
1、假藥。有相關文獻報道,可能因為目前我國中藥市場管理的不嚴謹有些中草藥本身就是假冒品。比如我們平時做菜用到的八角,有些人買到的形狀類似八角,但并不是真正的八角,而是有劇毒的莽草。
2、誤用同名的異藥。可能成分不同亦或產地不同都會有不同的藥性。
中藥使用方法不當。
(1)劑量過大;
(2)服藥時間過長,現在成年累月服用中藥的現象也很常見。
(3)藥物配伍不當;、
(4)辯證施治錯誤,比如本來辯證屬陽亢之人再去吃補藥,越補越實。這些都是治療方法上的錯誤導致的問題。
3、藥物本身問題。
(1)眾所周知,目前環境下的中草藥種植土壤污染可能導致中藥含有毒性成分;
(2)由于中藥的特點,如果沒有按照其特性進行種植和采收,產生的藥性也會不一樣,如治療肝病常用的茵陳就有“二月茵陳,五月蒿”的說法;
(3)加工過程簡化或者不規范,如常用的梔子不經姜汁炮制,其苦寒之性則會傷及脾胃;
(4)藥物運輸過程中,也可能因為保存不好產生腐敗;
(5)有些礦石類中藥可能會產生肝損傷。
四、藥物性肝損傷的治療方法
服用中藥出現惡心、乏力、肝區不適、皮膚黏膜黃染等臨床癥狀要想到有藥物性肝損害的可能,及時到醫院就診。
首先,停用造成肝損傷的藥物是最根本的治療原則,再根據肝臟損傷的程度不同給予相應的保肝治療。對于中藥造成重癥肝損害或肝衰竭的患者,我們要采取人工肝等治療方法,如果是慢性肝衰竭或人工肝治療效果不佳,就得做肝移植手術挽救生命了。總的來說,中藥所致藥物性肝損傷的治療方式其實和其他藥物性肝損害、病毒性肝炎治療是類似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藥的成分比西藥復雜,診斷和治療起來也會更加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