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為什么戴上'一米帽'
最近,杭州有一所小學火了!開學的時候,老師讓每一位孩子戴上了自制的一米帽,在帽子兩邊各有一個長長的翅膀,幫助孩子和同學保持“安全距離”,這似乎是一個有趣的防疫小妙招。很多網友紛紛評論:“杭州不愧是宋朝舊都。”
“一秒穿越回宋朝。”大家之所以有這樣的印象,還是拜最近一部叫《清平樂》的電視劇所賜,這部電視劇講述的是宋仁宗時代的故事,在劇中,皇帝和大臣們在朝堂上戴著“一米帽”,保持著“安全距離”,看起來“萌萌噠”。那么,問題來了,宋朝的大臣,為什么要戴這種“一米帽”?
有一種說法是,這種帶著長長帽翅的帽子,是宋太祖趙匡胤發明的。宋太祖上朝的時候,大臣們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宋太祖一怒之下,把所有大臣的帽子按上了兩個長長的帽翅,這下好了,大臣們再也不能竊竊私語了。
這種說法好像很有道理,不信你看《清平樂》里朝堂上的樣子,可不是“大眼瞪小眼,相隔一米遠”的嘛。
《清平樂》劇照
其實,這是一個陳年的老“謠言”,編故事的人,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加上一些歷史發明家的不斷傳播,今天竟然成了百度熱門。清朝人陳元龍在他考訂事物源流的書《格致鏡原》中寫道:
《席上腐談》:周武所制,不過如今之結巾就垂兩角,初無帶。唐人添四帶,以兩角垂前,兩角垂后,宋又橫兩角以鐵線張之,庶免朝見之時偶語。
《格致鏡原》卷十四
意思是說,《席上腐談》這本書寫道,宋朝人在帽子上橫兩個角,用鐵線張開成長條狀,就可以防止大臣在朝見皇帝的時候竊竊私語。
這說明,這個“謠言”的源頭是這本名叫《席上腐談》的書。恰巧,這本書也被收在《四庫全書》里,是宋代一個叫俞琰的人所撰,《格致鏡原》是將這本書上卷里的記錄照抄下來。當然,很遺憾的是,《席上腐談》這本書可并不靠譜,不信,來看看四庫總纂官“鐵齒銅牙”紀曉嵐寫的“閱讀指南”:
惟上卷前數十條為考證名物之語,詞意多膚淺無稽。
紀曉嵐說得很明確:膚淺!無稽之談!附會穿鑿!不足為據!所以對于這本書提出的觀點,首先我們要打個問號。
其實,用邏輯推理也可以證實這個說法的荒謬,大家看流傳下來的宋太祖自己的畫像,他自己也戴著有長翅膀的帽子呢!難道宋太祖也不許自己交頭接耳嗎?是不是皇上發起威來連自己都管上了?
南薰殿藏宋太祖座像(局部)
我們首先得糾正一個說法,宋人戴的這個“帽子”,正式的名字叫“幞頭”。沈括的《夢溪筆談》寫了關于這種服飾發展的過程:
幞頭,一謂之四腳,乃四帶也。二帶系腦后垂之,折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故亦謂之“折上巾”。唐制唯人主得用硬腳,晚唐方鎮擅命始僭用硬腳。本朝幞頭有直腳、局腳、交腳、朝天、順風,凡五等,唯直腳貴賤通服之。
《夢溪筆談》卷一
幞頭又叫“四腳”,它本來是一個扎束頭發的服飾,有四個帶子,兩個帶子反系在頭上,綁住頭發,所以又叫“折上巾”,另外兩個帶子垂在腦后,就成為“帽翅”(正確的名字應該叫“幞腳”)的雛形。根據孫機先生的考證,幞頭源自隋代,是在漢代幅巾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幅巾就是男子裹頭的頭巾,它的著用和社會等級沒有多大關系。在魏晉時期,隨著男子的“冠”等級愈發分明,諸多蔑視禮教崇尚自然的士人開始以幅巾為風尚,在南京博物院的竹林七賢與榮子期磚畫中,竹林七賢與榮子期或者扎巾,或者梳髻,甚至散發。
竹林七賢與榮子期磚畫局部,
從中可見阮籍是系了頭巾,并未戴冠。
幅巾發展成幞頭,得益于鮮卑服飾的引入,特別是北魏時期,鮮卑入主中原,原本鮮卑用于草原上御寒的風帽進入中原,改用輕薄的紗羅作為材料制作。風帽本身就有用帶子系扎頭部,腦后附有飄帶的形制,逐漸和中原男子的幅巾結合,后周時期,開始出現四腳幞頭的雛形,兩腳抱住發髻,兩腳自然垂下,也就是《資治通鑒》中所記載的:“故事,用全幅皂而向后襆發,俗人謂之襆頭。自周武帝裁為四腳,今通于貴賤矣。”最初的幞頭是軟的,所以叫“軟腳幞頭”。到了隋代,人們又用桐木做骨,讓幞頭頂部高起,俗稱“山子”、“巾子”,幞頭自此成為流行的服飾。唐代或者用竹篾、粗葛,或者用桐木制作骨架,外罩紗羅,扣在發髻上,做成各種各樣的幞頭,人們開始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改變服飾的樣子,于是到了晚唐的時候,開始有人用銅或者鐵絲作骨,讓幞頭的兩個腳也撐起來,就成為“硬腳幞頭”。后來又根據腳的形狀和翹起的角度不同,有了“句腳幞頭”、“展腳幞頭”、“朝天幞頭”等不同的樣式。硬腳幞頭的流行,一方面是因為它樣式新奇,另一方面是因為它穿戴方便,就是所謂的“就其上制成而戴之,取其緩急之便,不暇如平時對鏡系裹也”,特別切合了唐末戰亂不斷時許多人的需求。
這種硬腳幞頭發展到宋代,自然而然出現了形制更夸張、更特立獨行的幞頭樣式,我們在《清平樂》中看到的這個“展腳幞頭”其實是五代十國時期各地不斷標新立異發展的結果。宋朝趙彥衛的《云麓漫鈔》記載:
五代帝王多裹朝天幞頭,二腳上翹。四方僭位之主各創新樣,或翹上而反折于下,或如團扇蕉葉之狀合抱于前。偽孟蜀始以漆紗為之,湖南馬希范二角左右長丈余,謂之龍角,人或誤觸之則終日頭痛。至劉漢高祖始仕晉為并州衙校,裹幞頭左右長丈余,橫直之,不復上翹,迄今不改。國初腳不甚長,巾子勢頗向前,今兩腳加長而中勢反仰向后矣。
《云麓漫鈔》卷三
從這段記錄可以看出,五代十國的時候,許多地方割據勢力紛紛在幞頭上做文章,所以發展出了夸張的“展腳幞頭”,宋代延續這些變化,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官家”到“官員”都服用的服飾,并不是什么為了防止官員竊竊私語而專門創設的東西。而且趙彥衛的記錄中也說了:“國初腳不甚長”,也就是說宋太祖那個時候,腳甚至還沒有達到那么夸張的長的地步。
值得一提的是,《清平樂》的主角宋仁宗統治的時候,幞頭也有一個有趣的變化:
國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腳,乘輿或服上曲焉。其初以藤織草巾子為里,紗為表,而涂以漆。后惟以漆為堅,去其藤里,前為一折,平施兩腳以鐵為之。
《宋史》卷一五三《輿服五》
就是說在宋代,幞頭其實是君臣都用的服飾,大家都使用平腳,只有皇帝偶爾用上翹的。最初用藤織成幞頭的主體部分,外面罩紗羅,再上漆。到了宋仁宗的時候,直接在紗外面上漆,漆干了以后就成了硬制的幞頭,再用鐵制作幞頭的兩腳襯骨。(亦見《朱子語類》:仁宗時,方以漆紗為之),這個有趣的變化也說明,在宋代,幞頭的樣式、制作方法也是在不斷變化發展中的,從側面例證了,幞頭的樣式不是什么“祖宗之法”,不是為了防止私語,更不是什么防疫妙招。
順便說下,宋朝士大夫在腦袋上花的心思,其實也不少,除了折騰幞頭,還喜歡簪花,如蘇東坡這樣的,更是和朋友帶動新的帽子樣式的流行(請點擊右邊進入我們以前推送的小知識:蘇東坡的帽子),說明,許多上層階層的宋代人,其實是挺精致生活又愛玩的。
來源:杭州名人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