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有人讓我講西方美術史。這么高大上,小清新的東西,我哪里懂?
小時候看過一部動畫片叫《機器人瓦力》,片尾曲是西方美術史的縮影。我們來看動畫片里的每一幕反映了美術史中的什么畫派。
先上片尾曲《Down to earth》
第一幕 史前的茹毛飲血
開場的褐地黑彩就是茹毛飲血時期的原始巖畫。來看原始真跡,
這就是著名的《受傷野?!?,它就在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山洞里。深達300多米的洞穴中,到處都是各種形態大型野生動物——
犀牛
馬
形象逼真、配色自然,不得不嘆服還沒有完全填飽肚子的原始人。這種壁畫為何而作呢?有人說為娛樂,有人說為裝飾,但更多人說為宗教。
把動物逼真地畫在巖壁上,然后用長矛弓箭象征地去射殺,可以幫助原始人在現實生活中捕捉到這些動物。
藝術最早是伴隨宗教產生,一旦神出現后,人們不遺余力地用藝術去描繪神,與神溝通。
第二幕 與神溝通篇——埃及壁畫
這是典型描繪神靈的早起人類畫作。原始真跡是這樣式的。
這種壁畫一般是畫在金字塔的墓壁上和棺材壁上的,也有畫在卷軸上,其實就是一幅幅連環畫,描繪墓主人生前狀況和死后下地獄的情況。
這是著名的《亡靈書》,一部指導埃及人如何通過死神考核,走向來生的說明書。死者被胡狼神引領,先稱量心臟,檢測有沒有道德問題,然后再被引導到死神耳俄塞里斯面前審判。
這個綠皮膚的高大男人就是埃及死神。綠色皮膚是他獨有的,頭戴上埃及象征權利的白冠,身上裹著白色的木乃伊布,手拿著法器。埃及壁畫人物的視角是復合的,眼睛、肩膀和手臂都是正面,而頭和下半身卻是側面。
埃及壁畫使用性很強,畫面構圖都已經程式化了,就像同一個工匠畫出來的。但是埃及對岸的希臘確實另一種風格。
第三幕 希臘陶瓶上的古風
又是一種褐地黑彩,上下都有反復幾乎花紋,因這是畫在陶瓶上的。這是典型的希臘古風瓶畫。
希臘瓶畫家發明了黑繪技法,在紅陶上用黑色顏料描繪圖案,再用針尖刻出細節。這種技法能夠營造一種裝飾性強的二維空間效果。
最出名一個瓶畫要算《阿基里斯和埃阿斯擲骰子》。
這兩個人都是希臘著名戰士,一個是鋼筋鐵骨,一個是高大威猛,二人都參加了特洛伊戰爭。這幅畫是描繪二人戰爭間隙期間,擲骰子休閑玩耍的場景。
希臘古風瓶畫是當時燦爛的希臘藝術文化的縮影,雖然描繪神和英雄,都透露著人性的美。但是這種美卻很快被中世紀打破了。
第四幕 中世紀的馬賽克風
這個可愛的烏龜水中游,就是中世紀的一個典型畫風——馬賽克畫。
中世紀是基督教的時代,藝術全為基督教服務。為了和上帝溝通,歐洲各地興建了規模宏大的教堂,比如拜占庭的圣索菲亞大教堂。巨大的墻面上必須覆上能與宏偉建筑結構相稱的圖象,于是這種馬賽克畫應運而生。
馬賽克畫其實是鑲嵌畫,畫師們把小塊的玻璃或石頭涂成各種顏色,嵌在墻上的灰漿中,組成一幅幅巨大的色彩繁復的鑲嵌壁畫,在陽關的照射下會熠熠生輝。
這種畫雖然能營造恢弘的氣勢,但是藝術性卻大大降低。畫面中的人物一個個面無表情,干癟得像方片老K。
這種畫風其實是黑暗中世紀的一個體現,漫長的中世紀禁錮了人性,讓藝術的發展也黯淡無光。不過這種狀態很快被十四五世紀的文藝復興打破。
第五幕 文藝復興的人性
這個場景就是文藝復興時期興起的透視畫法。畫面中有了近大遠小的布局,人物也不再單薄得像一張紙,而是有了飽滿的質感。
解剖、透視是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基礎,但是這時的繪畫最可貴的是每張都閃爍著人性光芒。雖然很多還是宗教題材,但是畫面不再為宗教服務。
體香筆下的維納斯成了豐裕的少婦,
拉斐爾則把圣母瑪利亞畫成了安詳的鄰家阿姨。
達芬奇則干脆摒棄了宗教人物,直接畫起了心上人,讓微笑躍然紙上。
文藝復興的藝術家們瘋狂地畫人,畫人,畫人,讓一千年的人性完全釋放出來。
但是不久,藝術家們厭倦了只有人物的醬油色畫,他們開始追求色彩,把視野放在了自然界中。
第六幕 印象派的光和影
這是因關注自然風景而產生的印象派畫風,是不是有點像莫奈《日出》的感覺。
莫奈是印象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印象派畫家強調自然光影的瞬間,他們常常觀察同一景物在不同季節的光彩變化,他們不再單純描繪人物,而是到自然界中尋求顏色與光影的變化,到社會上捕捉工業時代帶來的社會變化。他們的畫面里出現了忙碌的商場和火車站,
他們在同一景色下捕捉不同的光影,
陽光下的干草堆
雪天下的干草堆
印象派不是在描繪物體,而是在描繪在物體表面的彩色光線。
第七幕 新印象派的點彩畫
印象派的理念和畫風被后人繼承和發揮,出現了點彩藝術。點彩畫被稱為新印象派,
修拉的《大碗島的星期日午后》是點彩的代表作。畫家不是涂抹畫面,而是用細小的筆觸把色彩點在畫面上。
因為點彩畫家相信人眼視網膜可以混合色彩,他們用點把色彩點出來,然后讓人眼把色彩的光進行混合。“我們看到的不是顏料的混合物,而是具有不同色彩光線的混合物”。
修拉的《埃菲爾鐵塔》更是如此,
點彩技法讓塔在一片暖光之中和周圍的一切融為一體,讓人忘記了鋼鐵的冰冷。
第八幕 后印象派的夢幻
當這種注重光色的印象派繼續發展時,畫家們又開始注重內心,后印象派產生了。
你肯定在上圖里找到了梵高《星空》的影子。
梵高是后印象派的重要代表,他們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時,更加重視形、色、體積的構成關系。他們不強調生活中物象的真實性,而強調用主觀情感去改造客觀物象,強調抒發自我感受。后印象派的畫面都是主觀化了的客觀。這幅星空融合了太多的感情在其中。
瓦力的片尾曲到此結束了,但是西方美術史的發展并沒有結束。之后后印象主義開啟了現代主義的藝術形式,西方美術史朝著更新的層面去發展,開始重視日常生活。
這部簡明的西方美術史其實反映了西方人從古至今思想的變化:一開始畫神,后來覺醒了畫人,重視人性,再后來畫世界,重視光影美;隨著現代技術的進步,藝術家討論怎么畫,畫不畫,最后發展到藝術就是生活。
它從宗教、哲學一步步回到了人性,回到了人的內心情感和日常生活的過程,變成我們生活中的時尚,變成我們的娛樂,變成了我們的設計……這條看似簡單的路,卻走了整整兩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