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舌技術哪家強?有的鳥會19門“外語”,有的鳥參演過《赤壁》…
從茂密森林到戶戶人家,從藍天翱翔的自由飛鳥到窗臺活蹦亂跳的“肥啾”,種類繁多的鳥類是人類生活中最常見的動物之一。4月23日-29日是山東省第39屆“愛鳥周”,如果你選擇用“大聲說出‘我愛你’”來表達心意的話,有一些鳥兒是可以給你“回應”的。今天,閃電新聞記者就帶你盤點一些自然界中那些“會說人話”的鳥兒。說到會說話的鳥兒,很多人可能會首先想到鸚鵡。“鸚鵡能言”“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鸚鵡學舌”的故事,古已有之。早在被稱為“天下第一奇書”的《山海經》中,就有“有鳥焉,人舌能言曰鸚鵡”的記載。作為一種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分布的鳥類,鸚鵡的種類非常繁多,有2科、82屬、358種,是鳥綱最大的科之一,幾乎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模仿各類聲音能力。其中,大緋胸鸚鵡、非洲灰鸚鵡、亞馬遜鸚鵡類、葵花鸚鵡類、金剛鸚鵡類等是公認說話能力比較強的鸚鵡。像“天資聰穎”、“智商高”的非洲灰鸚鵡,就以擅長模仿人語聞名。有實驗表明,非洲灰鸚鵡可以“學習”數字序列,并可以將人類的聲音與人類的面孔聯系起來,還能區分說話的對象、顏色、材質和形狀等特征。根據研究,鸚鵡會說人話跟它們的“鳴管”有關,它們的叫聲頻率接近人聲的頻率范圍,還能發出分節的音。同時它們的舌頭也靈活。很多鸚鵡在自然界就喜歡模仿其他鳥叫,被人類飼養后學人話也就順理成章了。這三兄弟雖然長得相似,卻也有自己的特色:鷯哥通體黑色,頭和頸具紫黑色金屬光澤。家八哥整頭、頸灰黑色,到后頸下部和上胸逐漸變為黑灰色,頭頂羽毛窄而極富光亮。八哥外形大小和家八哥相似,通體黑色,但前額有長而豎直的羽簇,有如冠狀。這三兄弟當中,鷯哥是公認學話能力最強的鳥類之一,能較好地模仿人類的聲線。八哥則在中國南方分布較普遍,是重要的農林益鳥,能模仿其他鳥的鳴叫,也能模仿簡單的人語。不同于廣為人知的鸚鵡,還有一種分布于澳大利亞的琴鳥,它具有超強的模仿能力。這種鳥類,曾經因為夸張的求偶舞火遍網絡,但很多人想不到它還是一位唱跳兼優的全能選手。有研究學者經過長期觀察發現,有的琴鳥可以模仿19種包括其他鳥叫、汽車鳴笛、機關槍等不同的聲音,模仿效果惟妙惟肖,學者甚至可以通過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聲音來分辨琴鳥棲息地所在的位置。說起烏鴉,可能大家會想到小時候聽過的“烏鴉喝水”的故事,并對其有“智商較高”的印象。事實上,這種與人類相處密切的鳥類,有些也能夠學習人類詞語。之前,曾經有媒體報道過一只名叫“哇哇”的鳥,它會學狗叫,還會叫主人的名字。更有意思的是,這只頗具靈性的小鳥曾被《赤壁》劇組請去“飾演角色”,成為了“明星鳥”。椋鳥也是鳥類“口技演員”中的一員。它們不僅能學其他鳥的叫聲,還能模仿青蛙、小馬以及汽車喇叭甚至人的聲音。在莎翁名劇《亨利四世》的上篇中,諾森波蘭伯爵之子霍茨波反抗國王,并且想盡辦法要折磨他。在第一幕第三場中,他想象教一只椋鳥說國王敵人的名字“摩提默”三個字。“不,我要養一只椋鳥,僅僅教會它說‘摩提默’三個字,然后把這鳥兒送給他,讓它一天到晚激動他的怒火。”通過文學描寫使人們更加了解并喜歡鳥類本是一件好事,但在1890年,美國一位移民因個人喜好引入椋鳥之后,卻為機場和農場帶來了災難:作為入侵物種,椋鳥迅速繁衍,規模龐大的鳥群撞擊飛機會造成致命的災難。同時,它們喜歡挑食品質優良的谷物、果樹等,為農業生產帶來了損失。這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保護生物多樣性,尊重并順應自然,和諧共生才是人與動物應有的相處之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