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應該是一個有雨的日子,長江水滾滾東流,浪花滔滔,久默的赤壁磯迎來了一位在晚唐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詩人——杜牧。
杜牧,這位晚唐才子,出身名門,才華橫溢,胸有大志,本想以自己滿腹才華報效國家,建功立業。可他錯就錯在生在了一個沒落的時代。當時的晚唐,內憂外患,朝政混亂,君主昏庸,他憂心如焚,想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他理想的肥皂泡在冰冷的現實面前,一個個被擊得粉碎。終于,在他不情愿的情況下,來到黃州,做了兩年多的黃州刺史。熟讀史書的杜牧,是了解赤壁之戰的那段歷史的,有此機緣來到黃州,近距離地接觸這個古戰場,他怎能不來,又為何不來呢?終于,他來了,站在赤壁磯上,面對著滾滾長江水,他不禁史思翻涌,想起了六百多年前,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有感于三國時期的英雄成敗,不禁倏然作筆,寫下了一首著名的七言絕句——《赤壁》。
在唐代詩歌史上,以寫七言絕句著稱的,在盛唐時期有王昌齡、李白,在中唐時期有劉禹錫,而在晚唐,當首推杜牧了。
杜牧的七絕詩,從內容上來說,以詠史和寫景抒情為主,而文學價值最高的,應是其創作的大量的詠史詩。杜牧的詠史詩,不單單寫歷史,往往通過寫歷史,來達到揭露社會現實,抒發心志的目的,而在寫作中,也經常有一些異乎常人的驚人之語,引人深思,可讀性極強。現在,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赤壁》這首七言絕句。
詩歌雖短,但頗注意寫詩的章法,起承轉合,結構合理,內容清晰。
詩人以“折戟沉沙鐵未銷”一句起句,將一柄殘戟置于詩端,而戟是古時打仗時常用的一件冷兵器,“折戟沉沙”喻示戰役已見結果,只有兵器沉水落沙。而“鐵未銷”也為下一句的出現做了鋪墊,順接自然。
承接首句,作者寫了“自將磨洗認前朝”一句,慢慢地把行文引到古時的赤壁之戰。“自將磨洗”的主語是作者,作者為什么對一個沉落沙中的兵器如此好奇呢?先來了解一下杜牧。杜牧熟通兵法,寫下了不少軍事論文,還專門研究過孫子,并寫過十三篇《孫子兵法》的注解,曾經有一次杜牧獻計于朝廷,被宰相李德裕所采納,使唐朝打破敵軍。磨洗兵刃,可見杜牧雖然為一介書生,但頗有投筆從戎之志。而由這柄磨洗后的戟,作者想起了三國時期那個紛亂的年代,想起了赤壁之戰,這個決定了天下形勢的著名戰役。這時的杜牧,會做什么?會想寫什么呢?
做為一首絕句,作者并沒有具體寫杜牧接下來所做所想。詩歌是含蓄的,作者在這時運用了留白的手法,讓讀者展開想象,任意遐想,體現了詩歌的含蓄美。詩歌之美,美在言有盡而意無窮,讀者在品讀玩味中,每個人對詩歌的感受都是不同的。而前兩句,不管詩人是否真正的見到了一柄戟,然后把它磨洗出來,還是作者寫作時的虛構,從整首詩來看,一二句其實就是達到了一個起興的作用,目的是引出后面兩句作者對這段史實的議論。
杜牧寫作詠史詩,往往能夠跳出詠史詩呆板的陳述史實的寫作手法,很能借助自己豐厚的歷史知識,在詠史詩中選擇一個人們所想象不到的角度,展開議論,啟人深思,引發感悟。
按常人的寫作,在一二句的基礎上,人們往往會具體寫作赤壁之戰這個歷史,可是,作者思維卻迥于常人,而是論述赤壁之戰的結果。
“東風與不周郎,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兩句,作者卻轉筆論述赤壁之戰的結果,按常理,應該論述在赤壁之戰中起到關鍵性作用的周瑜的英雄氣概與謀略,寫上類似“周郎火攻赤壁下,留名青史逞英豪。”的句子為好,可是,詩人杜牧卻反其道而行之,用假設的筆法,寫東風如果不幫助周瑜的話,周瑜的夫人小喬和前吳主孫策的夫人大喬將被曹操俘虜,劫掠到曹操頤養天年的銅雀臺中了。這兩句詩,通過寫大小喬的命運,暗喻東吳的命運,把當時天下形勢的變化以兩個女子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以小見大,出人意表。
而在三四句的議論中,表面上寫的是周瑜因東風的幫助,打敗了曹操,最終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其實,作者要寫的是曹操。在詩句中,作者對周瑜隱隱地有一種嘲諷之意,意在說周瑜得勝是借了東風之便,沒有東風,周瑜怎能取勝。所以,在詩句中,有著對曹操濃濃的惋惜之情。曹操由于當時天氣條件的限制,叫周瑜用火攻成功,導致赤壁之戰失敗,時也!命也!導致曹操沒有得遇良機,統一中國。所以說,詩人在赤壁上,更多的是對曹操的惋惜。
那么,作者怎有此情產生呢?所謂“詩言志,詩言情”,作者通過慨嘆惋惜曹操,暗地里是在惋惜自己。詩人生在唐朝沒落之時,志向不得施,才華不得展,由赤壁之戰,作者想到成名立業,有時靠的是機遇,而自己生不逢時,滿腹才華無處施展,一種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油然而生,他因曹操壯志未酬而惋惜,其實,更是在慨嘆自己的命運不濟。
杜牧的這首七絕詩,是唐代七言絕句的代表作品,它的成就,不在于文辭的華美,而是在于隱含在詩歌中的那種讓人難忘的深厚情感,而杜牧在赤壁磯上的長嘆,成了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個永遠的存在。